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榮武
【摘 要】隨著課改的深入,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被擺在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與時俱進,注重探索有效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盡可能地幫助學生提高自身能力。
【關鍵詞】低年級;解決;問題
伴隨著課改的深入,小學低年級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被擺在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僅只是素質教育的需要,更是時代的需求,21世紀的人才需要與時俱進,具備很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方能在愈發(fā)殘酷的社會上立足。而這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從小抓起,我們低年級老師更是需要未雨綢繆,因為這是我們肩上所擔負的責任。問題是學習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接二連三地遇到很多問題,怎樣去解決這些問題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倘若一個學生學習下來都說沒有任何問題,那么想必這個學生要么天賦超群,要么是囫圇吞棗,但在低年級學生心智還未發(fā)展成熟的情況下,前者的可能性幾乎為零,而且不會問問題的學生也并非一個好學生。低年級課堂教學不能只是單純的教師灌輸知識,應該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引導他們思考并且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而如何教會學生解決的問題也是教師的一個難題。結合個人的教學經驗,我認為應該致力于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設置情境,激發(fā)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欲望
只有在學生真正渴望知識的時候,他們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所以想要開展有效的學習,當務之急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學生“囚禁”在座位上、一味地給他們灌輸知識的教學方法是低效的、不值得被采納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的內容,創(chuàng)設與之相關的并且能夠吸引學生眼球的情境,讓他們在情境中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二、三位數的加法和減法”時,我采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們播放了這樣的一段動畫:樹枝上原本有15只小鳥在嘰嘰喳喳地嬉戲著,之后飛走了一個小團伙(7只小鳥),過了一會兒,又飛來了5只小鳥。視頻播放完畢,我就拋出問題:最后樹枝上還有多少只小鳥呢?這時都被帶入這個情境中來,對這個問題都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著,我聽見有個學生說12只,另外一個學生反駁他說:“不不不,你少數了一只?!睆膶W生們這熱火朝天的狀態(tài)來看,他們都已經被充分激發(fā)出學習熱情,都有極高的激情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看著他們一幅幅認真的渴望答案的表情,我就知道這樣的教學方法行之有效。通過設置生動的情境,將原本在學生眼里枯燥乏味的數字符號轉化成他們感興趣的情境,同時化難為易,將抽象的問題直觀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增加課堂的趣味性。這時候,我再加一個問題:“再飛來幾只小鳥就和最開始小鳥的數量一樣呢?”這時候學生們依舊興趣盎然,都爭前恐后的思考這個問題,最后也先后得出“2只”的結論。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個個合理的情境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讓他們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從數學角度打量身邊的世界,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
二、數形結合,培養(yǎng)學生有效的解題思維
教學過程中運用數形結合的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解題,同時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所以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數學思想是解題的一大關鍵。數形結合是一種將數字與圖形相結合的學習方式,低年級階段大部分學生對數字還不是特別敏感,單純地依靠數字并不能幫助他們很好地理解和解決問題,而引入一定的圖形和模型能夠化抽象為平常,幫助學生更為直觀地解決問題?!捌揭啤边@方面的知識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是較為抽象難懂的,學生如果只看課本上的內容是很難將這方面的知識理解透徹的。我在教學“平移”相關知識時,引導學生一邊畫圖一邊觀察,讓他們在實踐中明白平移就是圖形上的各點朝相同方向移動相同的長度,相比于直觀地從課本上理解這條概念,這樣數形結合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將知識運用于解決問題時也會顯得游刃有余。此外,我在教學“時與分”這方面的知識時,直接取來班級墻壁上的時鐘,這時候學生們的注意力就全都在時鐘上,我就一邊撥動著時鐘,一邊引導學生們發(fā)現(xiàn)所要學習的內容,比如最基本的最長的是秒針、最短的是時針,秒針轉動一格就是1秒,分針轉動一格就是1分鐘,時針轉動一格就是1小時,還要讓學生觀察到秒針轉動60下分針才轉動1下,所以1分鐘=60秒,依此類推。這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們從視覺上認識秒、分、時的關系,更加形象易懂。從低年級就開始培養(yǎng)學生數形結合的學習方法能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對他們分析并且解決問題有極大的幫助。
三、聯(lián)系生活,提高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通過學習了解并記住一些知識是極好的,但是如果他們不懂得將學習到的知識運用于生活的話,那也等于白學,學習的真正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力求讓數學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把數學與平時生活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真正讓學生們感受到數學在生活點滴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這樣能夠讓他們意識到學習數學的意義,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在我的學生里,大部分自己家里或者爺爺奶奶家有養(yǎng)雞、鴨、兔子等小動物,我就鼓勵他們回去觀察這些小動物的數量,編制成一些加減數學題,比如奶奶家有6只雞,10只小兔子,那雞比兔子少幾只等簡單問題。這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問題,而且低年級學生天性都愛和這些小動物打交道,他們都很樂意回家觀察。再者,成功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會讓學生有種成就感,有利于從小樹立個人信心,下次再有這種解決身邊問題的時候,他們都會非常積極主動地參加。在教學“100以內加減法”的時候,我就拿班上一個有點胖的男同學和一個身材瘦弱的女生的體重作比較,我就問學生們:“假如這個男同學的體重是35千克,女同學的體重是26千克,那么他們的體重相差多少?”問題提出時很多學生對于千克這個概念不是很了解,露出茫然的表情,這時候我就分析了這個問題,告訴學生們其實這道題的意思就是“35比26多多少”,千克只是個單位,算完之后記得加單位就好。因為這是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所以每個學生都聽得很認真,經過我的一番解釋后,學生們更是恍然大悟,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通過這樣一個個小問題培養(yǎng)起來的。類似這樣的教學案例是非常多的,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他們養(yǎng)成解決此類問題的習慣,將他們都培養(yǎng)成有數學頭腦的人。
四、評價總結,促進學生解決問題的不竭動力
問題解決了并不代表這個問題就這么完結了,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對整個解決過程進行檢驗、分析,看看過程是否有理有據,有沒有漏掉什么關鍵點,答案又是否正確。還要注意學生是否有不同的解題方法,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解決問題,同時要給學生一定的交流時間,好讓他們分享各自的解題方法與心得,有利于學生的共同進步。對于很好地解決問題的同學,教師不能吝惜自己的表揚,可能你的某一句激勵的話語就成了學生愛上這個科目的理由;對于那些問題解決得不是很理想的同學,教師切記出言諷刺,這時候學生最需要的就是老師的鼓勵,這樣才能讓學生重整旗鼓,下次表現(xiàn)得更好。在教學“兩位數加減法”時,我先后讓學生們算了33+22=?、17=16=?、41-17=?、66-42=?這四個算式,學生在計算過程中或多或少都遇到了一些困難,我將這些算式在學生面前計算了一遍,再引導學生們一起觀察總結出“個十位分別相加,有進位就向前進;個十位分別相減,不夠再向前一位借”。評價總結是解決問題的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通過總結歸納能夠讓學生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質量,讓他們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法,評價總結過后的成就感則能夠讓學生滋生不竭的解決問題的動力。
總而言之,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方法眾多,但這必須始終保持視學生為中心的原則,教師應該發(fā)揮自己的引導工作,將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他們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幫助他們在歡樂中學習、生活。
參考文獻:
[1]吳晶 小學低年級數學解決問題策略的探究[J] 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 2015年 第22期
[2]張興 小學數學低年級解決問題教學措施探討[J] 學子:理論版 2014年第09S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