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芳
摘 要:課程改革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進行,教學思想、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也正在發(fā)生深刻的轉變。在新形勢下,高中課堂教學引起廣大教師的深思。高中地理課堂怎樣實現(xiàn)高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能力,為迫在眉睫之要務。重視課堂教學中的圖文結合,將研究和實踐相結合,以學生為主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能力,才能真正地實現(xiàn)課堂的高效,才能讓學生更加靈活地掌握和運用相關知識,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學生。
關鍵詞:高中地理;現(xiàn)狀;問題;圖文結合;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2-004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2.024
高中地理課堂,蘊涵著豐富的內容。地理學科跨度大,與其他學科聯(lián)系非常緊密。想要真正地學好地理科目,需要有寬廣的知識面,要有一顆海納百川且精益求精的心。初中地理知識的學習是學生高中地理學習的基礎。但由于中考不考地理,所以使得學生對地理基礎不重視,因而高中的深入學習就面臨一個非常重大的難題。
一、高中地理課堂現(xiàn)狀與問題
高中的地理分為必修和選修模塊,必修內容有三本,必修一重自然,重點突出環(huán)境對人類的影響,必修二強調人文,側重人類如何作用于環(huán)境,必修三是在前兩者的基礎上,結合初中區(qū)域地理部分知識,學習具體到某一區(qū)域的整治,以謀求人與環(huán)境的和諧統(tǒng)一。根據(jù)2017年考綱的變化,選修模塊中,自然災害部分暫時擱置,重點學習旅游地理與環(huán)境保護。在這些必修選修內容之外,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對初中知識的回顧及深入學習,這就是地理學科必學的基礎內容之區(qū)域地理。
無論哪本教材,對于地理來說一個突出特點是知識點多,碎,雜。單純地參照課本,過分強調學生的記憶能力,勢必會出現(xiàn)一系列的問題。比如,前前后后背誦不知多少遍,但仍然記不住,即便記住了,做題的時候又不會用,缺乏一種整體的、聯(lián)系的思想,不能舉一反三,不能透過表面抓住事物內在特征的一致性,進而用已學過的知識推斷出所需的結果。
有一本教育學著作《給教師的建議》中提出要愛惜和發(fā)展青少年的記憶力。盡管學生時代是記憶的一個高峰期,但是濫用學生的記憶力,會抹殺和阻礙學生對知識的探索與深入學習,不利于學生的長期發(fā)展。簡單來說,單純強調學生對內容的記憶,無益于“授之以魚”,但我們要做到的是“授之以漁”。教會他們怎么學,怎樣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有聯(lián)系地記憶,是有利于學生進步的。而最基本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學會使用地圖這個載體,以地圖為參照,以文字為基礎雙管齊下,雙劍合璧,能夠充分實現(xiàn)課堂的高效。那課堂上怎樣做到圖文相結合呢?
二、課堂上實現(xiàn)圖文結合的方法
(一)抽象地圖具體化,將圖像轉化為文字
高中地理教材中圖像往往隱含著規(guī)律性的知識。每個圖幅中,圖例與注記是學生要了解的地圖的語言,研究并掌握它們代表的內容,有利于我們對整個圖幅的理解與掌握。在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去剖析圖像,通過讀圖分析圖像所體現(xiàn)的規(guī)律性知識,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例如,在地形圖中,不同顏色所代表的地形,可以從圖例與注記中可見。藍色為海洋,綠色為平原,黃色為山地丘陵。當看到這些顏色的布局,可以讓學生有一個直觀上的認識,并通過教師的講解引導,將平面的地圖能夠和具體的實際地形聯(lián)系起來,變平面圖為立體圖,將理論實際化。在一次一次的實踐當中,讓學生能夠實現(xiàn)一種條件反射式的反映,只要拿到地形圖,就能瞬間作出反應。這種理論與實際的結合,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在面對課本及相關題目時,能夠胸有成竹。
再例如,氣候類型的判讀是區(qū)域地理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考試時??嫉闹R點。在學習氣候部分時,存在三大方面的難題:氣候的成因;氣候的分布;氣候類型的判斷。無論哪個難題的攻克,都離不開圖的作用。首先說氣候成因部分,氣候影響因素主要有大氣環(huán)流和下墊面狀況,分析兩種因素的影響,必須結合理論上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圖,全球地形圖,洋流分布圖等,多種作用綜合作用,形成當前可見的多種氣候類型。其次是氣候的分布,在了解氣候成因的基礎上,結合上述三幅圖,可以判斷某種氣候的分布。而氣候類型的判斷,更是需要結合各種氣候數(shù)據(jù)資料圖,通過對數(shù)據(jù)圖的分析,結合所掌握的氣候特征,進一步分析出其屬于哪種氣候類型。
(二)強化文字的作用,變文字為圖像,賦予其形象化,加深學生的印象
文字變圖像,就是把教材中用文字高度概括而隱含豐富的地理圖像的教學內容轉化成簡潔明了的圖像,用圖像準確地表現(xiàn)地理知識的過程。運用此法,教師必須深挖教材的知識層次,精心設計構思巧妙、形象鮮明的圖像,使圖像能夠充分反映地理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本質特征。例如,大氣環(huán)流的學習中,課本中給出的文字,每個字都認識,但是讓學生真正理解這些文字組合起來的含義,那是課本看多少遍都很難吃透的,這時,變文字為圖像,就成為掌握該部分的一個有效的方法。首先畫出一個簡易的地球,近圓形就可以,并按照比例劃分出赤道,南北緯30度和南北緯60度及南北極點,在圖幅的側面明確出什么地方是近地面,什么地方是高空。通過熱力原因確定出赤道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再通過動力原因,得出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氣壓帶得出之后,以高低壓之分,按規(guī)律得出相應的風帶。如此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有利于學生對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的學習。
(三)圖文結合,雙管齊下,謀求高效
用圖像來表達地理教學內容是地理教材的顯著特色。地圖和地理各種統(tǒng)計圖表承載了各種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特征、規(guī)律、發(fā)展變化等信息,是獲取地理信息進行區(qū)域比較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必須始終引導學生經(jīng)常練習從地圖中獲取知識,要養(yǎng)成一種意識,一種習慣。切實實現(xiàn)以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知識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地理教材中的圖像系統(tǒng)把較復雜、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具體化、形象化,并清楚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深刻地揭示了地理現(xiàn)象的本質、規(guī)律和特點,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作為基礎,文字在課堂學習中的地位也絕對不可以輕視。文字中所蘊涵的很多內容是圖幅無法完全闡釋出來的。例如,在區(qū)域地理的學習中,從地圖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某一區(qū)域的地形變化狀況,但是總體的特征,地形對氣候及對河湖的影響,都需要課文中的文字給出我們最為精確的解釋。只是這些解釋要想能夠讓學生盡快掌握,并充分理解,必須配上地圖才會更加合適,也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強調地圖、圖表的作用,并不是否認文字部分的地位。文字解析,正文講解都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在文字講解的基礎上,加強地圖的作用,將文字與直觀的圖幅有機結合,降低學生學習地理的難度,同時以形象化的內容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充分發(fā)揮圖文的共同作用,在此基礎上強化學生的自主地位,從而提高地理課堂學習的有效性,實現(xiàn)地理課堂的高效。
參考文獻:
[1] 于春巖.如何有效地在高中地理課堂使用地圖教學[J].神州,2014(11):196.
[2] 李偉.淺談高中地理地圖教學[J].學周刊,2015(1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