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雖有嘉肴》是一篇議論性哲理散文。執(zhí)教中應(yīng)選擇合理的教法,力避傳統(tǒng)的議論文的教學思路和串講的方式,代之以多角度的誦讀品析和情感體驗活動,將有聲朗讀和無聲品讀與情感體悟有機融合,使學生能夠扎實有效、靜心深入地走進文本,從中感受文章的語言之美和哲理之美,進而掌握個性化解讀文言散文的方法。
關(guān)鍵詞:誦讀;品味;體悟
《雖有嘉肴》選自《禮記》,是一篇議論性哲理散文。文章語言凝練,音韻優(yōu)美,短小精悍卻內(nèi)涵豐富,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值得很好地誦讀品味,領(lǐng)悟欣賞。因此,巧妙的設(shè)計、精心的組織、多方調(diào)動方能讓學生品味“嘉肴”,領(lǐng)悟“至道”,觀照自我,獲得教益。
一、多角度誦讀,感知大意
對于《雖有嘉肴》這一文質(zhì)兼美的古代文化精華,只有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方能讓學生熟讀深思。初讀品美韻,讓學生在自由的、大聲的、搖頭晃腦的合作朗讀當中,讀準字音,讀出句讀,讀出句式的整齊之美及音韻之美,讀出文章思路的清晰之美、文勢的流暢之美、層次的遞進之美、文氣的貫通之美,讓課堂充盈古詩古韻,讓學生體味文言文高貴典雅的精神氣質(zhì)。
當然,這些讀不是孤立的,它還應(yīng)與詞句理解、情感體驗有效融合,努力體現(xiàn)訓練的層次性,以達到解讀文意、感悟人生之目的。正因為如此,讓學生細讀文本,互相合作,讀出大意, 其形式不僅僅是口誦,而應(yīng)是多種器官協(xié)同,增強刺激,使學生注意力相對穩(wěn)定,提高其感知與記憶效果,強化情感熏陶。而小組PK則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這樣不僅使學生對文言實詞、虛詞及句子的理解有了更深刻印象,而且可以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還有助于培養(yǎng)文言語感。此外,對照幻燈片再讀譯文,并將它與自己的理解相比照,在誦讀、比較中再次強化對文言知識的積累。真正做到簡簡單單學語文,實實在在學語文,扎扎實實學語文。
二、激發(fā)體驗,領(lǐng)悟至道
文言文教學中“言”的解讀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注重這一點,那么其中“文”中蘊含的深刻道理就很難領(lǐng)略到了。因此,我主張引導學生在理解“言”的基礎(chǔ)上反復誦讀,細細品味,方能把自己想象成作者,身臨其境,融入自己的感受,體會“文”的智慧之美,步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與作者達成感情共鳴,獲得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實現(xiàn)對社會、對人生的一種領(lǐng)悟。
要實現(xiàn)上述目標,課堂教學應(yīng)致力于引導學生潛心體會,讓他們達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界。我們要尊重學生的體驗,要珍視和鼓勵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為此,課堂設(shè)計第三層次的讀悟就是要調(diào)動學生自己的生活積累,讀出文章中的那個 “我”。也就是說,從文章當中讀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場景,讀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個情節(jié)或人物形象,甚至讀出觸動自己心靈的某一句話,聯(lián)想起學過的某一句古詩文。具體要求是:先默讀課文,然后根據(jù)自己的情況,從下面三個問題中任選一個進行思考,再與同學討論交流:
1. 讀了本文,你想到了哪一篇與本文內(nèi)容相近的古詩文?
2.聯(lián)系學習生活實際,看看哪一句話說到你心坎里去了?
3. 仿照文中你認為寫得好的句子寫(或說)一句話,表達你對學習生活的某種認識和理解。
三個問題,三個層次,觀照到不同層面的學生。既有知識積累,又有語言學用,更有情感的熏陶體悟。不管是哪一個問題,所有指向都集中在“切己體驗”和激活思維上。像“雖有良藥,弗食,不知其效也;雖有良策,弗施,不知其好也?!薄半m有美景,弗賞,不知其秀也;雖有好詩,弗品,不知其妙也?!薄半m有好友,弗交,不知其誠也;雖有良師,弗從,不知其賢也?!薄半m有美酒,弗飲,不知其醇也;雖有良言,弗聽,不知其善也?!边@些仿寫的美句,內(nèi)蘊深刻,不僅體現(xiàn)了學生對文意的獨特理解,而且借助仿寫活動巧妙地表達了學生對生活的獨特感悟,凸顯了文章“實踐出真知”的主旨。這比單純的把文章的觀點生硬的灌輸給學生效果要好得多。
三、適當遷移,觀照自我
好文章總是富有啟示性的,《雖有嘉肴》也不例外。隔著兩千多年的時光,我們?nèi)阅芸吹阶髌分虚W耀著的智慧之光,它仿佛在向一代代的人訴說著為人處世的深刻道理,并讓我們自然的聯(lián)想到身邊的人和事,甚至還會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正因如此,這篇文章就有了普遍意義,也就具有了穿越時空的永恒的魅力?;谶@個原因,我趁勢拓展了一些《學記》中關(guān)于學習的名句,要求大家把下面幾句話當作一面鏡子,看能不能折射出我們學習中的不足。
1.學習過程五步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2.學者有四失: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3.要廣泛交流: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課上,學生大聲朗讀,用心品讀這幾句名言,豐富自己的閱讀體驗,然后思考交流。在交流互動中,觀照自己的得失,不斷認識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讓閱讀真正成為生活空間的拓展、生命的開發(fā)、心靈的提升;真正體現(xiàn)出閱讀使人們由奴役通向自由的那種獨特價值。
有了前面不同層次的讀悟鋪墊,學生已經(jīng)是感慨良多,反思與收獲多多。課堂即將結(jié)束時,我再讓學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礎(chǔ)上齊背課文,很多學生都已然熟讀成誦了。
總的說來,為了教好《雖有嘉肴》這篇議論散文,筆者認真研讀文本,從學生現(xiàn)有認知水平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角度出發(fā),選擇了合理的教學方法,以多角度的誦讀品析和情感體驗活動,將有聲朗讀和無聲品讀與情感體悟有機融合,使學生能夠扎實有效、靜心深入地走進文本,從中感受和體驗到文章的哲理之美,進而掌握個性化解讀文言散文的方法,收到了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樣設(shè)計,既抓“言”,又抓“文”,真正做到因文悟道,因道悟文,言文合一。其終極目標就是讓學生在品讀綠色文言的同時,傳承古典文化,感悟哲理人生,實現(xiàn)自我完善,從而進一步激發(fā)他們對我國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熱愛之情和學習興趣,努力實現(xiàn)教與學的雙贏。
作者簡介:王健龍(1965—),男,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學特級教師,省級名師,全國中語第五屆十佳教改新星,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