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經常會聽到家長們抱怨自己的寶貝在家做事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沒有效率。每每面對家長們滿臉的困惑和無奈,作為幼兒教師的我,一方面鼓勵家長要對幼兒充滿信心、耐心等待。另一方面我走近幼兒,持續(xù)觀察,發(fā)現(xiàn)原來很多幼兒都“患”有“拖延癥”。
傍晚6點,鑫鑫一家在用餐,而5歲的鑫鑫在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有時甚至吃一口飯,玩一會兒玩具。一個多小時過去了,家人早已用餐完畢,可鑫鑫碗里的飯卻幾乎未動,媽媽急了:“哎呦,飯都涼了?!弊詈?,媽媽連哄帶騙地喂鑫鑫吃完了飯。晚上9點,媽媽說:“鑫鑫刷好牙,上床睡覺了。”鑫鑫就像沒聽見似的,繼續(xù)玩著游戲。媽媽見鑫鑫沒行動,接著又說:“快來刷牙,快點,要不然明天上幼兒園要遲到了!”鑫鑫不緊不慢地回答:“你等我,我想慢慢來?!眿寢屢婗析稳绱四樱投酥?,拿著牙刷,走過來幫鑫鑫刷牙。臨睡前媽媽對鑫鑫說:“你長大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以后媽媽再也不幫你了?!宾析伪е鴭寢屨f:“你每次都這么說……”
伴隨活動結束音樂聲的響起,孩子們開始把玩具放回整理筐。這時,樂樂走過來說:“呀!已經收好啦,我剛才聽見嘟嘟在講‘熊出沒’的故事就走開了?!崩蠋焼査骸澳悄闶遣皇菓撓仁蘸猛婢吣??”樂樂叉著腰:“我又不是不愿意收拾,我只是想先聽嘟嘟說故事,又沒做錯!”
集中活動時,孩子們都在專注地進行游戲活動。突然,樂樂起身離開座位,邊走邊說:“我去上廁所,等會兒就回來?!笨墒菐追昼娺^去了,樂樂還是沒回來,直至老師催促后,他才慢吞吞走回來說:“不要催我嘛,我剛才只是聽到有小貓在叫,所以去看看?!?/p>
陽光明媚的早晨,孩子們陸續(xù)入園,朵朵媽媽抱著披頭散發(fā)的朵朵走進班中。還沒等我問些什么,朵媽就大聲地說:“每天一大早就起床了,一邊玩兒一邊還讓我喂她吃早飯,做事磨磨蹭蹭的,自己一點也不著急,每天都來不及吃完早飯,上幼兒園也遲到,真是拿她沒轍了,老師交給你了……”朵媽還沒說完,在一旁的朵朵馬上反駁:“不要每天都催我,快好了,我不是快好了嗎?”
如果我們回看案例,不難發(fā)現(xiàn)案例中大部分幼兒都“患”有“拖延癥”。但站在幼兒的立場,解讀他們的行為,我們有了深深的感悟。
成人按照成人自己的節(jié)奏去要求幼兒,這是不公平的。站在幼兒的立場,尊重并理解他們的行為,用心觀察和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如情境1中,鑫鑫媽媽由于擔心晚飯變涼、上幼兒園遲到而著急得不得了,可是鑫鑫卻在一旁慢條斯理的,因為他心里明白,自己動作慢一點沒關系,反正媽媽會來幫忙的。因此,家長必須剔除對幼兒多余的關愛,更不能因為看幼兒做事慢就包辦代替。
再如情境3,從朵朵的語言“不要每天都催我,快好了,我不是快好了嗎”中,我們知道朵媽每天都會催促朵朵,同時話語中,隱藏著朵朵對媽媽總是“催促”的不滿,也許媽媽很少、甚至沒有考慮過朵朵的情感與內心的感受,沒有遵循朵朵的生長發(fā)展規(guī)律和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沒有站在朵朵的立場考慮問題,而是一味地埋怨她動作慢,因此,朵朵不能在快樂成長中得到良好的發(fā)展。
案例中牽引幼兒流露“拖延癥狀”的是他們的行為和表現(xiàn)。情境1中,由于鑫鑫媽媽的包辦代替,導致鑫鑫對家長過分依賴,做事拖沓,逐步形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現(xiàn)象。情境2中,樂樂不僅容易分心,也習慣與大人“唱反調”,也許這種習慣是在生活環(huán)境中形成的。再如,情境3中,由于朵朵的拖延行為,讓朵媽經常生氣,但朵媽這樣做的結果也許只會令幼兒產生叛逆心理,在媽媽的高壓下,朵朵的拖延行為成為一種習慣性行為。
幼兒的“拖延癥”讓家長們十分苦惱,似乎不論怎么教育,成效都不明顯,究竟是什么原因引發(fā)幼兒的拖延行為呢?心理學家華生認為:“兒童是從環(huán)境所提供的示范中被動學習的人,父母要對他們的子女將來成為怎樣的人負很大的責任?!庇纱丝梢姡變核械男袨閱栴},都與其父母的言行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他們主要以說教、命令、埋怨等方式養(yǎng)育孩子,在這種行為模式下,幼兒的體驗是:總有人會幫我,用不著獨立思考,因而難以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及對自己行為負責任的能力。那么,我們該怎么做才能改善幼兒的“拖延癥狀”呢?
在實踐中,我們積累了以下一些有效的應對策略:
眾所周知,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游戲能促進幼兒發(fā)展。基于幼兒的天性,我們將枯燥的事情變成好玩的游戲,以游戲的形式激發(fā)幼兒對時間管理的興趣。比如,將吃飯、穿衣、整理玩具等變?yōu)橛H子競賽游戲,在游戲中提高幼兒做事的效率,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當然,在游戲時,家長可以適時放慢腳步,為他們增添自信。
情境1中,鑫鑫媽媽就可采取游戲的方式,如我是偵探、警察,我會抓牙齒中的小蟲蟲等促使鑫鑫愿意自己動手刷牙。關注幼兒的心理,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采取相應的措施才會行之有效。當然,有時也可讓幼兒承擔拖延的“后果”,與幼兒商定游戲規(guī)則,按時完成相應的內容,若不能及時完成,必須自己承擔后果,如上幼兒園遲到、不能看動畫片、不玩玩具等。逐漸養(yǎng)成習慣后,幼兒的生活就會變得有規(guī)律。
3-6歲的幼兒由于其年齡特點與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他們還沒有建立時間觀念,不了解時間的概念,所以會出現(xiàn)做事拖拉、磨蹭的現(xiàn)象。這個年齡段的幼兒做事沒恒心,容易懈怠,缺乏時間管理的意識。那么,我們不妨用計時潛行的方式來提高幼兒的做事效率。所謂計時潛行就是通過計時器、數數等手段,記錄幼兒做事情所用的時間,可以是計時,也可以是倒計時,這樣可以使幼兒對時間有緊迫感。
情境3中朵媽可以從10開始倒數(時間可根據幼兒自身情況而定),讓朵朵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自己的事情,這樣無論心理還是行動上,更容易被幼兒接受,而且可以加強她對時間的管理觀念,提高做事的效率。
為了讓幼兒自覺樹立時間觀念與做事的專注性,我們更需要順應個體差異,建立獎勵制度,促進幼兒養(yǎng)成良好習慣。
情境2中的樂樂容易受環(huán)境影響,作為教師,可以從環(huán)境著手,讓環(huán)境幫助樂樂改善拖延行為。比如,在開展操作類的活動時,將樂樂單獨安排在一張小桌子上,這樣他就不會受其他幼兒或事物的影響而分心,當完成操作后再回到自己的小組中。在家庭中,在樂樂做事時,家長可將他周圍容易令其分心的事物收起,家長也不要打擾和干預。假如樂樂能專心地做完自己的事情就可以得到一些獎勵,這樣不僅能激發(fā)幼兒興趣,而且還可以發(fā)展幼兒認真做事的專注力,以智慧的獎勵行為營造井然有序的生活,促進幼兒專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又如情境1中的鑫鑫如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上幼兒園不遲到,教師就可以讓鑫鑫扮演“小老師”,決定當天的游戲內容,并和小伙伴們一起展開游戲。把主動權交給幼兒,以獎勵的形式促進幼兒的發(fā)展。
幼兒的成長離不開家庭和幼兒園的共同培育,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更是如此。案例中,正因為有家長將幼兒在家的“拖延癥狀”及時反饋,教師才會引起重視,細心觀察幼兒在園的行為表現(xiàn),并采取有效的策略,家長配合逐漸治愈幼兒的“拖延癥”。
從實踐結果來看,這種遵循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幫助并引導幼兒樹立時間觀念的方式,能很好地促進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提升其學習能力。
此外,父母、老師都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以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影響幼兒,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
“拖延癥”的改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父母要走進幼兒、觀察幼兒、了解幼兒、尊重幼兒,采取科學、適合的方式,從改變自我開始,學會放手,讓我們攜手共勉,慢慢治愈幼兒的“拖延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