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擬從“文學與法律”的比較研究視角論述我國當代著名作家賈平凹的長篇小說《極花》中被拐賣婦女的權益保護問題。賈平凹對當下社會現(xiàn)象及其背后反映的法律問題的關注和熱切思考,使我們從法律視野對文學作品《極花》進行審視成為可能。本文意圖從“文學中的法律”角度出發(fā),從當前存在的婦女拐賣現(xiàn)象、該現(xiàn)象產生的社會背景以及被拐賣婦女的社會救助問題三個方面對《極花》主人公蝶的胡蝶命運進行剖析,為研究當代中國的社會問題和法律問題提供一個嶄新的視角。主人公胡蝶的悲慘命運,不僅是其個人的悲劇、社會的悲劇,而且對我國婦女權益保護法律制度建設起到警示作用。
關鍵詞 賈平凹 《極花》 文學 法律 婦女拐賣
作者簡介:張鈺妍,中國政法大學。
中圖分類號:D92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081
長期以來,眾多的國內學者都將法學與文學作為兩個獨立的學科各行其道的研究著 。而起興于美國的“法律與文學”運動則著力于探究兩學科之間的關系,為法學研究和文學研究開辟嶄新的發(fā)展路徑,后續(xù)在我國也引起了一定范圍的影響 。誠然,兩個學科由于性質的不同,側重點自然有所差異,法學相對理性客觀,而文學則相對感性夸張。但二者作為現(xiàn)實生活的具體反映形式,本質上都是在體現(xiàn)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并且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進而提出一定的建議。法律是以立法者的視角去觀察問題,試圖通過最直接的國家強制力對社會問題進行解決和矯正;而文學則是作家群體通過長期的社會生活體驗,抓住最具代表性的情節(jié)進行刻畫描寫,讀者在閱讀后產生共鳴式的震撼,以涓涓細流匯集成海洋的形式對社會生活產生深刻的影響。法律和法律問題為文學作品提供素材和主體,而文學作品在潛移默化中又對法律的沿革產生不可低估的反作用。法律的世界是浩瀚的,而文學作品的類型是多樣的,在西風東漸的過程中,研究者發(fā)現(xiàn),小說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對社會問題的審視、法律問題的反思是廣泛而深刻的,通過小說對法律問題和法律精神的描寫,受眾能對所處時代的制度建設產生生活化的思考和感悟,在“草根階層”中產生一定的號召力,進而在社會層面上推動制度的發(fā)展進步。本文希望通過對《極花》進行“文學中的法律”分析,一則了解和探究我國目前的社會狀況和法律制度,二則是希望說明文學作品對于法律制度的沿革發(fā)展具有能動反作用。進而說明從“文學中的法律”角度出發(fā)進行“法律與文學”研究具有現(xiàn)實性與可行性。
一、《極花》主要表現(xiàn)的社會問題
賈平凹作為當代著名寫實主義作家,作品的題材大多扎根于現(xiàn)實生活的廣袤土壤,聚焦最引人注目的社會問題,其多作品都對世間百態(tài)進行了平實客觀的描繪,其中不乏對現(xiàn)行社會制度(包括法律制度)的反思,這就使得我們從“法律與文學”角度出發(fā),圍繞其作品展開探討成為可能。
《極花》是由作家根據朋友女兒的親身經歷改編而成,故事主要描寫的是來到城市打拼的農村女孩胡蝶,受到人販子的誘騙被拐賣到西北地區(qū)荒涼的農村,先是被長時間囚禁,對原先的生活環(huán)境逐漸模糊,在困境中努力強化記憶老伯家的電話號碼,不放棄和外界聯(lián)系的想法和機會。后被強暴懷孕,才逐漸享有一定的人身自由,生下孩子后想盡辦法爭取到和家人相見的機會,被解救出來,但最終由于不堪社會各界的壓力,思子心切,又返回到西北的農村。在胡蝶被拐賣、強暴、懷孕生子、逃脫、重回西北的一系列過程中,我們能看到無數(shù)被拐賣婦女的生活縮影。
該篇小說反映的社會問題——拐賣婦女以及被拐賣婦女的最終歸宿在較長時間內都受到社會各界的熱切討論,并且國家在制度層面也有相應的解決對策,尤其在立法方面,諸多部門法都針對該問題和相應的周邊問題有一定的規(guī)制,但人口拐賣和交易卻多次見報,這背后隱含的傳統(tǒng)思想和法律缺陷對于研究婦女被拐賣問題意義不容小覷。
二、《極花》描寫的婦女拐賣問題產生的社會原因
文學作品,尤其是現(xiàn)實主義作家的作品總是反映一定的社會問題。而任何社會問題的產生和發(fā)展都存在一定的社會原因。通過探究問題所依存的現(xiàn)實土壤、社會原因不僅有助于領會作者意圖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而且對社會問題思考和解決具有深遠意義 。
(一) 城鄉(xiāng)差距拉大帶來的農村“剩男”問題無法被解決
小說《極花》中男主人公黑亮在咒罵城市時曾說道:現(xiàn)在國家發(fā)展城市哩,城市就成了個血盆大口,吸農村的錢,吸農村的物,把農村里的姑娘全吸走了。男主人公用樸實的語言表現(xiàn)了當下中國城鄉(xiāng)差距過大帶來的一系列問題。農村大量剩男產生的原因之一是隨著上世紀八十年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第三行業(yè)的興起,大量人口涌向就業(yè)崗位、發(fā)展機會較好的城市。由于我國在發(fā)展初期大量勞動密集型行業(yè)占有極高的比重,且其中一些外貿加工型行業(yè),如制衣等,主要從業(yè)者為女性,故大量的農村人口,尤其是女性離開農村前往城市尋求發(fā)展,在適應城市生活后不愿再返回物質資源相對匱乏的農村,便在城市逐漸扎根。由此造成了大量農村人口的流失,尤其是女性人口的流失,農村的性別比例逐漸失調。原因之二是隨著時代經濟的發(fā)展,女性的受教育權較之以前有了極大的進步,不少農村女性通過讀書升學等方式來到城市發(fā)展,不再返回家鄉(xiāng)生活。而農村男性由于中國自古來的子承父業(yè)、當家主事思想,對于城市物質生活的渴望沒有女性那么強烈,在涌向城市的行動上也并沒有表現(xiàn)出同女性那樣的熱忱,加之需要從事繁重的農業(yè)生產勞動,故不少農村男性留在農村,由此造成農村女性少、男性多的局面。但與此同時,農村剩男問題在當代社會里并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在《極花》中賈平凹曾寫道“農村里沒有了姑娘,農村的小伙子就不會去城市里有個作為了而吸引女性,卻要土匪強盜一樣的拐賣”。農村市場的大量需求,缺乏合法有效的女性人口流入途徑,只得導致人口買賣這種低成本高回報交易形式的頻頻發(fā)生。
(二) 廣大農村地區(qū)重男輕女思想和行為依然十分嚴重
在我國經濟發(fā)展模式較為單一,傳統(tǒng)農業(yè)和初級加工業(yè)仍占主導地位的農村地區(qū),由于男性勞動力的不可或缺性,加之中國自古以來傳統(tǒng)重男輕女思想的根深蒂固,農村地區(qū)的人民群眾還是偏向于生兒子,甚至部分地區(qū)出現(xiàn)了由于是女嬰而選擇流產甚至是溺嬰的現(xiàn)象。在《極花》中,故事的發(fā)生地圪梁村女性少到都要做石頭女人的程度,但家家戶戶還是極力追求“要生個兒子”。這種思想模式和行為模式是圪梁村男女性別比例逐漸失調的原因之一,圪梁村也向光棍村的方向發(fā)展著。圪梁村只是中國千千萬萬農村的一個縮影,作者通過對這一農村的典型化描寫,表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里的鄉(xiāng)土思想給社會生活帶來的影響。本地媳婦“人少價高”,缺乏生育工具,此時就不得不通過較低廉的方式從外地買入新娘傳宗接代。
(三) 農村的基層行政管理和法制建設不健全
在我國一些拐賣人口現(xiàn)象嚴重的農村地區(qū),面對大量的真實案件,基層行政力量派出所基本對這種社會亂象不進行干涉和管理,而基層群眾自治力量亦然,更有甚者還要助紂為虐。在《極花》中,作為村民自治的集中表現(xiàn)村長被塑造成一個皮條客的形象,其與人販子串聯(lián)搞到外地婦女后,對被拐賣婦女根據情況進行估值,并且還要根據圪梁村各家情況進行分配,在很多情況下對買到婦女的人家還要抽取一定的好處費。在一定程度上,這是在幫助解決村民遇到的現(xiàn)實問題,但在更高層次上,這種治表不治本的違法行徑已經嚴重背離了村民自治組織引導村民進行合法自治的本質。而派出所長作為治安力量的典型代表,在鄉(xiāng)土社會里發(fā)揮公權力的震懾救濟力量是受到各方面力量制約的。熟人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鏈格外錯綜復雜,派出所在人情社會的裹挾中發(fā)揮公權力的作用是困難的,對于人口拐賣類的案件基本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很多被拐賣婦女想方設法報案后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救助,反而是被送回買主處進行更嚴厲的看管?;鶎庸珯嗔M織的不作為甚至反作為是婦女拐賣現(xiàn)象屢禁不絕的重要原因。
(四)新聞報道給當事人開始新生活帶來的輿論壓力
賈平凹筆下的胡蝶在費盡千辛萬苦后終于回到自己的母親和弟弟身邊,但是無休止的新聞報道,有些甚至是杜撰編造的虛假成分,對胡蝶及其家人造成了二次傷害,這種語言上的暴力對當事人的精神打擊不亞于肉體折磨。母親和老伯謀劃讓其遠嫁他鄉(xiāng),弟弟覺得胡蝶這個姐姐讓他抬不起頭來。這是外界環(huán)境將胡蝶再次逼上了絕路,她只能選擇回到黑亮和兔子身邊。這也反映出新聞媒體在揭露社會丑暗面、剖析社會問題時,多懷有一種炒作心理,基本沒有考慮當事人及其家人作為受害人的心理感受,嚴重阻礙了受害人及其家庭開始新生活。
三、自力防范與社會救助
一個民族在向前的發(fā)展過程中不能繞開的話題就是傳統(tǒng)文化,尤其在今天各種外來文化的沖擊下,我們固有思想體系和文化傳統(tǒng)的保留和發(fā)展問題就顯得尤其突出。如何使傳統(tǒng)文化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在歷史的進程中傳承下去是必須討論的問題。就筆者看來,我們應當辯證看待傳統(tǒng)文化,區(qū)分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部分,應當繼續(xù)保留成為民眾信仰的一部分,切實使之成為文化形式的催化劑,變成我們民族永續(xù)發(fā)展的思想內核,有公序良俗的社會標準,使我們的社會在一種精神力量的驅動下不斷前進。但是對待傳統(tǒng)文化中不適應社會發(fā)展的糟粕部分,應當毫不猶豫的摒除,避免傳統(tǒng)文化不合時宜部分的痼疾影響。傳統(tǒng)的男權社會下形成的男女不平等思想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依然存在,并且這種思想的頑固程度與地域經濟發(fā)展水平呈現(xiàn)一種負相關的發(fā)展態(tài)勢。在經濟越落后的地區(qū),普通群眾就愈發(fā)希望家中能有男丁來傳承香火。而且在計劃生育的國家政策下,為了保證家中能有男子,有些地區(qū)甚至出現(xiàn)女嬰被溺死的事件。加之經濟落后地區(qū)的女性出于追求更好物質條件和精神生活的考慮,很大比例也會離開農村、涌向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經濟落后地區(qū)男女比例失調的問題。經濟落后地區(qū)的男性為了完成傳宗接代的使命,就不得不通過人口買賣等違法犯罪行為來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如此能夠看出,傳統(tǒng)文化的糟粕是我們社會良性發(fā)展的極大阻礙。破除其也非一朝一夕可完成的目標,這需要社會經濟、政治、思想觀念等多方面的綜合發(fā)力,尤其是改善農村的經濟環(huán)境,提高貧困地區(qū)的政治文明程度和文化教育水平,降低農村和城市之間資源與信息互換的難度,方可在循序漸進中實現(xiàn)社會思想觀念的良性轉型,從而通過正常的社會發(fā)展和人口遷徙改變性別分布上存在的“城市剩女多,農村剩男多”現(xiàn)象。
在《極花》中女主角胡蝶被拐賣到西北地區(qū)的農村后,先是被長時間囚禁,對原先的生活環(huán)境逐漸模糊,在困境中努力強化記憶老伯家的電話號碼,不放棄和外界聯(lián)系的想法和機會。后被強暴懷孕,才逐漸享有一定的人身自由,生下孩子后想盡辦法換來和家人相見的機會,被解救出來,但最終由于不堪社會各界的壓力,思子心切,又返回到西北的農村。這是無數(shù)被拐賣婦女的生活縮影,在胡蝶被拐賣、強暴、懷孕生子、逃脫、重回西北的一系列過程中,我們能夠能看到當前婦女拐賣問題解決的諸多方面 。
(一)防患于未然是最有效、最便捷的應對措施
《極花》中胡蝶因希望找到一份能滿足自己虛榮心的工作而輕信他人,最后落入拐賣人口團體的魔爪。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大眾普遍認為只要具有足夠的審慎性和認知能力便可以避免被拐賣。但隨著社會大眾知識層次逐漸提高,警惕意識的相應加強,智力層面的拐騙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強搶、使之藥理性昏迷或者使用毒品等手段來控制被害人,新聞中經常出現(xiàn)的夜跑失蹤、拍戲失蹤等情況大多屬于此類。由于一旦被拐賣,基本都身陷經濟欠發(fā)達、通訊設施和交通設施不健全的農村地區(qū),《極花》中的胡蝶被限制人身自由長達三百多天,直至最后懷孕生子才逐漸有與外部社會聯(lián)系的機會,這一自力救濟的過程是艱辛漫長的。收買者對被收買者的嚴加看管和暴力威脅,使得被拐賣婦女與外界聯(lián)系基本為不可能,后期救助十分困難。在拐賣婦女問題的防治上,維護個人合法權益的最佳途徑就是使自己不被犯罪分子盯上,這就要求廣大女性朋友在保證自己正常活動的同時,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識和辨別能力。
(二) 國家應在立法層面上繼續(xù)完善婦女權益保護部分
我國最新頒布的《刑法修正案九》將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罪中不阻止或者幫助被拐賣婦女返回原籍中的處罰標準,從“免于處罰”改為“從輕減輕處罰”,對于打擊人口買賣活動具有積極意義。這意味著在拐賣型犯罪中不僅拐賣者負有較重的法律責任,而且收買者的犯罪成本也有所提升,從而減少違法犯罪活動。但是,這對于保護被拐賣婦女的權益還是遠遠不夠的。立法者不僅應當關注結果的問題,還應當關注過程中的問題。譬如在拐賣婦女過程中、收買被拐賣婦女后使用暴力、藥物或者拘禁的形式壓制被害人的反抗,由于該犯罪行為將人作為商品進行買賣,完全違背了法律公序良俗的精神,其定罪量刑自應當與普通的非法拘禁、故意傷害類型犯罪有所區(qū)別,故我國當前的法律規(guī)定應當著力于被拐賣婦女權益保護的全面化、多方位化。
(三)國家在執(zhí)法層面上要加強對拐賣人口犯罪分子的打擊力度,使尋找失蹤人員的任務完成從家庭到國家的轉移
1.從國家打拐隊伍的建設角度:《極花》中胡蝶基本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尋求與外界的聯(lián)系,包括最后其母親帶領公安來救助時,救助方都顯得人單力薄,對于犯罪活動的打擊不夠有力。據相關研究資料顯示,我國除了云南等少數(shù)省份成立打拐大隊并設有專項經費以外,其他省份專門從事打拐的人員和資金則是少之又少。且部分拐賣婦女活動較猖獗的地區(qū)大多交通不便,打拐難度大。針對我國當下失蹤人口多,且統(tǒng)計數(shù)據仍不全面的現(xiàn)狀,在打拐工作中要想取得實質性的進步,即必須加大人員和資金的投入。
2.從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角度:在《極花》中村長作為負有地方管理職責的人員,縱容違法犯罪現(xiàn)象,甚至自己參與到違法犯罪活動中去,這是基層群眾自治在實踐中沒有得到具體落實。在制度層面上,在鼓勵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自主發(fā)展時,也要對其進行規(guī)范性引導,使之健康良性發(fā)展。針對問題突出的重點區(qū)域,應當將“打拐”作為重點方面,納入到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的整體工作中。從普法宣傳入手,提高農村居民的法律意識,進而采取措施,有效幫助被拐賣人口能順利返回原籍。
3.從基層行政機關的角度:在《極花》中對行政機關的描寫是極其被動的。胡蝶在被拐賣的過程中,一直無法與派出所等國家公權力機關取得聯(lián)系,直到最后胡蝶母親帶來的公安人員在與村民的搏斗中似乎還處于弱勢群體的地位。要發(fā)揮行政權力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要求把基層行政權力的作用發(fā)揮到實處,把打拐項目納入到行政機關的業(yè)務考核中,與職位提拔、績效獎金、獎罰懲處等內容掛鉤,使之形成法律重于人情的規(guī)范意識,進而能夠依法辦事,不循私情。
(四)國家在司法層面上應當注重分析個案情況,綜合運用調節(jié)、判決等多種糾紛處理形式
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是僵硬的,而社會生活是豐富多變的。《極花》中的胡蝶是被黑亮收買的受害者,但是在后續(xù)的共同生活中,諸多故事細節(jié)也能反映出胡蝶對黑亮產生了感情,并且二人也共同養(yǎng)育了兒子兔子,最后胡蝶還是選擇回到黑亮和兔子身邊。這種情況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極其常見的,違法犯罪需要通過司法程序進行追究以彌補受害者及其家屬的損失,但是簡單粗暴的使雙方對簿公堂在很多條件下是不可行的,這就要求在程序中根據情況加強調解與和解等手段地運用,由此促進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 。
(五)新聞報道等社會輿論團體應當加強自身的職業(yè)道德建設
在肯定新聞媒體及時曝光拐賣婦女事件的積極作用時,也需呼吁報刊、網絡等媒體提升自身的職業(yè)道德素質,必要時立法機關應當通過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其活動進行規(guī)制。在賈平凹筆下,外界的輿論環(huán)境將胡蝶再次逼上了絕路,她只能選擇回到黑亮和兔子身邊。新聞媒體在揭露社會丑暗面、剖析社會問題的同時,應當將目光適量投向當事人,體現(xiàn)其應有的社會責任感,而非淺薄地吸引讀者眼球、激發(fā)群體非理性因素,不講社會道德感。我國相關立法應當加強新聞媒體、報刊網絡的法律規(guī)制,揚長避短,使其對法治社會建設發(fā)揮最大化的貢獻。
四、結語
“文學中的法律”作為法律與文學交叉學科的一個研究視角,其研究素材是非常廣泛的 。通過文學作品透視現(xiàn)實社會中的法律問題,對于提高法律的人文關懷,促進普法宣傳教育,推動法律的發(fā)展進步有實際價值。同時,法與社會的題材和精神能為文學作品提供更為理性客觀的現(xiàn)實土壤,使文學作品的受眾更加廣泛。通過對賈平凹《極花》進行法律視角的分析,關注我國當前被拐賣婦女的權益保護問題,通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降低該類惡性社會事件的發(fā)生率,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發(fā)展。
注釋:
[美]理查德·波斯納著.蘇力譯.法理學問題.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76.
[美]理查德·波斯納著.蘇力譯.超越法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24.
瑪莎·努斯鮑姆著.丁曉冬譯.詩性正義:文學想象和公共生活.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02.
姚兵.收買被拐賣婦女、兒童罪若干問題探討.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9(3).
劉星.司法決疑與“故事文學”利用.清華法學.2008(3).
徐忠明、溫榮.中國的“法律與文學”研究述評.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參考文獻:
[1]馮象.法律與文學——木腿正義:法律與文學論集代序.北大法律評論.1999(2).
[2]關愛麟.拐賣婦女、兒童罪認定的若干問題研究.長春:吉林大學.2014.
[3]劉曉瑜.拐賣婦女、兒童罪相關問題探析.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11.
[4]沈亞美.對《刑法修正案(九)》關于收買被拐賣婦女、兒童罪修改的思考.石家莊:河北經貿大學.2016.
[5]王奪.拐賣婦女、兒童罪的實踐難題及解決.沈陽:遼寧大學.2014.
[6]王曉靜.基于人身傷害的被害人承諾問題研究.沈陽:遼寧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