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
少帥張學良一生漂泊,口味也常隨著環(huán)境的改變而發(fā)生變化。他出生、生長在遼寧,開始時喜歡遼菜。后來結識張大千、張群等一批川人,受他們影響,一度垂青川菜??箲?zhàn)前后,他在貴州被幽禁9年,所以對貴州風味也一直念念不忘。
大帥府里的家廚人才濟濟、味兼南北。據(jù)說當時大帥府的廚師能燒制400多種南北佳肴。但是張作霖最喜歡的不是那些高檔的熊掌、海參、鮑魚,而是家鄉(xiāng)的小肉丸子,還有白菜豬肉燉粉條。
張作霖的飲食習慣對青少年時期的張學良產(chǎn)生了很深的影響。張氏家族人口眾多,光張作霖的姨太太就有6位,還有子女十幾個。加上副官、侍衛(wèi)、秘書、花匠、傭仆等,大帥府的廚房每天要供應上百口人的飲食。有時遇到張作霖在大青樓召開軍政會議,甚至要供應200多人的伙食。所以在大帥府里常設的大小廚房有4個。
那時大帥府分前院、中套院、小紅樓、大青樓等等,規(guī)模宏大。西院的大廚房,專門為帥府的秘書、副官、司機、女傭等提供三餐。這個廚房的飯菜較為普通,一般為一菜一湯,主食以粗糧為主,只有在重要節(jié)日才能見到白米飯。東院的大廚房主要為張作霖的子女供應三餐,包括其6個女兒和7個兒子。飯食水平較西院的廚房稍有上升,但也很少見細糧。這說明張作霖對子女的管教還是很嚴格的,他認為子女們只有多吃點兒苦,將來才會有出息。
但他的這條“法則”卻并不用在張學良身上。張學良沒有和兄弟姊妹們一起在東院大廚房用餐,而是和父親一起吃小廚房。這是因為他從小體弱,需要滋補,又聰明伶俐,實在惹父親疼愛,所以才被特許吃“小灶”。
小廚房是專為張作霖和他最寵愛的五姨太壽氏服務的,被邀請在帥府里用過餐的中外政要,大多對小廚房飲食的精美印象深刻。當時奉天餐館“明湖春”的高級廚師,都會輪流到大帥府小廚房掌勺。
張作霖執(zhí)掌東北軍政時期,大帥府小廚房里的遼菜也初具規(guī)模。在這個時期,張學良喜歡上了遼菜。當時小廚房里有個廚師叫王寶田,燒得一手好菜。王寶田是遼寧海城人,和張學良算是小老鄉(xiāng)。張學良最喜歡王寶田做的“錯菜”,稱贊其為遼菜中小菜的代表。每當深秋霜雪降臨時,王寶田都會腌制幾個大瓦壇的錯菜。
張學良還喜歡去沈陽大東區(qū)小東路小什字街的寶發(fā)園用餐。這里的招牌菜叫“四絕菜”,分別是熘肝尖、熘腰花、攤黃菜和煎丸子。寶發(fā)園是直隸寧河縣人國鈞璋在清宣統(tǒng)元年創(chuàng)辦的。四絕菜由國鈞璋的弟弟國鈞瑞親自主廚料理,四道菜的共同特點是嫩,卻又嫩得各有千秋。其中熘肝尖是滑嫩,熘腰花是脆嫩,攤黃菜是軟嫩,煎丸子是焦嫩。這四道菜鮮香可口,深受當時食客們的歡迎。
一次張學良慕名而來,吃后贊不絕口,特地見了掌勺國鈞瑞,并賞給他10塊大洋。
(摘自《民國吃家》上海人民出版社 圖/胡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