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菊蘭
【關鍵詞】 初中語文;人文精神;靈魂;根本;力量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2—0054—01
當高考這根指揮棒權威地指揮著我們的教育時,語文教育首先成了受害者,為了成績,為了名次,語文教師們逐漸開始把語文教學當成語文訓練,當做提高成績的模具。語文的工具性開始慢慢凸顯出其重要性,人文精神卻逐漸開始隱退——這讓語文摯愛者情何以堪?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蔽覈逃姨招兄壬f:“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币虼宋覀兛梢院翢o疑義地說,人文精神,是語文教學的靈魂。因此,筆者在此疾呼:語文教學,要讓人文精神綻放異彩!
所謂“人文精神”,就是指整個人類文化所體現出來的最根本的精神,它們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價值理想為核心,強調的是人文關懷,如仁義、博愛、溫厚、敦良等人本品格,而非物質關懷,是對人自身完善的關注與追求。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已成為當今世界教育主題之一。在學校開設的各門課程中,對學生人格形成直接影響的是思想品德課和心理健康教育課,除此之外,應首推語文課了。語文學科有兩個特性,一是工具性,即培養(yǎng)理解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二是人文性,即通過語文教學的內容進行品德教育、審美教育,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觀。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倘若抽掉人文精神,只在語言文字上兜圈子,那么語文教學就失去了靈魂,就成了毫無意義的文字排列組合的游戲。
一、語文教師自身要積淀一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意識
教師,作為傳承祖國文化的人,“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人格修養(yǎng)方面,在知識方面,對學生而言,都有無可動搖的威信,是可資效仿的榜樣。因此,教師要能夠敏銳地發(fā)現生活的真善美,鄙棄假惡丑,端正自身言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崇高的人格力量。惟有如此,教師才能在課堂上發(fā)揮人格力量的引導作用,展現自己的滿腹才情,才能夠將語文課上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教育學家烏申斯基強調:“教育力量只能從人格的活的資源中產生出來,任何規(guī)章制度,無論設想多么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yè)中教師人格的作用?!痹囅?,作為一個語文老師,知識淺薄,人格低下,態(tài)度高傲,利欲熏心,在課堂上的人文教育豈不是一句空話?
二、教師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
一堂好的語文課,如一首充滿人文精神的詩,又如一首充滿人文精神的歌,如何讀好這首詩,唱好這首歌?情感便是語文教學的生命線。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土壤中。” 文章本是情鑄成,字字句句吐衷情。語文教學本身就棲居著詩意和爛漫,作者情意的表達就隱匿于語言文字的深處。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文本與心靈的對話中,尋找文本中的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如《背影》的人情美、《談骨氣》的人格美、《岳陽樓記》的情懷美、《我的叔叔于勒》的批判美等等,引導學生帶著真摯的情感去捕捉熔鑄于作品中的情與意,獲得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人文環(huán)境,運用字里行間、文里文外的一切資源,挖掘學生潛在的情感因素,讓學生親歷親受,自感自語,靜思揣摩,使文本在心里徹底內化,使語文教學成為審美教學。久而久之,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的形成自然不是一句空話了。
三、教師用愛創(chuàng)設的和諧課堂本身就是人文的體現
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有著個性,有著自己獨特的精神世界。語文教師在課堂中,要擯棄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全身心地去熱愛每一個學生,多一些微笑,少一些冷眼;多一些溫暖,少一些冷酷,去觸動學生心靈最柔軟的部位,讓他們感受到溫暖和尊重,讓師生成為一個“學習共同體”,用愛引導學生體驗文本中的、課堂中的人文精神。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某種善良的東西,只要有火就能燃燒。” 然而在教學中,對學生的一些偶爾的“不良”表現,多少教師在盛怒之下闖入“禁區(qū)”,惡語傷人,熄滅了善良之火,埋下了抵觸的種子!對于學生有失偏頗的看法及做法,教師要用關愛去正確引導,充分尊重并肯定他們可貴的思想和認識,讓學生看到自己在某一方面獨一無二的不可替代性。有了愛,就有了信任和尊重,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會處處流淌著感情,語文課堂就會始終充溢著濃濃的人文情懷。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