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兵
【摘 要】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存在不少問題,備受詬病。學生在教學中主體地位的缺失,嚴重影響了教學的改革和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逐漸受到關注。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本著人本教育理念,重視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實現(xiàn)良好的小學語文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人文理念;對策
新《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边@體現(xiàn)了對學生的關愛,也是課程改革的亮點,預示著人性化教育方式的到來。
一、傳統(tǒng)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1.知識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普遍存在
傳統(tǒng)教學以機械的、單向灌輸式的知識傳遞為特征,把豐富的教學過程簡化為單一的認識活動,將課堂從學生的生命活動中剝離出來,從而造成了教學的“非人性化”。在這種模式下,老師以絕對的權威凌駕于學生之上,師生關系的不平等導致了老師與學生的疏離。人性化教育要求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應多了解學生,學會從學生的角度去看問題、思考問題,使學生感受到自由、平等、理解和尊重,老師在理解學生的基礎上進行課堂教學和思想交流不僅能有好的教學效果,還能融洽師生間的關系。
2.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tǒng)學習觀認為學習就是心靈對固定的外部實體的確切把握,而這種把握的最好途徑無疑是準確、完整的復述指定教材中的知識。學習因而成為單純的認知行為,成為封閉的個體行為。但是我們要意識到,年齡再小的學生也具有個人意識和主體性。因此,尊重人的主體性,發(fā)展人的主體性是教育活動中的重要問題。我們的教學長久以來都是“老師教,學生學”的模式。學生只能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既定的位置上,用規(guī)定的教材接受老師具有規(guī)定性的講授。這就如無形的繩索,將學生捆綁在一方小小天地中。現(xiàn)代教育學、心理學的發(fā)展使人們意識到,教學活動不僅是教育主客體共同完成雙邊活動的教育學過程,也是師生交往、互動的社會學過程。在當今信息化、知識化、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學會學習顯得格外重要。
二、基于人文理念的小學語文教學對策
1.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形成融洽的課堂學習氛圍
教學過程中,正面的鼓勵必不可少,它是創(chuàng)建愉快教學氣氛最有效的方式,但是批評也同樣重要。批評并不需要尖刻的內容和粗大的嗓門,當學生不遵守課堂紀律時,老師笑著搖搖頭,他會心領神會,為自己的行為慚愧;當學生犯錯時,老師微笑著與他講道理,給學生一種真誠的關切,學生定會痛改前非。語文老師還可以通過周記上的一句批語,教學活動中一個句引申的話,悄悄的批評教育學生。這樣做既不損傷學生的自尊,又教育了學生,更重要的是學生認為老師“夠朋友”,心甘情愿地聽從老師的教導,師生關系自然也就如水乳交融般和諧了。融洽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可以使整個班級形成一個向上的合力,這種力量堅不可摧。
課堂是學生的天地,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會讓學生有“我的地盤我做主”的歸屬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勇敢的展現(xiàn)自己的才能,真正做回課堂的主體。教師也不必一板一眼的按教案、講義上課,而應該做好“導”師的角色,引導學生的興趣愛好,給學生親身體驗的機會,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和探究式學習。 教師要學會“示弱”,學會說“我不知道”“我不懂”,學會問學生為什么,鼓勵學生積極尋找問題的答案。同時注意保護學生的積極性,無論學生的回答有多么糟糕,都應想辦法予以肯定,激勵他的下一次發(fā)言。一堂好的語文課,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學到知識,還應該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在一個老師愛教,學生愛學的課堂氛圍中去學習、思考,教學效果自然就事半功倍。
2.重視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
語文是充滿詩情畫意,具有審美情趣的,但長期以來,教師將課程看作是需要貫徹的計劃或遵循的指南,學生把學習看成是一種謀生的手段。工具化使學習變成了一種強加的任務,減少了學習的人情味,磨滅了學生的求知欲,也讓語文課在大家心中變得無足輕重。因此,如何讓語文教學回到感受語文的蘊藉之美,體嘗語文的探求之味,享受語文的發(fā)現(xiàn)之樂的真諦上來是我們最應該思考的問題。學生不是一個被動灌輸知識的容器,而是一個充滿希望的火把。要將一支支充滿希望的火把點燃,語言就是打火石。語文教學是語言的教學。優(yōu)美的語言如美酒一樣使人陶醉,像甘泉一樣沁人心脾。教師以美的語言詩意地言說,把枯燥的范文與生動的形象聯(lián)系起來,帶領學生飽覽祖國的大地山川,引導學生與先賢圣人暢談。 學生也以美的語言,表述自己的思想與觀點,言說自己的疑惑與好奇,表達自己的歡喜與不滿。這樣,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自身的參與獲得了更多的直接經驗,獲取了更多的具有個人特征的“個體知識”,也獲得了建構知識的能力。
3.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
自主學習就是讓學生從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入手,通過學生獨立的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chuàng)造等方法來實現(xiàn)學習目標。教學中,學生在進行自主學習之后,還可能會碰到一些解決不了的問題,這時候,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通過小組合作來共同探究就顯得特別有效。小組成員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讓不同的觀點撞擊出智慧的火花。這樣,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同時,學生之間的相互支持、配合和有效的溝通,能夠矯正、補充和完善自學成果。獨立的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chuàng)造等方法來實現(xiàn)學習目標。教學中,學生在進行自主學習之后,還可能會碰到一些解決不了的問題,這時候,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通過小組合作來共同探究就顯得特別有效。小組成員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讓不同的觀點撞擊出智慧的火花。這樣,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同時,學生之間的相互支持、配合和有效的溝通,能夠矯正、補充和完善自學成果。
總而言之,當今社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浪潮洶涌澎湃,誰也無法否認,在競爭更為激烈的新世紀我們更需要人性的回歸。關注生命、關注人格、關注尊嚴,這是人類在走過諸多彎路后對人的存在的重新反思,也注定新世紀的教育改革要走人性化教育發(fā)展的道路。給學生一個人性化的課堂,給學生多一些人性化的教育應該是我們教師為之奮斗的新課題。
【參考文獻】
[1]魏代欣.小學語文教學,小學語文教學[J].小學語文教學當代教育科學,2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