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浩
(東北大學 文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819;沈陽大學 文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044)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教育管理
馮 浩
(東北大學 文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819;沈陽大學 文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044)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作為一種國際教育合作與交流的重要形式,頗受廣大院校和學生的歡迎。然而,高校中外合作辦學中仍存在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這一群體的特殊性不容忽視。中外合作辦學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思想、文化、經濟等幾方面存在著共性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高校應從思想教育、經濟資助、心理引導和保護、提高道德誠信品質、建立就業(yè)扶持系統(tǒng)等方面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期更好地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健康成長,從而提高中外合作辦學的質量。
中外合作辦學;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教育管理
在我國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同時,高等教育也獲得極大發(fā)展。中外合作辦學作為一種新興的辦學形式方興未艾。在推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謀求更好發(fā)展的過程中必將面臨很多問題,其中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問題將成為一項長期工作。
所謂中外合作辦學,是指“外國教育機構同中國教育機構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機構的活動”[1]。其招收對象為高中及以上學歷者。
當前,推進中外合作辦學的時代背景是:第一,國家發(fā)展和高等教育的利益;第二,人類發(fā)展的挑戰(zhàn)和責任;第三,高等教育的合作。以上這些,要求我們必須立足于全球化,主動參與全球化市場,以積極的態(tài)度應對全球性的挑戰(zhàn),從而獲得全球市場上的利益。只有通過參與國際合作,加強中外合作辦學,積極面對挑戰(zhàn),我們才能夠在全球化趨勢中謀得發(fā)展利益[2]。
各項資助政策中所涉及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指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籌集到的資金難以支付其在校學習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的學生,其中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被稱為特困生。這里的“學生”,指的是根據(jù)國家有關規(guī)定批準設立、實施高等學歷教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學校、高等職業(yè)學校和高等??茖W校招收的本??疲ê呗?、第二學士學位)學生。
教育管理是管理者通過計劃、組織、監(jiān)測與評估來實現(xiàn)教育目標的活動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制訂計劃、組織實施、監(jiān)測評估、反思改進等基本環(huán)節(jié)。影響教育管理質量的因素包括教學資源、教學過程、教學輸入與輸出等。除此之外,也與受教育者、教育者、家庭個體因素及社會、學校和政府等的制度因素密切相關。
近幾年,國內高校中外辦學項目愈加普遍,發(fā)展愈加迅速。教育領域的對外開放在推動我國辦學體制改革、拓寬人才培養(yǎng)途徑、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然而,辦學經費高可謂是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顯著特點,這促使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收費制度、收費標準也過高,因此導致很多家庭難以承受。本文從以下幾方面對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具體分析。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大學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問題,對我國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能否更好地開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在我國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多數(shù)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己,通過學習能夠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其主流思想是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但少數(shù)學生由于受特殊的成長經歷、家庭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夠成熟,常常以消極的態(tài)度來面對現(xiàn)實的人生:空想未來能夠衣食無憂卻不想有實際行動;逆境中缺少面對困難的勇氣,而選擇用極端的方式處理問題;將政府和學校的資助看成是理所當然,不懂得感恩回報。此外,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見利忘義等不良思想也潛移默化地影響整個學生群體和校園風氣。由此可見,這種消極、偏激的思想不利于學生自身的成長發(fā)展,甚至影響校園的和諧與穩(wěn)定。
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收費普遍高于一般專業(yè)的收費標準,加之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現(xiàn)象的存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學費已經逼近甚至超出了一般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為防止社會矛盾的激化,政府和高校急需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面臨的問題。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來源主要是父母的提供、政府和學校的資助,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社會組織和個人對其進行資助,這大大緩解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生活壓力。目前,我國建立了基本的“獎、貸、助、勤、補、減”多元資助體系,然而資助體系還不夠完善,除了資助面窄、資助標準偏低的問題比較突出外,還存在資助方式缺乏人性化的問題[3]。如部分社會組織和個人要求在所捐的財物上標注單位、姓名或“愛心奉獻”“愛心捐贈”等字樣,更有甚者使媒體介入,讓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公開露面接受捐贈,以博取大眾關注其商業(yè)宣傳,而絲毫不考慮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感受。這種缺乏人文關懷的資助,不僅傷害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自尊心,使其精神上承受巨大的壓力,更可能激發(fā)社會矛盾。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尤其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極易產生心理疾病,這不僅會阻礙學生自身的成長和未來的發(fā)展,更不利于校園穩(wěn)定。具體可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自卑心理
由于物質生活上的差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最易缺乏自信心,在學習和生活上膽小懦弱,不敢表現(xiàn)自己,不敢面對挫折,甚至害怕參加集體活動。這些消極的行為逐漸導致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產生自卑心理,出現(xiàn)排斥社會交往的現(xiàn)象。
2.攀比心理
為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政府和高校在經濟上給予其一定的資助。然而,有部分學生卻只依賴經濟資助,不積極開展勤工儉學等活動來緩解家庭經濟壓力,缺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尤其是虛榮心較強的學生,為掩飾自己的自卑,不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而是過度消費,從而加重家庭經濟負擔。而學生的這種極度攀比的心理,會導致其對金錢的渴望與日俱增,甚至不惜用非法手段來獲取金錢,最終走向犯罪道路。
3.盲目從眾心理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常常不能有自己的主見,多數(shù)學生盲目從眾,不表露自己的心聲。近年來,校園詐騙事件屢見不鮮,這往往是盲目從眾心理所致。這種盲目從眾心理不利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更不利于其健康成長。
4.極端扭曲心理
高校中不乏一些同學以蔑視的目光看待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這種同學間的歧視,會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靈受到創(chuàng)傷,負面情緒郁結于心。若長時間處于這種消極的狀態(tài),學生心理的負面情緒又無從宣泄,將使其逐漸形成極端扭曲心理,甚至可能患有抑郁癥。這種極端扭曲心理一旦形成,將引發(fā)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厭世情緒,不僅影響其自身的發(fā)展,更不利于校園的和諧、社會的安定。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之一,道德品質可謂是衡量高校優(yōu)秀人才的標準之一。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學生的誠信教育效果一般,多數(shù)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擁有良好的道德誠信品質,但也有部分經濟困難學生對國家、學校的經濟資助過于依賴,同時又不愿償還助學貸款,甚至惡意拖欠學費,喪失了誠實守信的優(yōu)良品質。此外,學生的感恩意識不強,部分學生只是接受物質上的資助,卻缺少精神上的感恩洗禮。
高校多以報告會的形式對經濟困難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其形式過于單一,缺乏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實效性。尤其是未系統(tǒng)性地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安全防范意識教育,導致詐騙事件的受害者以大學生居多。因此,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道德誠信品質、安全防范意識若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將會產生一系列問題。
近幾年,高校中外合作項目廣受學生歡迎,學生的就業(yè)前景比較廣闊,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yè)問題卻十分突出。與普通學生相比,家庭經濟困難畢業(yè)生簽約時間有所滯后,就業(yè)率明顯偏低,就業(yè)崗位相對較差。
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問題受其家庭背景和我國傳統(tǒng)的就業(yè)觀念影響較大。家庭背景和社會關系在畢業(yè)生就業(yè)中起到明顯作用,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照顧關系”“提供方便”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這需要我國盡快建立起公平、公正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有序的大學生就業(yè)市場。另外,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還是存在性別歧視、區(qū)域歧視等現(xiàn)象,國家的個別政策由于地方保護的影響不能很好地貫徹,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yè)競爭力[4]。此外,高校未形成系統(tǒng)化的就業(yè)幫助,沒有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這一特殊群體進行就業(yè)扶持,這都導致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yè)率過低,從而阻礙其未來的人生發(fā)展。
為更好地開展國內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本文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中外合作辦學中出現(xiàn)的普遍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高校要了解和分析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現(xiàn)狀,掌握他們的思想特點,發(fā)現(xiàn)他們的思想問題,探究其問題產生的原因。良好的思想教育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的作用,對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順利發(fā)展具有現(xiàn)實意義[5]。
由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問題不盡相同,高校要有針對性地做到因材施教,對不同類型問題的學生進行教育與引導。另外,有不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接受援助之后就產生了對援助的依賴思想、懶惰情緒,甚至對于沒有獲得援助產生不滿、怨恨情緒,這就需要高校對這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展感恩教育。這些貧困生精神領域出現(xiàn)的“貧困”也應當與物質貧困一樣被學校所關注和重視。高校應積極開展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勵志教育、誠信教育和感恩教育[6],以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水平。
近年來,國家、省、市均采取措施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資助,這有效地緩解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生活壓力。但由于我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比例逐年提升,除國家最基本的經濟資助體系外,學校和社會的經濟資助體系還有待完善。
高校需完善助學貸款制度,讓學生了解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同時,擴大經濟困難學生獲取國家助學貸款的范圍,從而讓更多的經濟困難學生獲得國家助學貸款。另外,學校應不斷地拓寬勤工助學渠道,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學崗位,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獲得經濟收入的同時又能提高社會實踐能力。此外,高校可以與社會組織進行合作,建立社會獎學金制度,這不僅能夠激發(fā)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學習動力,還能減輕學校的經濟負擔。
科學發(fā)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高校育人工作中要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工作理念,強化服務意識和育人意識,力爭“資困扶志,助學育人”相統(tǒng)一[7]。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對其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要更多地了解和掌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存在的問題,并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高校要有針對性地對不同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引導與保護,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使其擁有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tài),正確認識學習和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此外,高校的相關管理人員在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定期心理疏導時,要主動、耐心地與其溝通,使其重拾自信,發(fā)現(xiàn)自己的價值,找到人生的目標,從而減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良行為的出現(xiàn)。
大學生作為高素質的人才,他們的誠信品德能否形成影響著其未來的發(fā)展。因此,在高校中開展誠信教育非常必要,學生在校學習既“修業(yè)”又“修身”,學校應謹防學生高能力、低品德現(xiàn)象的發(fā)生。
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誠信現(xiàn)狀及存在的突出問題,為高校的誠信教育敲響了警鐘。因此,高校加強學生的誠信教育、建構完善而行之有效的誠信道德建設體系勢在必行。首先,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的思想認識水平,更新工作方式與方法,加強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誠信教育;其次,高校要形成誠信管理機制,加大對誠信缺失者的懲罰力度,加強對學生誠信意識的培養(yǎng);最后,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防止其上當受騙。
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就業(yè)形勢依舊很嚴峻,面對“就業(yè)難,難就業(yè)”這一社會現(xiàn)象,高校應努力解決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問題,緩解學生的就業(yè)壓力。
為提升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yè)率,高校要形成系統(tǒng)化的就業(yè)扶持機制。首先,強化項目引導作用,切實做好“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和“三支一扶計劃”“農村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等工作;其次,對應屆困難畢業(yè)生提供“一對一”的“精準幫扶”,學校相關管理人員要科學合理指導學生進行就業(yè)鍛煉,有效提升他們自身的綜合素質,增強其社會競爭實力,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順利就業(yè)[8]。
[1]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Z].2010.
[2]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Z].2003.
[3]龐麗華.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及教育對策[J].教書育人,2007(24):65-66.
[4]劉艷艷.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yè)競爭力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08.
[5]孫培紅.“五位一體”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1.
[6]蒿延凈.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和心理特點及對策研究[D].石家莊:石家莊鐵道大學,2013.
[7]袁世俊.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芻議[J].中國高教研究,2008(4):80-81.
[8]曹楠楠.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yè)競爭力探析[J].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業(yè)教育,2016(1):47-48.
Educational Management of Students from Familie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in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ve School-Running Programs
Feng Hao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Northeastern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110819;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110044)
As an important form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Chinese-foreign cooperative school-running programs are rather popular among schools and students.Meanwhile some program participants are from familie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whose particularity cannot be neglected.These students usually share common problems ideologically,culturally and economically,etc.Focusing on the above problems,this study discuss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rom six aspects such as ideological education,Chinese-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s and financial aid system,etc.,in order to ensure their healthy growth,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chool-running as well.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students from familie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educational management
G647
A
1674-5450(2017)06-0117-04
2017-09-01
馮浩,男,遼寧本溪人,沈陽大學副教授,東北大學教育管理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教育行政管理研究。
【責任編輯:趙 穎 責任校對:趙 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