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儒家“仁恕”思想在明朝錄囚制度中的體現(xiàn)

2017-04-18 15:34魏麗
黑龍江史志 2016年12期
關(guān)鍵詞:明朝體現(xiàn)

[摘 要]錄囚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的一種司法監(jiān)督制度。它自西漢創(chuàng)建以來,被以后各朝沿襲,并不斷發(fā)展完善,在各朝統(tǒng)治中曾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錄囚制度經(jīng)過演變,及至明朝,演變?yōu)闀賹忎?,其名稱雖有變化,形式也有革新,但其本質(zhì)并未發(fā)生改變。錄囚是本著“恤刑”的原則,與儒家的“仁恕”思想不謀而合。該制度不僅有效鞏固了封建法律秩序,在古代司法制度的發(fā)展完善中起了推動作用,而且對當今我國當前的司法審判工作和司法管理工作仍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guān)鍵詞]仁恕思想;明朝;錄囚制度;體現(xiàn)

錄囚制度是指由皇帝和各級官吏定期或者不定期巡視監(jiān)獄,對囚犯進行審錄,以防止冤獄和滯獄的法律制度。錄囚制度,濫觴于周秦時期,經(jīng)兩漢、隋唐的發(fā)展,興盛于明清。錄囚制度中,貫徹的“恤刑”思想要求統(tǒng)治者具備“寬仁”的治獄理念,體現(xiàn)了儒家的“仁恕”思想。

一、儒家的“仁恕”思想

早在孔子以前,我國就有豐富的文化典籍流傳下來,這些典籍,主要反映孔子以前的社會生活、典章制度、禮樂文明,其中西周的禮樂文明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是,隨著亂世之中“禮崩樂壞”,在混亂的社會狀況中,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問題就成了那個時代的主旋律。[1]孔子以安民、安天下為己任,吸取典籍中關(guān)于寬、宥、容、讓、恕等方面的思想,結(jié)合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領(lǐng)域的變革,將目光轉(zhuǎn)向?qū)θ说年P(guān)注,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希望實現(xiàn)國家的和諧。他以三代已有的思想為基礎,將自己吸取到的思想進行加工與提升,提出“仁恕”思想,并且提倡統(tǒng)治者將其應用到治國理政當中。[2]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仁”是他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出統(tǒng)治者要“泛愛眾而親仁”“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八 奔础皩捤 ?,即“視他人心如己心”“推己及人”,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這種思想上升而成的“仁恕”思想,成為孔子提倡的調(diào)節(jié)人際關(guān)系的準則。因此,孔子向統(tǒng)治者提出了“為政以德”的要求,希望統(tǒng)治者心存恕意,以仁治民,從而讓人民內(nèi)修自省,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3]

儒家思想到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后,便成為統(tǒng)治者的正統(tǒng)思想。西漢統(tǒng)治者吸取儒家“仁恕”思想,改良法治,建立錄囚制度。西漢初期社會政治清明,與“仁恕”思想,更與錄囚制度分不開。漢武帝以及之后的皇帝在遇到奇異的災異現(xiàn)象時,往往會下罪己詔。漢代皇帝的這種做法,為后世皇帝所效仿。

儒家的“仁恕”思想,經(jīng)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fā)展,到了唐代,統(tǒng)治者更是將其融入法律之中。唐初在制定《唐律》時,將儒家倡導的“君仁臣忠”、“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的思想體現(xiàn)在《唐律》中。在司法實踐中,“仁恕”思想就成了唐朝錄囚的理論依據(jù)。

到了宋明時期,宋明理學家們尊奉儒家思想。張載提出“氣”乃世界的本源,指出人與天地萬物具有相同的本性,人與人、物與物之間應該像同胞手足一樣,彼此相愛,如此才能達到“是天下無一物非我”。二程進一步提出“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這種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思想,是對“仁”的內(nèi)涵的深入闡釋,是對“忠恕”之道的升華。[4]朱熹也提出了“盡為已忠,推為己恕”、“主于內(nèi)為忠,見于外為恕”[5]的思想,二程與朱熹都認為,忠是根本,恕是表現(xiàn),恕的實施要合乎忠,是天下無一物非我,兩者結(jié)合而成的“仁恕”思想,成為明朝錄囚制度的思想基礎。

二、明代以前錄囚制度的演變

錄囚制度是我國古代一項重要的司法制度,有“錄囚”“濾囚”“審錄”之稱,雖然名稱不一,但實質(zhì)并沒有太大差異。錄囚制度,是皇帝或者各級官吏直接審問囚犯,復核決獄,平反冤獄。它濫觴于周秦,定型于兩漢。兩漢時期,錄囚制度分為皇帝錄囚和州郡錄囚。州郡錄囚已成為常制,州郡錄囚,又分為州刺史錄囚和郡守錄囚兩類,負責審理全境冤獄。皇帝親自錄囚始于東漢,每當天災降臨的時候,皇帝親自在京師監(jiān)獄錄囚,史載“光武中興,留心恕獄,常臨朝聽訟,躬決疑事”。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封建制度得到不斷發(fā)展,這一時期的刑獄相對平緩。如北魏孝文帝時,“太和四年……幸虎圈親錄囚徒”,武帝泰始四年(268年)“帝臨聽訟觀錄廷尉洛陽獄囚”,“親平?jīng)Q焉”。南朝諸帝不但親自錄囚,而且經(jīng)常性派遣大批官吏親自錄囚,如“常以三月,侍中、吏部尚書、尚書、三公郎、部都令史,三公錄冤局,令史、御史中丞、侍御史、蘭臺令史,親行京師諸獄及治署,理察囚徒冤枉”。[6]

隋唐時期,錄囚制度呈現(xiàn)新氣象,錄囚制度不僅形式多樣,有“三司推事”、“小三司”,而且出現(xiàn)了“由地位尊崇的中書門下聯(lián)合慮囚”[7]等形式。另外,隋唐錄囚比較頻繁,如隋文帝時“每季錄囚徒”,錄囚作為審查獄情、監(jiān)督司法的重要形式。唐代錄囚次數(shù)見于《新唐書》記載的就有53次。唐太宗提出“仁本,刑末”,這種寬仁的獄政思想,對于錄囚制度的發(fā)展起了巨大作用。

宋朝時期,獄政大權(quán)由中央掌握,錄囚制度進一步發(fā)展。統(tǒng)治者總結(jié)唐末五代的治獄經(jīng)驗,標榜“布德恤刑”。乾德四年(966年)宋太祖“親錄開封府系囚,會宥者數(shù)十人”“親錄京城系囚,遂至日旰”。同時,宋初規(guī)定各級大臣加大錄囚工作的力度,比如開寶二年(969年)五月,太祖下詔令五日一濾囚,“自是每仲夏申赦官員,歲以為?!?。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又重申“諸州長吏五日一濾囚”[8]。

明朝沿襲唐宋錄囚制度。明代錄囚制度在唐宋錄囚制度的基礎上更加成熟完善,各種形式的錄囚發(fā)展起來。明朝在“仁恕與重刑相結(jié)合這一獄政管理思想的指導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審錄制度。”[9]明代錄囚是在儒家仁恕思想的指導下,繼承中國古代的法治傳統(tǒng),從宣示仁懷,維護穩(wěn)定、維系封建統(tǒng)治的根本目的出發(fā)并實施,在司法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系統(tǒng)的管理制度。

三、明朝的錄囚制度

明朝錄囚制度,是在歷代錄囚制度發(fā)展的基礎上形成的。錄囚制度,發(fā)展至明代,稱為會官審錄,即會審制。明太祖在總結(jié)歷代治國經(jīng)驗后,認為應“仿古為治,宜尊唐舊”。[10]因此,從朱元璋開始,明朝實行會審制度。明代實行的會審制度,它與錄囚的性質(zhì)、任務相同,是錄囚制度在明代的新發(fā)展。明代錄囚制度比前代更為系統(tǒng),內(nèi)容更為細化,形式更為多樣。自明太祖統(tǒng)治時期有了會官審錄之后,逐漸又衍生出了三司會審、圓審、多官會審、冬審、熱審等形式,在實現(xiàn)清獄恤囚方面起了很大作用。明代錄囚制度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三司會審

“三司會審”是明代對于重大案件由三法司會同審理推問的一種司法形式,由唐代“三司推事”發(fā)展而來。狹義上講,“會審”可專指由三法司(刑部、督察院、大理寺)以及三法司以外的官員與機構(gòu)參與的,旨在查明案件事實,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議擬”的案件審理模式。廣義的會審,包括多個機構(gòu)的官員會同辦理的司法案件,可以是查明案件事實,進行議擬,也可以是復審、復核和錄囚等活動。三司會審案件參與的官員一般為刑部侍郎、左都御史和大理寺卿。天順年間,錦衣衛(wèi)開始廣泛地參與三司會審。三司會審雖然名為三司,但實際上是由三法司的官員以及其他機構(gòu)的官員共同審理刑獄。如宣德時“給事中富敬有罪,當杖罰役以贖。先是有旨三法司、十三道御史、六科給事中會審獄囚,敬與焉,審既,吏持成案詣敬請署名,敬忿御史不躬請署,擲案于地,吏言案具圣旨,御史遂劾奏其不敬,下法司治,故坐杖云”。[11]此案例的參與者,不僅有三法司,而且還包括了十三道御史、六科給事中。三司會審,各參與者在共同審理案件中可以相互監(jiān)督,防止產(chǎn)生冤假錯案,是對司法嚴謹性的重視。

2.圓審

圓審,也稱為“九卿會審”,是指各部堂上官對“番翻異”案件的復審程序。明代在審理案件時,遇到因囚犯多次翻供,而案件審理又無果的情況下,會由大理寺卿、左都御史、通政使和六部尚書共同審理案件,此即為圓審。明代圓審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針對的案件是疑難案件或可能的冤案錯案,嚴格來講主要是針對“二次番異不服”的案件。其次,參加圓審的官員較多,主要為“九卿”,來自六部、都察院、大理寺和通政司。第三,因為圓審案件為“二次番異”案件,所以大理寺在審錄程序中起主導作用,這與大理寺主管案件復核這一職能有關(guān)。但這種作用也只是程序上的,是否進行圓審,要奏聞請旨,等候皇帝裁定。

3.多官會審

多官會審,也稱大審,是指皇帝針對重大案件直接下令由包括三法司在內(nèi)的諸多官員參與的會審。這類會審參與者的身份復雜,除司法官員外,往往還包括六部堂上官、宗室、宦官、勛臣、錦衣衛(wèi)等等,形成了一個涵蓋各個政治集團派別的特殊會審組織。

多官會審在明代會審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首先,從其管轄的案件來看,往往是涉及威脅明王朝根本統(tǒng)治秩序的重大案件,會審對象的身份特殊,往往具有較高的政治地位,或其引發(fā)的事件有較大的政治影響。如明英宗“南宮復辟”后對于謙等人的審理、明武宗對大宦官劉瑾的審理、對謀反的宗室安化王朱真蟠、寧王朱哀壕的審理都采用這種會審形式。[12]其次,參與多官會審的官員級別高、人數(shù)眾多,許多宗室人員和勛臣都參與進來。從多官會審的組織程序來看,其組成人員并無一定嚴格的制度,完全由皇帝揀選高級官員和親信、機要部門參加。最后,多官會審直接由皇權(quán)掌控,對皇帝負責。審理的提請、審理后的議擬,都需要直接向皇帝上奏。多官會審參與的人員、審判的進程和最后的判決都由皇帝降旨決定??梢哉f,多官會審這種形式應當是明代最高級別的審判方式。

4.熱審、寒審

熱審,是在每年小滿后十余天,到農(nóng)歷六月底為止,適逢夏季暑熱之時,刑部奉旨會同都察院、錦衣衛(wèi)和大理寺審理京城在押的沒有審判定罪的囚犯。寒審,是因天氣寒冷,在冬季會官審理囚犯,施行減罪清獄的會審形式。明代依據(jù)天氣情況制定的錄囚制度,主持機關(guān)為三法司與錦衣衛(wèi)。

熱審、寒審,分中央和地方幾個級別分別進行,京城監(jiān)獄的在押囚犯由京城的有關(guān)司法部門進行審理,徒罪和流罪可以減等發(fā)落,笞刑和杖刑,則當場執(zhí)行,然后釋放。地方的在押囚犯由地方司法官會同審理、發(fā)落,地方的又分為省城、各府、州、縣,各級負責自己管轄范圍的囚犯審理工作。

四、儒家“仁恕”思想在錄囚制度中的體現(xiàn)

明代錄囚制度是以“恩旨”“恩例”的形式出現(xiàn)的,成為統(tǒng)治者施行“德政”“仁政”的手段,成為鞏固王朝統(tǒng)治的法寶。

1.“明刑弼教”,體現(xiàn)“仁恕”

孔子在提倡仁愛的同時也肯定刑罰在治理國家,維護社會穩(wěn)定方面的作用,他說:“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13]這種“寬猛相濟”的思想被朱元璋運用于治國理政中。朱元璋對于違法者,不論是平民百姓,還是公侯大臣或是皇親國戚,基本上也做到了賞罰嚴明,不徇私情,對觸犯法律的人不論身份尊卑,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一律嚴懲。他還首創(chuàng)了《鐵榜》,專門用來懲治公侯犯罪。

對于官吏的管理方面,朱元璋更是做到了“明刑弼教”。例如,他在官府辦公場所,懸吊貪官的皮囊,以此來懲戒貪腐。在《大明律》之外,洪武十八年至二十年(1385-1387年),朱元璋親自編纂并頒布了一部刑法《大誥》,引導百姓要消除貪欲,尊禮守法,效忠朝廷,不要觸犯刑律。

正是明太祖朱元璋采取的這一系列措施,專制主義中央集權(quán)得以強化,為明初政治清明提供了有利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會安定,體現(xiàn)著儒家的“仁恕”思想,實現(xiàn)了統(tǒng)治者標榜的“仁政”。

2.疑罪從輕,體現(xiàn)“仁恕”

明代錄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貫徹了疑罪從輕的原則,對犯罪情節(jié)在情理上有值得同情寬宥之處或在案件事實的認定上存在可疑之處,或事實不清或證據(jù)不足的情況,一般作減等處理,主要表現(xiàn)在:疑罪釋放和疑罪充軍。

永樂二年(1404年)八月,有軍校捆綁了兩個疑是盜剪馬尾的人前來見成祖,成祖問:“曾見到他倆剪馬尾了還是只是可疑就將其捉拿來?”軍?;卮穑骸翱梢删蛯⑵渥侥谩!背勺鎸θㄋ竟僬f:“貿(mào)市中賣馬尾帽的人那么多,能因可疑而將他們定罪嗎?疑似加刑,有累君德。將其釋放”。[14]明憲宗天順八年十月(1464年),“三法司官尚書陸瑜等循歲例于霜降后奏請,會太保會昌后孫繼宗,吏部尚書王翱等審錄重囚,得情真罪當,無詞并有冤枉情可矜疑者以聞,上命情真罪當者如律處決,情可矜疑者杖一百,發(fā)充邊衛(wèi)軍”。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朝聞重囚,矜疑者五人,減死戍邊”。[15]由此可見,對于矜疑案件,有的發(fā)戍充軍,有的釋放,這種處理方法,是“恤刑”思想的體現(xiàn),也是儒家“仁恕”思想的實踐。

3.防止錯殺濫殺,體現(xiàn)“仁恕”

明代,重大案件由刑部尚書、大理寺卿、都察院左都御史、三法司長官會同審理,并將結(jié)果上報給皇帝,進行最終裁定。判決死刑案件必須奏請皇帝批準方可行刑,以避免濫殺無辜。如明成祖永樂六年(1408年)十一月,刑部、督察院、大理寺進言:“大辟囚三百余人已經(jīng)復審屬實,請?zhí)帥Q?!背勺娌钊酥I之:“有冤抑的,允許自己陳述”。成祖又召五府六科官說:“三百余人,未必人人皆得實情。有一人不得實情而死,那么死者銜冤。你們更須從容審查。一日審理不盡,便二日三日,便十日又有何妨。必須做到使其沒有冤情。大抵人的實情難得,口齒伶俐的人會掩蓋實情;訥于言的人,雖懷著實情卻不能表達,你們須耐心地聽他們講,不可以用刑訊逼迫他們”。[16]后來這三百人中有二十人被釋放。錄囚制度在此體現(xiàn)了統(tǒng)治者對生命的重視和“慎刑”、“恤刑”精神,防止錯殺濫殺,切勿妄殺良善,體現(xiàn)了儒家“仁恕”思想。

4.死刑復核,體現(xiàn)“仁恕”

明代規(guī)定,涉及死刑的重大案件,必須多次復奏請旨定奪。在死刑問題上,慎用并且盡可能的減少使用死刑,從而體現(xiàn)了君主的“仁義”和對人命的重視。明代錄囚關(guān)于死刑復核的措施,主要表現(xiàn)為死刑三復奏、死刑五復奏。死刑復核的例子在太祖、成祖時期就有,在洪熙元年則為定制?!昂槲醺脑轮I都御史劉觀、大理卿虞謙曰:‘往者,法司以誣陷為功。人或片言及國事,輒論誹謗,身家破滅,莫復辨理。今數(shù)月間,此風又萌。夫治道所急者求言,所患者以言為諱,奈何禁誹謗哉?因顧士奇等曰:‘此事必以詔書行之。于是士奇承旨,載帝言于乙丑詔書云:‘若朕一時過于嫉惡,律外用籍沒及凌遲之刑者,法司再三執(zhí)奏,三奏不允至五,五奏不允同三公及大臣執(zhí)奏,必允乃已,用為定制”[17]死刑復核,有利于加強官吏間的互相監(jiān)督,減少冤獄的發(fā)生,“仁恕”思想在此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

5.“慎刑”“恤刑”,體現(xiàn)“仁恕”

明太祖朱元璋是“教民以禮、寬刑弼教”的極力倡導者。在朱元璋的言行中無不體現(xiàn)著儒家思想對其治獄思想的影響。如:“太祖曰:‘凡有大獄,當面訊,防勾陷鍛煉之弊。故其時重案多新鞫?!泵鞒谭ㄖ畜w現(xiàn)的“慎刑”、“恤刑”的例子很多,例如:不用黥刑。永樂二年七月(1404年),大理寺臣說:“有犯罪之人,于法當黥”,成祖聽后曰:“免黥。”并對該大理寺臣說:“我之所以免除他黥刑,是怕斷了他改過自新的路。孰人無過?也有誤犯而非故意違犯法律的人。如果施之以黥,他雖有遷善之意,想到其身已墨,也就自己懈怠了。所以我于墨刑不輕用也”。這種不輕易用肉刑的規(guī)定就是“仁恕”思想的體現(xiàn)。[18]永樂九年(1411年)三月,刑部上奏,有盜《勸善書》的百姓,依據(jù)法律,凡盜當黜,發(fā)戍邊。成祖問:“有沒有黥?”回答說:“已黥”,成祖說:“我時常命你們,有罪當黥者,帶著罪犯來陳述,若情可矜憫,則免黥。黥,即為棄人,欲改過而沒有理由了。況且盜《勸善書》,按其本心在于好善,只是取之不以道,怎么可比照‘盜財者黥一概黥之。免該人戍邊之刑”,又命錦衣衛(wèi)去掉所黥的字。

此外,明代恤刑還體現(xiàn)在禁止凌辱囚犯?!睹鲿洹肪?71《凌辱罪囚》載:“凡獄卒非理在禁凌虐毆傷罪囚者,依凡斗傷論??藴p衣糧者,計賊以監(jiān)守自盜論。因而致死者,絞?!溲航馊艘郏羯眉隅?,非法亂打搜檢財務,剝脫衣服,逼致死傷,及受財故從,并聽憑狡猾之徒,買求殺害者,除真犯死罪外,徒罪以上,屬軍衛(wèi)者,法邊衛(wèi)充軍,屬有司,發(fā)口外為民?!痹谛酞z管理方面,法律嚴格約束官吏行為,體現(xiàn)了儒家的“仁恕”思想。

6.醫(yī)治囚徒,體現(xiàn)“仁恕”

明代不僅在罪囚所受刑罰上給予體恤,對家境貧寒或者患病的囚犯也給予憐憫。如對家境貧寒,不能自給者,每日發(fā)放口糧,洪武十五年定制,人給米日一升。對于患病的囚犯,則廣設藥局,給予治療。永樂十年十月(1412年),成祖敕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出囚犯中犯罪較輕的,輸作贖罪,生病的囚犯,順天府遣醫(yī)治療”。并且告誡道:“古人不得已而用刑,所以常存欽恤之意,后世以治刑為能事,則必流于嚴刻??汤舯貫槌吭褂谄矫瘢銈儾灰擞写?,有此者宜馬上改過”。[19]又比如,“成化二年,令有司買藥餌送部,又廣設惠民藥局療治囚人?!盵20]明代刑獄制度中的這些規(guī)定,正是儒家“仁恕”思想的貫徹運用,這在保障囚犯權(quán)益上起到了積極作用,也體現(xiàn)了對囚犯的體恤。

五、結(jié)語

明朝錄囚制度,滲透了儒家的“仁恕”思想,對明朝社會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明代的錄囚制度延續(xù)了前代眾議論罪的傳統(tǒng),要求在司法審理過程中達到“以廣兼聽”的目的,在一定范圍內(nèi)擴大參與司法活動的機構(gòu)和人員,使得各方面的意見都能夠得到反映,減少了冤案的發(fā)生,對明朝社會政治清明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時,明代錄囚時,將眾多機關(guān)召集在一起,參與司法活動,提高了審理案件的速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因此,“錄囚制度,歷經(jīng)千百載之嬗變,集歷代先賢之智慧,不可不謂細密嚴整,不可不謂仁善其中?!盵21]因此,這一制度對當今社會仍有一定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祁志祥.“以人為本”的歷史詮釋與當代解讀[J].上海:上海政法學院應用社會科學研究院,2014(03).

[2]王漢苗.儒家恕道思想研究[D].山東:曲阜師范大學,2010:11.

[3]王紀波.《禮記》與儒學意識形態(tài)的建構(gòu)研究[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13:13.

[4]周.張載哲學思想的宗教性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3:10.

[5]殷慧.朱熹禮學思想研究[D].湖南:湖南大學,2009:16.

[6][8]萬安中.錄囚制度考論[J].廣東:學術(shù)研究,2004(06).

[7][21]郭林虎.談談中國古代的錄囚制度[J].北京:北京政法職業(yè)學院學報,2014(01).

[9]鄧文倩.淺析中國古代錄囚制度及其現(xiàn)代意義[J].三江高教,2015(03).

[10]王一鳴.試論明代朝審制度[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0:23.

[11]王一鳴.試論明代朝審制度[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0:20.

[12]趙洪興.明代刑法思想研究[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02:22.

[13]楊文君.《孔子家語》法律思想辨析[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13(04):15.

[14]明太宗實錄[M].臺灣: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校,1962:1147.

[15]祝家堯.明代熱審制度[D].遼寧:遼寧師范大學,2011:20.

[15]劉濤.明《大誥》與明代社會管理[D].山東:山東大學,2014(04):17.

[16]王小豐.存留養(yǎng)親及其價值分析[J].湖北:武漢大學法學院,2004(05):120.

[17]明史·刑法二[M].1974:2320-2321.

[18]明太宗實錄[M].臺灣: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校,1962:582.

[19]明太宗實錄[M].臺灣: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校,1962:1630.

[20]明史·刑法二[M].1974:2316.

基金項目:商洛學院科學與技術(shù)研究基金項目(基金項目號:15SKY029)

作者簡介:魏麗,女,漢族,生于1979年1月28日,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人,碩士研究生,歷史學碩士,講師,工作于陜西省商洛市商洛學院,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史,主要從事歷史教學與研究。

猜你喜歡
明朝體現(xiàn)
論明朝監(jiān)察制度及對當代中國借鑒意義
高校學生工作開展中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xiàn)
淺談北魏以來莊浪地區(qū)的石窟營建
藝術(shù)設計在贛州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中的體現(xiàn)
情感教學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體現(xiàn)
藝術(shù)品位在生活中的體現(xiàn)
音響符號在舞臺表演中作用的體現(xiàn)
試析播州之役對明朝的影響
明代海上力量緣何稱雄東方海域
明《宣平王夫人張氏墓志》考釋
彰化市| 陈巴尔虎旗| 自贡市| 乐山市| 长宁区| 阳原县| 蒙山县| 吉木乃县| 雷州市| 中宁县| 凌海市| 随州市| 深圳市| 澄迈县| 广宁县| 新密市| 仙桃市| 芮城县| 车致| 米易县| 临朐县| 普陀区| 玉田县| 府谷县| 惠州市| 平陆县| 麦盖提县| 大邑县| 静安区| 子洲县| 衡水市| 彭泽县| 英吉沙县| 延津县| 边坝县| 磐安县| 泸溪县| 惠州市| 南丹县| 内黄县| 依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