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阿根 夏定云
摘要《漢語語文辭書發(fā)展史》是徐時儀先生從事辭書理論研究和編纂實踐30余年的集大成之作,全書分為導論、傳統(tǒng)辭書、新式辭書三編。該書注重考鏡源流、古今兼顧、敘述評論相結合、理論實踐相結合,全面勾勒了漢語語文辭書2000多年的發(fā)展歷史,構建了科學合理的漢語語文辭書發(fā)展體系,填補了漢語語文辭書發(fā)展史的空白。
關鍵詞辭書史辭書學《漢語文辭書發(fā)展史》成就特色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漢語辭書編纂源遠流長。早在漢代,一批重要的經典辭書就已經問世,如《爾雅》《方言》《釋名》《說文》等,漢魏以降,代有名作。漢語語文辭書在長期編纂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鮮明的特色,是我國難得的寶貴文化遺產。從某種意義上說,辭書是印證歷史發(fā)展的“活化石”。但是,我國歷史上這些辭書是如何產生和形成的?其發(fā)展過程又是怎樣的?各個時代的辭書編纂有何特色?歷代辭書發(fā)展又遵循著什么樣的規(guī)律?這些問題至今很少有人進行全面探索。
20世紀下半期以來,我國辭書編輯出版事業(yè)空前繁榮,辭書研究也隨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但全面系統(tǒng)研究語文辭書發(fā)展史的著作卻并不多見[1],這與我國辭書發(fā)展的悠久歷史極不相稱,人們急切期盼總結科學合理、結構系統(tǒng)成熟、理論框架完整、論述深刻全面的辭書史著作,以便全面構建科學全面的漢語語文辭書發(fā)展史。徐時儀先生的大作《漢語語文辭書發(fā)展史》(以下簡稱《發(fā)展史》)應時代發(fā)展之需,應運而生,滿足了學界辭書史研究之亟需,填補了語文辭書發(fā)展史之空白。全書近40萬字,分為三編——“上編·導論”“中編·傳統(tǒng)辭書”“下編·新式辭書”,各編縱橫交錯,交叉互補,每編再根據需要,下設若干章節(jié),分別進行論述,做到綱舉目張,有條不紊。筆者有幸拜讀《發(fā)展史》,讀后耳目一新,獲益匪淺。通讀全書之后,筆者認為該書特點和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 考鏡源流,全面梳理語文辭書發(fā)展歷史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也是一個辭書大國,辭書編纂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辭書學發(fā)端于兩漢,成長于魏晉唐宋,成熟于明清,要理清綿延2000多年的漢語辭書學研究的歷史脈絡,揭示各個時期辭書學研究的成就、特點與不足,誠非易事。周志鋒(2004)指出:“研究一部辭書、一家辭書理論相對容易,而要研究一個(或幾個)朝代、一個時期辭書編纂理論與實踐,進而構建中國辭書學史,卻非人人可為,只有具有史家學識、史家眼光的學者才能勝任這項工作?!?/p>
徐時儀先生長期從事辭書編纂的實踐工作與理論研究,他扎實的專業(yè)基礎和語言理論修養(yǎng),使他能夠占據學術高地,站在辭書發(fā)展史研究的頂峰,高屋建瓴,以史家的眼光寫出了一部科學全面的漢語語文辭書發(fā)展史。徐時儀先生首先將2000多年的辭書發(fā)展史分為傳統(tǒng)辭書和新式辭書兩個部分。他認為傳統(tǒng)辭書的編纂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從萌芽到逐漸完善進而趨于成熟,大致可以分為先秦時期的萌芽、秦漢時期的開創(chuàng)、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探索發(fā)展、隋唐五代時期的成熟、宋遼金元時期的興盛、明清時期的集大成等六個時期;新式辭書的發(fā)展大致可以分為清末民初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新舊轉型期、1949年至1977年的探索變革期、1978年至2000年的復興發(fā)展期、新世紀伊始至今的開拓完善期等四個時期。
徐時儀先生從梳理分析繁復冗雜的漢語語文辭書發(fā)展史實入手,條分縷析,考鏡源流,系統(tǒng)勾勒了語文辭書的歷史發(fā)展脈絡,論述了辭書編纂在文化傳承與發(fā)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闡釋了歷代語文辭書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同時,根據我國語文辭書發(fā)展的客觀情況,以及各個歷史時期辭書編纂的特點和內在聯(lián)系,他對2000多年的語文辭書發(fā)展史做了科學合理劃分,解決了辭書界諸多懸而未決的問題。
二、 古今兼顧,深入挖掘語文辭書編纂之思想
我國辭書有著悠久的歷史,前人留給我們的辭書遺產十分豐富,可以用“汗牛充棟”來形容,但他們的辭書思想和理論往往零星地間見于序跋、凡例、某些釋文及其他論著之中,總體數量并不太多。如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對漢字的起源、發(fā)展、六書結構、編纂體例等都有精辟的論述;江式《上古今文字表》談到辭書的歷史,特別是有關他的《古今文字》的編寫流程——查閱資料人員和繕寫人員的配備,工作檢查,稿件審讀等——都有明確的闡述;陸法言《切韻·序》對論證方俗讀音的差異,正音規(guī)范的確定等,都有精當的論述。
以往的辭書史論著作,往往著重評論中國古代辭書的編纂及發(fā)展情況,對近代辭書的發(fā)展觀照不夠,更無力顧及當代辭書,這不利于建立客觀全面的語文辭書發(fā)展史。只有把歷代有影響辭書的編纂特色、編纂思想論述清楚了,古今有代表性的辭書人物、辭書理論評價到位了,漢語辭書學史才能形象豐滿而具有立體感。
徐時儀先生將辭書編寫放在歷史文化層面上進行考察,以各個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歷史為縱向面,以各類語文辭書的代表作為橫向面,共時歷時交融,古今融匯貫通,對歷代有代表性的辭書人物及其辭書思想做出客觀評述,深入挖掘其理論精華和創(chuàng)新特色,揭示其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在傳統(tǒng)辭書部分,徐時儀先生全面分析了《爾雅》《方言》《釋名》《說文解字》《玉篇》《切韻》《經典釋文》《類篇》《字匯》《通雅》《康熙字典》等語文辭書的特色和成就,客觀闡釋了揚雄、劉熙、許慎、張揖、顧野王、陸法言、陸德明、司馬光、梅膺祚、方以智、張玉書等人的辭書學思想。古代辭書編纂理論雖不乏合理、精辟之處,但大多系自發(fā)的、粗糙的,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辭書理論,真正系統(tǒng)而完整的辭書學理論是“五四”前后才開始萌芽的。
在新式辭書部分,徐時儀先生系統(tǒng)介紹了《中華大字典》《辭源》《辭?!贰缎氯A字典》《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等的編纂成就和特色,重點分析了陸費逵、王力、呂叔湘、周祖謨、陸宗達、陳原等人的辭書學思想。從20世紀初到今天的百余年間,中國辭書學經歷了萌芽期、生長期、初發(fā)形成階段和系統(tǒng)化階段,其理論探索經歷了從局部到全面、從初級到高級的持續(xù)發(fā)展的過程,理論創(chuàng)新多,借鑒意義大,因此更具有研究價值。
以古為鑒,啟迪當代。面對前人遺留下來的寶貴遺產,我們不僅要努力繼承,而且要分析其編纂思想,掌握其發(fā)展規(guī)律,為進一步繁榮當代辭書事業(yè)服務,這是辭書史研究的主要任務,也是辭書史研究的學術價值和深遠意義所在。
三、 敘述評論結合,科學評判語文辭書編纂之成就特色
我國辭書編纂有2000多年的發(fā)展歷史,其間產生了數量繁富的辭書代表人物和辭書作品,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辭書學理論。據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各類辭書的總量在12000種以上,其中不乏精品上乘之作,要科學全面地評介各個時期的語文辭書并非易事,這需要高屋建瓴的眼光和深厚的學術修養(yǎng),徐時儀先生在具體論述過程中并非平鋪直敘,而是遵循“人略我詳,人詳我略”的原則。如已有成果論述《說文》頗多,則略;論述《字說》較少,則詳。讀完全書,我們發(fā)現作者并非將歷史資料僅僅做簡單的介紹和堆砌,而是統(tǒng)籌安排,精心運籌,巧妙裁剪,合理布局,全面涵蓋了漢語語文辭書發(fā)展之全貌。
《發(fā)展史》對各個歷史時期的眾多語文辭書產生原因、編纂特點、歷史成就等進行了全面分析,力爭做到客觀公正,科學合理,無阿諛之詞,非空穴來風,所有論述均建立在豐富翔實的史料基礎之上。該書引用史料文獻數量龐大,內容駁雜,非一般學人所能及。
作為一部集大成的漢語語文辭書發(fā)展史著作,介紹歷代辭書著作、辭書編纂理論和歷代學人之辭書觀固然必不可少,尤其是在前人很少涉足的情況下,甚至還很需要,但“述而不作”,勢必影響其學術性。
徐時儀先生則在敘述過程中,提出了諸多獨到性的評論。在論及辭書釋義特征時,他指出: 語文辭書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結晶,其釋義具有我們民族文化的傳統(tǒng)特征。語文辭書的釋義特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以字為詞的釋義結構。二,以字形為釋義的外在依據。三,以共通詞義為釋義的類聚媒介。四,以義界為客觀世界的評估。在論及新舊辭書的轉型時,他更是獨具慧眼地指出:“民國初年的切音字運動、國語運動、白話文運動三大語文現代化運動,對現代辭書編纂理論的轉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促進了新型語文辭書的編纂出版?!笨梢姡栋l(fā)展史》做到了敘述和評論的完美結合,該書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均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四、 理論實踐結合,完美演繹辭書學人之精彩人生
徐時儀先生在中國社會文化發(fā)展的大背景中梳理漢語語文辭書的發(fā)展史,將漢語語文辭書置于社會文明演進的歷史中進行考察,希望從社會文化學角度探討漢語語文辭書適應社會需要的發(fā)展脈絡,揭示漢語語文辭書中蘊含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內核。
通觀《發(fā)展史》,我們可以發(fā)現,該書是辭書理論研究和辭書編纂實踐的完美結合?!吧暇帯д摗彼撆c“中編·傳統(tǒng)辭書”“下編·新式辭書”所述交叉互補,上編論述西學東漸歐洲來華傳教士所編辭書與宗教交叉互補,又與域外漢字文化圈交叉互補。該書在研究辭書編纂理論的同時,注重辭書編纂實踐研究,兩方面研究既相對獨立,又渾然一體。
研究辭書學,探討辭書史,需要從宏觀著眼,微觀入手,宏微兼觀,方能使人既得全貌,又明眉目。徐時儀先生在系統(tǒng)深入挖掘辭書編纂理論精華的同時,十分重視用科學的辭書編纂理論來指導辭書編纂實踐。他從事辭書編纂實踐30余年,先后擔任《漢語大詞典》主要編纂人、《漢語大詞典》修訂版分冊主編、《古文字詁林》編委、《辭?!诽丶s審稿專家,先后發(fā)表主要學術著作有《慧琳音義研究》(1997)、《古白話詞匯研究論稿》(2000)、《玄應眾經音義研究》(2005)、《漢語白話發(fā)展史》(2007)、《語言文字》(2009)、《玄應和慧琳一切經音義研究》(2009)、《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勘》(2012)、《朱子語類詞匯研究》(2013)、《近代漢語詞匯學》(2013)、《漢語白話史》(2016)等。
徐時儀先生在進行辭書理論研究和辭書編纂實踐的同時,深入開展語言文字學、文獻學等實證研究,做到言之有物,信而有征。他在古典文獻學方面的研究主要建立在兩個基點上——一是辭書文獻的考證研究,一是白話文獻中俗語詞的考釋。辭書文獻記載反映了古人對漢語詞義考釋研究的成果,白話文獻則是當時口語俗語的實錄,這些文獻在研究我國辭書編纂發(fā)展史和漢語詞匯發(fā)展史方面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徐時儀先生筆耕不輟,數十年如一日,先后發(fā)表學術論文近400篇,就辭書理論、辭書史、辭書編纂實踐、語言文字學、文獻學、漢語史等諸多領域的學術問題進行了廣發(fā)而深入的探討,為學界科學開展辭書學研究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綜上所述,筆者以為,《發(fā)展史》的出版標志著我國漢語語文辭書史的研究及其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標志著我國語文辭書發(fā)展史理論體系日趨成熟。該書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立體化地探討了漢語語文辭書學的方方面面,其中對辭書史的探求用力最勤(中編、下編共兩編),創(chuàng)獲也最多。因此,《發(fā)展史》可以說是一部漢語語文辭書理論研究史的縮影,同時也是一部漢語語文辭書學史的簡編,該書的出版,必將對我國辭書學的研究和發(fā)展產生積極而廣泛的影響。
附注
[1]辭書史著作主要有劉葉秋《中國字典史略》、趙振鐸《古代辭書史話》、曹先擢《古代詞書講話》、林玉山《中國辭書編纂史略》、徐金法《中國辭書發(fā)展史引論》、楊正業(yè)《語文詞典編纂史》等。
參考文獻
1. 曹先擢,楊潤陸.古代詞書講話.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 林玉山.中國辭書編纂史略.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3. 劉葉秋.中國字典史略.北京: 中華書局,1983.
4. 徐金法.中國辭書發(fā)展史引論.北京: 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2.
5. 徐時儀.漢語語文辭書發(fā)展史.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
6. 楊正業(yè).語文詞典編纂史.北京: 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6.
7. 趙振鐸.古代辭書史話.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8. 周志鋒.辭書學之圭臬辭書史之樣板——讀《辭書學探索》.辭書研究,2004(2).
(南京林業(yè)大學人文學院南京210037)
(責任編輯馬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