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開演之前,古戲臺四周的立柱上方都會燃起四盞紅色的燈籠,名曰“點燈”;燈亮之后,樂班的鑼鼓手還會使勁敲鑼打鼓一陣,叫做“邀鑼”……這些都是向鄉(xiāng)親們傳遞和預(yù)告當(dāng)晚有精彩演出的訊號。晚飯過后,聞訊的鄉(xiāng)親們便會匆匆放下碗筷,提凳搬椅,三個一群五個一簇,趕集般向戲臺方向涌去。在古樸閉塞的鄉(xiāng)村里,看戲唱戲便成了鄉(xiāng)親們十分重大的文化娛樂活動,戲臺也是他們間接地接受人文教育的一個重要場所。臉譜化的古裝戲,更是容易讓鄉(xiāng)親們辨忠奸、明事理,寓教于樂。至今,我依然記得,在家鄉(xiāng)古戲臺四根暗紅色的立柱上,曾鏤刻著兩幅金黃色對聯(lián):“戲里文章昭日月,臺上說唱鑒古今”“到此方知千古事,儼然勝讀十年書”。
(節(jié)選自李清明《古戲臺》,題目為編者加)
寫法點撥
點燈、邀鑼、開唱……好戲就這樣開始了,選文在寫唱戲這一傳統(tǒng)文化項目時,并沒有將重點放在唱戲的演員身上,而是著重對聽眾展開描寫。“匆匆放下碗筷”“提凳搬椅”“三個一群五個一簇”“趕集般向戲臺方向涌去”,這些短語形象地寫出人們對于聽?wèi)虻臉O大熱情,也讓我們對即將上演的精彩劇目充滿了好奇。
小露一手
你也可以將你看到的唱戲的場景描寫下來,或描寫舞臺,或描寫演員,或描寫觀眾,甚至是場邊賣東西的小攤販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