文‖《上海國資》記者 孫一元
電梯安裝“工匠”俞建民
文‖《上海國資》記者 孫一元
對工作的專注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現年60歲的電梯安裝工俞建民是首批88名“上海工匠”之一。
1981年,24歲的俞建民進入三菱電梯,從最開始安裝普通扶梯,到主持參與完成了上海中心、CCTV新臺址、深圳地鐵等全國超高層建筑及重點工程項目,他從未離開過電梯安裝第一線,孜孜以求到極致。
35年來,一直在崗位上堅守的他,把自己的“匠”心,成功注入到了摩天大廈的血脈中。
俞建民說,對于一名電梯安裝工而言,能出色完成高難度的任務,靠的不是紙上談兵,更不是運氣,而是長期的工作經驗積累、持之以恒的學習、對工作一絲不茍的專注,還要有過人的勇氣、追求卓越品質的堅定信念。
在金茂大廈之前,俞建民安裝的都是普通電梯,而金茂大廈的電梯,是當時國內最高速的9m/s高速電梯。“電梯是進口的,安裝則是外方專家?guī)ьI我們進行,在當時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據俞建民回憶,當時最難的不是高速電梯的安裝,而是消防梯安裝、外墻梯拆除、玻璃幕墻封閉三者之間沖突的難題。
由于建筑結構關系,金貿大廈的施工外墻梯必須放在東立面。大廈結構封頂時,扶墻梯占據的玻璃幕墻部位要封閉,封玻璃幕墻,扶墻梯必須拆除,而拆除外墻梯,大樓至頂層的消防電梯必須完成安裝。而50層至88層的3臺消防電梯井道位置正好在未封閉的玻璃幕墻邊,按常規(guī),只有封閉玻璃幕墻后,消防電梯才能施工。這樣,封幕墻、拆外墻梯、裝消防電梯如何安排?如果消防電梯未及時安裝,整個工程將無法正常進行。
俞建民和團隊成員們充分預估了施工中可能發(fā)生的惡劣情況,設計了各種應對措施,在91層做臨時機房將井道頂蓋上,電梯井四周涂上防水材料石膏板封閉。從50層搭腳手架至88層頂防墜落,向建工集團討教經驗,施工時套上絕緣手套,背著氧氣乙炔吹干鋼梁,然后進行電焊。
在上海最潮濕冰冷的季節(jié),俞建民和團隊帶著干糧戰(zhàn)風雨、抗嚴寒,用4個月的時間,在420米空中搶出了3臺消防電梯,最終打通了大樓的垂直運輸命脈。
“外方的專家被我們的精神所感動,主動加入電梯調試,施工結束后業(yè)主方授予我們團隊‘最佳協(xié)作獎’?!?/p>
經過金茂大廈的學習和磨煉,俞建民和團隊有了獨立作業(yè)的能力,并在以后的電梯安裝中得到一次次提升?!艾F在,日方在中國銷售的高速電梯,安裝全都是我們做。每次參與投標時他們都說,如果上海三菱不參與安裝,他們就不投標?!?/p>
中央電視臺新臺址被戲稱為“大褲衩”,由于大樓結構特殊,如何安裝電梯成了一個難題。
俞建民介紹,央視新臺址鋼結構在施工中是動態(tài)的,出地坪時傾斜36公分,建筑封頂后傾斜9公分,當大樓設備就位、鋼結構建筑垂直度歸零。
2005年招標時,中建總包和業(yè)主要求:在大樓未封頂傾斜18公分時,電梯先行開始安裝,等樓宇結構垂直度歸零,電梯要開始投入使用并保證安全、穩(wěn)定、舒適、正常的運行。
“這條件對于電梯安裝而言難度極大。”因為大樓整體土建鋼結構在傾斜逐漸歸正的過程中完成施工,而傳統(tǒng)電梯定位依靠鉛垂線的方式無法適用。此外,由于大樓內電梯位置各異,而鋼結構又有傾斜度變化,所以不同位置的電梯井道傾斜度并不統(tǒng)一,需要現場應變。
項目招標過程中,世界各大知名電梯品牌都入圍競標。但多家電梯公司都因無法解決此安裝問題而被淘汰。在安裝可行性研討的初期,上海三菱電梯公司也曾向日本三菱的安裝技術專家進行咨詢,當時日本專家也一籌莫展,始終無法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案。
俞建民主持了該項目電梯施工方案的設計工作。在設計中,他采用了多層次、多方位,立體放樣定位的安裝方案。首先根據各井道中心線的推算定位法進行樣架定位,確保了電梯在建筑施工過程中定位的準確性。同時他相應調整了井道垂直部件需使用鉛垂線測定的安裝方式,改用立體放樣多層次定位的方式,從容應對各施工井道傾斜度不一的挑戰(zhàn),確保項目所有電梯的順利安裝。
在與用戶技術交流的過程中,俞建民對自己設計的施工方案進行了詳細論述,最終得到了專家評審的一致好評,上海三菱電梯也得以憑借技術標的得分優(yōu)勢,一舉奪魁中標。
最終,包括雙轎廂高速梯在內的113臺電梯及自動扶梯順利完成安裝并穩(wěn)定運行至今。
在俞建民看來,所謂工匠,除了要敬業(yè)、專業(yè)、專注,還要注重創(chuàng)新。
“上海三菱電梯安裝承接的項目,很多都是世界電梯行業(yè)里沒有先例的,必須要在依靠以往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加以摸索、創(chuàng)新、發(fā)揮。”
當初,金茂大廈按照日本專家的方案要放轎廂鋼絲繩,結果久等不下。“我們只能利用頂部卷揚機放到地下一層,裝個吊籠,由人帶上對講機,在望不到盡頭的電梯井道內往上爬升檢查,發(fā)現在300米左右鋼絲纏繞在了電梯井中間鋼隔梁上,后來我們就自己開發(fā)了放鋼絲防轉、防屑的工裝。上海中心大廈600米左右轎廂鋼絲施工就用此工裝,效果非常好?!?/p>
“如果說金茂大廈是上海三菱電梯安裝引進、學習的過程,那么上海中心大廈就是一個消化、創(chuàng)新的過程?!?/p>
上海中心大廈的建筑高度632米,是目前中國第一高樓,共有114臺升降電梯,在電梯安裝業(yè)創(chuàng)造了四項世界之最:一是滿速運行達到每秒20.5米,為世界最高速電梯;二是滿速運行達到每秒10米,為世界最高速雙轎廂電梯;三是用鋼絲繩牽引,以每秒8米速度提升至578.55米高度,為世界最高消防服務梯;四是目前世界上運行穩(wěn)定性、乘坐舒適感最好的超高速電梯群。
俞建民說,上海中心大廈有2臺當今世界提升高度最高578.55米的消防服務梯,共計???24個樓層,還有直通頂部中間不停的穿梭高速梯等。如按常規(guī)的安裝工藝,等大樓結構封頂,電梯井道封閉后再進行施工,工期將拉長2年左右,勢必延誤大廈竣工。
為保質保量地完成這些電梯的安裝,同時確保上海中心盡早竣工交付使用,俞建民決定迎難而上,不走尋常路。
在充分考慮建筑土建進度、混凝土筒體垂直度、大樓鋼結構變形量、超高層建筑沉降、搖擺系數、電梯廳精裝潢等特殊因素以及保證安全、質量的前提下,結合上海中心電梯的特性,俞建民帶領同事們設計開發(fā)了超高層電梯的分段安裝方案。
“上海中心的雙轎廂電梯和每秒20.5米的電梯轎廂,曳引鋼絲一根就一噸多,要安裝20根。這么重的鋼絲,即使分段安裝,又怎么拉到600米的高空?”俞建民和團隊于是對原有超高層建筑的無腳手架安裝工藝進行了改進。
他們設計出了國內首例超高層建筑電梯無腳手架安裝平臺工藝。研發(fā)過程中,他和團隊打破平臺需在電梯井道導軌上運行的常規(guī)思路,將平臺放在井道與井道之間的空間,并設置了導向鋼絲繩,還通過提升卷揚機合理選型,提高了平臺運行速度。
與價格昂貴的進口無架平臺相比,俞建民通過國產自主開發(fā)的無腳手架安裝平臺,已為公司節(jié)省了幾千萬元?!拔覀兊钠脚_一個僅15萬元,而一個進口平臺光報價就要70萬元人民幣,還要加上40%左右的關稅,以及高昂的專利費等?!?/p>
通過安裝方案及工藝的創(chuàng)新,上海中心項目不僅創(chuàng)造了電梯行業(yè)的四個世界第一,而且整體工期縮短了18個月。其中無腳手架安裝平臺順利通過上海建交委專家論證,已成功推廣應用于國內多個超高層建筑項目。
俞建民說,電梯安裝是一個高危行業(yè)。 “在這樣的行業(yè),沒有一種精神支撐不容易做好,做到極致?!?/p>
俞建民說,電梯安裝其實很苦,所以他們的工作很多人并不愿意做。比如,上海中心大廈雙轎廂電梯和每秒20.5米的電梯轎廂的主機加機構臺有25噸,轎廂配重28噸,一個底坑的液壓緩沖器就20米高,相當于6層樓,都要靠安裝工人一件一件組裝而成?!八母蓖?00米的電梯鋼軌的施工周期就要一年?!?/p>
但參加工作42年、電梯安裝從業(yè)35年的俞建民,多年來始終奮斗在第一線?!敖涍^艱苦努力創(chuàng)造出的東西,價值才會更大??勘臼鲁燥埐鸥苋俗鹁础!?/p>
“每當我看著陸家嘴三棟世界恢宏的樓宇,上海中心大廈西面琉璃墻上刻有企業(yè)和我以及伙伴們的名字,我都由衷地感到驕傲和自豪。這種價值感才更值得擁有?!?/p>
35年來,俞建民主持參與并順利完成了上海中心、金茂大廈、CCTV新臺址、上海世貿商城、上海新世界一期、山東大廈、深圳京基大廈、深圳地鐵、重慶輕軌、黃果樹大跨度自動扶梯等全國超高層建筑及重點工程項目,在中國超高速電梯安裝領域的經驗無人可及。
“黃果樹景區(qū)長度將近100米的四臺扶梯,每臺扶梯25節(jié),一節(jié)重則4.5噸,輕則2.5噸,還要不破壞山體的植被,更要保證安全,日本類似都用直升機、吊車等,黃果樹現場的環(huán)境,根本不可能,我考察了地形,不破壞現場環(huán)境,根據實際情況,山間的羊場小道,斜坡等,利用幾個一噸的卷揚機,自制獨立把桿,自制鋼制龍門等,完成了安裝任務?!?/p>
“凡是到過黃果樹的中外電梯專家都問我,怎么把這個扶梯裝起來的,我不說,因為這是商業(yè)秘密。但我可以告訴他們:是對工作的專注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p>
而通過多年現場安裝經驗的積累,他對自動扶梯故障的診斷及修理也頗有心得。三菱電梯品牌的自動扶梯,他只要通過“一動、一摸、一踏、一聽”,就可以判斷自動扶梯的問題來源并制定出相應的修理方案。
俞建民認為,執(zhí)著專注是“工匠”的工作態(tài)度,創(chuàng)新引領則是“工匠”的靈魂和生命力?!耙怪袊鴱闹圃齑髧嬲蔀橹圃鞆妵?,僅靠原始意義上的一絲不茍和精益求精的手工遠遠不夠,必須靠能創(chuàng)新工夾模具、作業(yè)平臺、施工方法等的現代化、工業(yè)化工匠。”
所以他一直強調,現今的時代,單個工匠單槍匹馬的競爭力,遠遠不如集體智慧。“老話說的好,一根筷子易折斷,一把筷子折不彎?!薄敖裉煳宜械某煽儯际呛痛蠹乙黄皤@得的?!薄皼]有企業(yè)這個平臺,哪來個人能力?”
“靠一個工匠是不夠的,必須依靠整個團隊的力量。一個好的團隊必須是一個分享經驗的集體。唯有這樣,技術才能傳承,成績才能斐然。”
讓他感到驕傲的是,他的團隊成員在歷練中已成為技術尖子、行業(yè)引領者。一個徒弟正管理著世界上最大的電梯安裝公司,另一個徒弟正帶領團隊向武漢綠地中心636米新高度攀登,徒弟的徒弟們也在武漢機場、廣州地鐵、深圳地鐵、昆明地鐵等一些全國重點項目帶隊施工。
談到下一個目標,俞建民說:“為下一座壯美的高峰,注入精益求精的匠人之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