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征宇
(商丘醫(yī)學高等??茖W校 社科部,河南 商丘 476000)
?
儒學現(xiàn)代價值的實現(xiàn)途徑
——以儒家生命倫理思想為視角
李征宇
(商丘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 社科部,河南 商丘 476000)
儒學根植于我國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千百年來一直關注社會的現(xiàn)實人生、道德規(guī)范。但是,隨著全球化風暴的進程,尤其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的經濟、社會發(fā)展,越來越多元化的文化選擇讓儒家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中國社會中的光環(huán)開始逐漸淡去,在當下的中國社會它已不再是社會的主流文化,轉而變成了許多裂散著、漂浮著的文化碎片。以儒學中的生命倫理思想為切入點,深入挖掘其時代內涵,力求從根本上打破儒學的時代局限性及文化相對性,最終使儒家文化能夠在當下社會發(fā)揮出其應有的價值。
儒學;現(xiàn)代價值;實現(xiàn)途徑;儒家生命倫理
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從很大層面上講就是人文主義精神,與現(xiàn)代生命倫理學不同的是,儒家生命倫理思想較為側重從形而上的高度反思生命,也比較注重對生命深層次的思考。比如儒家的生命倫理思想主張以“天人合一”的理念來完成人的物質生命與天道神圣性的統(tǒng)一,在此基礎上延伸出其推崇仁愛、強調重生哀死、提倡修身至德的核心內涵??梢哉f儒家的生命倫理思想既向我們揭示了生命的本質意義和生命的價值所在,又在實踐層面為我們提供了基本的倫理準則和追求生命境界的基本路徑,這對當下世人對生命的理解、進而形成科學的生命倫理觀起著重要的啟迪意義。同時此舉也必將能夠為我們在當下社會實現(xiàn)儒學的現(xiàn)代價值提供新的出路。
儒家思想認為,一切生命的來源都是天地,《禮記》中有云:“天地之大德曰生?!盵1]36這也就是說自然界中的萬物生長都是天地的本性,人的生命自然也不例外。另外,儒家倫理思想當中認為人之所以為人,可以成為一個高于其他物種的群體,其原因在于人的生命有以下三個特性:首先,人有道德,善于克服自身的缺點,修身養(yǎng)性成就最好的自己。孟子說過:“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2]220這也就從另外一個層面強調人應該善用仁義道德來約束自己。其次,人有“知”,也即是說人可以理性地認識外部世界。儒家思想里把這種“知”認為是人性的一種,荀子有云:“凡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盵3]178這也就表明儒家認為人們通過自身的學習來了解未知、獲得知識,其實是一種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最后,人有“能群”,具有分工、協(xié)作的能力,可以組成社會。荀子說:“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而彼不能群也。”[3]87由此可見,儒家向來強調人是具有“能群”的物種,這種人群不是一種簡單的動物群,而是有分工、有配合、有合作、有收益的群體,這也就證實了人不可能獨立存在,人是社會的人這一社會學命題。具有了這三方面的特質,使人的生命從根本上異于了其他物質,人類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完善自我、不斷協(xié)同合作,最終成為整個宇宙中最為寶貴的生物。也正是有了這些做基礎,儒家倫理才從最根本的層面揭示出了人的生命價值,形成影響后世的儒家生命倫理,進而可以千百年來一直引導人們熱愛生命、珍視生命,通過不懈的努力,去拼搏、去創(chuàng)造、去追求,進而不斷完善自我,最終實現(xiàn)自身的生命價值,邁向理想生活的幸福彼岸。
(一)儒家生命倫理思想中“天人合一”的整體觀
儒家倫理思想認為,世間一切都是“天地化生”的結果,“天”是所有道德觀念和一切原則的本原,也正因如此中國人的信仰系統(tǒng)與天地、與祖先崇拜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也便有了“敬天法祖”的說法,這種信仰將人類對上天的宗教神圣的情感與人類自身的生命本源、人類社會的道德倫理及整個宇宙的普世倫理進行有機結合,千百年來在中國社會形成了獨特的“天人合一”信仰系統(tǒng)。
從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而言,儒家 “天人合一”的倫理思想是儒家看待人與自然關系時的一個基本觀點,是人們孜孜以求的一種崇高的生存境界主張,它主張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不應該是戰(zhàn)勝與被戰(zhàn)勝、征服與被征服,而應該是和諧共處、共同繁榮的。由此可見,儒家生命倫理一向堅持當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而改造、利用自然時,必須在認識自然規(guī)律、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基礎上限定自身的活動,否則必然會對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造成極其嚴重的破壞,最終導致極其惡劣的后果。總而言之,儒家倫理思想所提倡的這種信仰系統(tǒng),就是強調在日常生活中人應該安身立命、修身養(yǎng)性、與自然和諧相處,最終達到人心、人性、天道的良性溝通、和諧共榮。
(二)儒家生命倫理思想中“仁者愛人”的仁愛觀
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以仁愛原則為出發(fā)點的儒家人際關系準則強調人與人之間應當“恭敬、寬厚、誠實、信用、謙讓、互惠”,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應當本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7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4]26的基本原則。儒家認為自己與他人從根本上來講隸屬于同一個類別,這也就表明對于他人愿望的尊重、意志的成全、價值的成就其實是與自己的相一致的,也正因如此世人之間應當相互理解、相互幫助、相互關愛。這樣的人際關系,也一直成為千百年來國人努力追求的社會目標。
“仁者愛人”就是以“愛人”為出發(fā)點,每一個單獨的個體,都可以通過“愛”與他人建立關系,推而廣之,施之于社會成員,上至君主,下至黎民,都在“仁”所營造的“愛”的氛圍之中。《論語》中兩次談到“悟道一以貫之”[4]121,“一貫”即做人的道理千頭萬緒,都歸結到“仁”上。而“仁”字,從漢字的構字法來看,是由“兩個人”組成,即研究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將儒學定性為人學,那么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價值便毫無疑問就是儒家生命倫理學的基本思想。《禮記》中也說:“人者,天地之心也?!盵1]129總之,儒家“仁者愛人”生命倫理思想所延伸出的敬畏生命的態(tài)度,表達的是一種對生命的虔敬,對喚起世人珍視、關愛生命和尊重、肯定生命價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儒家生命倫理思想中“重生哀死”的生命觀
在儒家看來,敬畏生命、努力生存是人類最基本的天性?!抖Y記》有云:“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梢再澨斓刂?,則可與天地參矣?!盵1]83意思是說,只要人們可以理性地充分認識自己的生命,就能與天地協(xié)調,進而充分發(fā)揮出本性,超越萬物,成為宇宙中最偉大的崇高者。由此,人類生命的貴重可見一斑。
必須要指明的一點是儒家生命倫理的“重生”,不僅要求重視人的肉體生命,更要求重視人的精神生命。在儒家看來,一個人的完整生命是肉體和精神的有機統(tǒng)一,且人的精神生命相較于肉體生命,其價值更為重要,在人的肉體生命和精神生命發(fā)生矛盾、沖突時,儒家生命倫理思想就要求遵從更高層次的社會價值,倡導人們 “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另外,儒家生命倫理思想所提倡的“重生”,并非刻意完全不談論死亡,相反,儒家認為生與死都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兩個階段,而人的壽命是天命注定的,所以每個人無論自己的生命歷程艱辛與否,都應該做到樂生安命,既不怨天尤人亦不違背天命,最終通過不斷地修身養(yǎng)性完成自身的生命義務,實現(xiàn)對于人類生命價值真正意義上的尊重。
(四) 儒家生命倫理思想中“修身至德”的養(yǎng)生觀
儒家生命倫理思想認為,一個人生命的完整、健康,不但要求外在身體的完整,更要求注重個人德性的培養(yǎng)。
在完善外在身體的完整方面,儒家生命倫理思想對維護生命機體健康進行了具體、詳盡的闡述。千百年的歷史實踐證明,這些理論都包含有深刻的養(yǎng)生哲學。首先,儒家生命倫理思想中有大量關于合理飲食的講究,孔子就曾在《論語·鄉(xiāng)黨》多處談及對于食物的選擇:“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沽酒食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4]109。意思是在告訴后人對于食物的處理要盡量做到精細化,這樣才有利于消化吸收,對身體健康有幫助,另外,還要對食物的選擇有嚴格的標準,無論是食物的色香味形還是烹飪方式都要有嚴格的要求。不僅如此,儒家生命倫理思想還涉及許多的養(yǎng)生理論:“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反映的是人的飲食要有節(jié)制;“食不語,寢不言、寢不尸,居不客”[4]78又從科學的角度闡述了人在就餐時應該充分咀嚼,這樣才可以防止食物進入氣管,人在睡覺休息時盡量不要言語才可以保證睡眠質量,這些日常生活的養(yǎng)生細節(jié)都可以幫助人們提高抵抗疾病侵襲的能力。
盡管如此,儒家生命倫理思想依舊認為人的肉體健康只是最表面、基本的要求,對于人類靈魂的塑造,提高道德品質的修養(yǎng)才是重中之重??鬃釉f:“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盵4]59這句至理名言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我國的有志青年去不斷取長補短、提升自我、攀登人生的高峰。曾子也曾在《論語·學而》中有過類似的言論:“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4]100由此可見,儒家生命倫理思想向來崇尚通過不斷的自我反省來完善自我,成就更好的自己。在具體的操作層面,儒家生命倫理思想認為,人格品質的最高標準為“仁”,正所謂“克己復禮為仁”[4]122,想要達到“仁”的高標準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為之的,要時刻在實踐中嚴格要求自己克服自身的缺點,盡可能地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4]138, 讓自己的所有行為舉動都符合“禮”的規(guī)范。
在生命倫理學領域,儒家生命倫理思想對我國當代生命倫理學學科發(fā)展的積極意義不言而喻,但由于儒家生命倫理思想同樣具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及文化相對性,再加之生命倫理學作為應用倫理學,其學科性質和研究任務在一定程度上有異于傳統(tǒng)理論倫理學,筆者認為要想使儒家生命倫理思想得以發(fā)揮其現(xiàn)代價值,進而做出更大的貢獻,實現(xiàn)途徑有以下三點:
(一)實現(xiàn)儒學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轉變
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國學的再發(fā)現(xiàn),并不是復古”[5]56,而是要以更加寬廣的胸懷、批判性繼承的心態(tài)對其進行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創(chuàng)新的轉化。儒家生命倫理思想歷來倡導對于人類人文價值目標的追求,但這種對于德性主體的強調容易讓儒學在現(xiàn)代社會里淪落為高高在上的、形而上的說教。當代儒家生命倫理在發(fā)展的過程中要想避免這種歷史結局,必須打破原有的格局,充分發(fā)揮其科學性與民主性,在批判與清理的過程中完成自身的繼承與發(fā)展。正所謂不破不立,儒家生命倫理思想在對當代生命倫理所提出的問題進行回應時,必須要對自身不符合當代中國社會價值觀念的落后思想進行改造甚至是拋棄,不能只是形而上地單一追求精神上的完滿,而必須著眼于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立足于現(xiàn)實世界去理解當代生命倫理學的發(fā)展。這種意義上的儒家生命倫理思想的現(xiàn)代化轉化,才能真正使其走下形而上的道德神壇,真正深入到具體的社會現(xiàn)實中去形而下地完成對現(xiàn)代生命倫理學學科發(fā)展中困惑的疏解。
(二)實現(xiàn)由儒學政治化向儒學生活化的轉變
從發(fā)展的整體過程而言,儒學在明代中后期雖然出現(xiàn)過短暫的生活化的嘗試,但概觀其發(fā)展的全程,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儒學一直占據(jù)著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位置,對于儒學的研究與傳播還僅僅是局限在極少數(shù)的社會精英當中。但是,伴隨著社會發(fā)展腳步的向前推進,國人對于科學與民主的訴求正在日益增長,這種不同于以往任何時期的社會現(xiàn)狀對儒學的發(fā)展提出了挑戰(zhàn)。在當今社會,當人們談及儒學或儒家生命倫理思想的時候,已完全脫離了原有傳統(tǒng)所賦予的政治化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問題,轉而變成是儒家生命倫理思想如何在當下合理應對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所伴隨產生的生命倫理困惑。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之下,儒學唯有實現(xiàn)生活化的平民式轉變,將關注的焦點聚集在當下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在現(xiàn)代社會得以繼續(xù)發(fā)展。而由當代科技進步、生命技術發(fā)展所伴生的我國當代生命倫理學的困惑,正是當下人民的生活中所遇到的眾多棘手問題之一。由此可見,實現(xiàn)儒學政治化向生活化的轉變,是促使儒家生命倫理思想在現(xiàn)代中國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的有效途徑。
(三)實現(xiàn)儒家生命倫理思想與其他學科的交流和合作
儒家生命倫理思想主要側重于對人類的終極關懷,相較于人類生活的其他方面更關注的是人類的人生方向問題、人生道路選擇問題,其中的核心理念給人類生命提供了一種終身為之奮斗的人生目標。但是,這也不可避免地導致儒家生命倫理思想的目的理性遠遠高出于其工具理性?,F(xiàn)代生命倫理學是一個有異于儒家傳統(tǒng)倫理學的特殊學科,它隸屬于應用倫理學的范疇,所以說由生命倫理所引發(fā)的社會問題,絕不只是停留在理論之上,它需要人們深入到現(xiàn)實當中,在實際的操作中正面應對這些問題,處理這些困惑。而儒家生命倫理思想,是有著價值指向意義的一種最高境界的人生價值倫理觀念,這一觀念作為一種理論,要想在現(xiàn)實社會中重新找到活的靈魂,就必須讓信念得以指導行為的進行。但是,在理論付諸實踐的過程之中,因為生命倫理本身屬于交叉學科,這也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我國當代生命倫理問題不單單只是倫理學方法可以解決的問題,更不單單是儒家生命倫理思想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儒家生命倫理在中國社會并不是單靠一己之力就可以所向披靡的,它必須要以開放的胸懷、包容的心態(tài),在肯定科學技術的基礎之上,適時適地多與其他學科進行溝通與合作,借鑒社會學、心理學、現(xiàn)代醫(yī)學、動植物學、生態(tài)學、人類學等的研究方法與成果。也只有這樣,儒家生命倫理才能真正落實到國人的具體生活中,也才能真正意義上發(fā)揮出自身的作用與價值。
[1] 禮記·大學[M].于 涌,注.長春:長春出版社,2013.
[2] 孟子[M].藍 旭,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
[3] 荀子[M].宋小蘭,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
[4] 論語[M].金良年,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 郭齊勇.時機與意義:國家的興盛與國學的復興[J].中國社會科學,2007(創(chuàng)刊號).
[責任編輯 郜春霞]
Realization of the Modern Value of Confucianism: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fucian Bioethics
LI Zhengyu
(ShangqiuMedcialCollege,Shangqiu476000,China)
Confucianism has rooted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deeply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it always focuses on Chinese people’s life and the code of ethics. However, as the storm of globalization processes, especially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choice bring freedom and democracy to all the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let the aura of Confucian traditional culture begin to fade away in modern Chinese society, and now it has passed from the mainstream of the social culture to many crack spread debris floating culture. This article, which sets the Confucian Bioethics as perspective, tries to dig its connotation of the times in order that the Confucian culture can play its proper value now.
Confucianism; modern value; ways of realizaton; Confucian Bioethics
2017-01-11
李征宇(1986- ),女,河南商丘人,商丘醫(yī)學高等??茖W校講師,安徽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醫(yī)學倫理學及中國傳統(tǒng)醫(yī)德教育研究。
B82
A
1671-8127(2017)03-0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