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達明
華人首富李嘉誠在2007年《時代》雜志公布的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慈善家”中,與世界首富比爾·蓋茨齊名。但外界很少知道,李嘉誠在做出成立“李嘉誠基金會”的決定時,也曾經(jīng)歷了一段曲折的心路歷程。
1956年,李嘉誠雖然年僅28歲,卻已躋身百萬富豪之列。他當時的想法是,既然有了錢,就要盡情享受金錢帶來的快樂。只有金錢才能給人帶來尊嚴,帶來幸福家庭。于是,他在衣食住行上講究起來:所有衣服都是世界名牌,戴著百達翡麗高級手表,開著名車,甚至買了一艘豪華游艇,還花巨資建造了新宅,并將母親接來與他一起享福。
然而,就在喬遷新居的當天晚上,李嘉誠第一次徹夜難眠,也第一次對財富進行了認真審視。但想了整整一夜,也沒想明白,在此后的半年時間里,他都在思索著財富的真正價值,常常晚飯后一人駕車到西環(huán)半山上發(fā)呆。直到有一天,他去醫(yī)院看望一個患癌癥的朋友,正好碰上醫(yī)生會診,這個很富有的朋友說,只要能挽救自己的生命,哪怕花完所有的錢也在所不惜,醫(yī)生卻苦笑著搖搖頭。那一刻,李嘉誠突然明白:“自己為什么不能通過幫助別人而賦予財富新的意義呢?只有內(nèi)心的富貴才是真富貴。”
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李嘉誠不再追求所謂上流社會的體面生活,開始不斷將錢捐給教育和醫(yī)療事業(yè),并于1980年成立了“李嘉誠基金會”。
2003年,李嘉誠75歲。這年冬天的一個夜晚,他再次徹夜難眠。因為他日漸體會到自己年事已高,但又不希望百年之后基金會停止運作,而要讓基金會繼續(xù)運作下去,只有不停投入大筆的錢。同時他又擔心,如果無休止地將錢投入基金會,會不會剝奪了原本屬于后輩的財富權(quán)利?
李嘉誠在后來回憶當時的困擾時說:“我也和別的有錢人一樣,無法破解家族財產(chǎn)傳承這個難題,一邊是自己的親骨肉,一邊是自己的心愿,到底該如何取舍?這確實讓我不知所措?!?/p>
就在天快要亮的時候,李嘉誠突然醒悟:“我現(xiàn)在有兩個兒子,如果我現(xiàn)在不是有兩個兒子,而是有三個兒子,我是不是也要給第三個兒子一份財產(chǎn)?只要將基金會視為自己的第三個兒子,將財產(chǎn)分三分之一給基金會,這樣我就會全心全意愛護他,給他分配財產(chǎn),使他獲得所需資源落實一切公益項目,把我的心愿永遠延續(xù)下去?!?/p>
有記者曾問過李嘉誠:“您做的這些事,希望后人如何評價?”
對此他說:“我能從開始的只為自己享樂,最終在兩次徹夜難眠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我突破,這種安慰和愉快的感覺,是難以用筆墨形容的!至于后人如何評價,我不會去想這些事情,更不會自我評價。如果真要寫墓志銘,我會選擇一直支持我奮斗不止的那句話:建立自我,追求無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