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雪松
曾記得一位英國的作家寫過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他寫到:我看到水壺開了,高興得手舞足蹈;瓦特看到水壺開了,靜靜地坐在一邊思考,最后他造出了一臺改寫人類歷史的蒸汽機……
從這一事實中,我們不難感受到學會思考、發(fā)展思維對一個人成材的重要性。要讓孩子更聰明、更勝人一籌,我們就應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思維能力。因為小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正處于皮亞杰描述的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度時期,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的發(fā)展一般依據(jù)具體的形象及親身的操作,而我們的科學課就為孩子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因為科學課具有直觀、操作性等特點,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培養(yǎng)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嚴密性、靈活性、獨創(chuàng)性,讓學生有大量的具體形象感知及親身操作的機會。
作為一名科學教師,就要善于抓住課堂的每一個訓練環(huán)節(jié),為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而教,為他們的樂學而教。
一、在不斷深入的活動中訓練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深刻性是思維品質的基礎??梢源龠M思維的準確性、概括性和預見性,主要表現(xiàn)為對科學現(xiàn)象、結論能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能透過現(xiàn)象認識其本質。 我們科學課要做的也就是和學生一起經歷一個從事物現(xiàn)象到本質的認識過程。因此在不斷深化的學習活動中定能助長學生對客觀事物現(xiàn)象的深刻、敏銳的觸角。
例如在上《磁鐵的磁性》這一課時,在課中一位老師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一個情景:
……
師:昨天,老師在玩磁鐵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請大家仔細觀察,并想想老師在為什么而感到奇怪?
(師說著將一根條形磁鐵平放到一堆回形針上,然后拿了起來,水平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
生1:為磁鐵能吸住許多回形針。
生2:為有的地方吸得多,有的地方吸得少。
師:你能再說得具體點嗎?
生2:磁鐵的兩端吸得多,中間吸得比較少。
生3:為這根磁鐵越靠兩邊越吸得多,越靠中間越吸得少而感到奇怪。師:你的回答不但科學,而且具體,真有科學家的風范。那么,同學們,看著這個現(xiàn)象,你想到了什么?
生4:磁鐵兩端的吸引力較強,中間部分較弱。
師:這種吸引力我們稱它為磁性。
生5:磁鐵越靠兩端磁性越強,越靠中間磁性越弱。
師:如果在這句話的前面再加上“可能”一詞,那就更科學了,因為這是我們猜想的,還沒有經過實驗驗證?,F(xiàn)在你能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一下這個假設嗎?
……
在這個演示實驗中,教師大可直接闡述這種現(xiàn)象,繼而直接提問為什么;或者先直接拋出假設,再讓學生想方設法證明假設。教師并沒有為了“磁鐵越靠兩端磁性越強,越靠中間磁性越弱”這一科學結論而直奔中心、快馬加鞭,而是將實驗作為一種生活現(xiàn)象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充分感知,并隨著教師的引導,學生的思維伴隨著觀察一步步走向深入,逐漸認識到事物現(xiàn)象后面的本質,經歷了“現(xiàn)象——問題——假設——驗證——結論”的科學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促使學生思維深刻性,對客觀事物的敏銳性得到進一步的滋養(yǎng)。
二、在相互表達和傾聽中提升思維嚴密性
說到“表達”與“傾聽”這兩個詞,似乎與語文關系較為密切,在科學課上談表達、傾聽似乎有點不太協(xié)調。其實不然,思維是語言的內核,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兩者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學生的表達往往反映了他的內在思維過程,對學生表達的指導,讓學生對他人表達的“挑刺”其實就是一個思維的鍛煉過程,一種科學思維方法的學習。
在科學課上,教師若能關注學生的表達和傾聽,抓住其中的缺陷,引領學生認識自身回答的不足,則對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培養(yǎng)也能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我在執(zhí)較《導體和絕緣體》這一課時曾有過這樣一個插曲。我讓學生用電線和小燈泡去檢測身邊常用物品的導電性,學生在匯報檢測結果時,有位同學匯報說:“老師,小刀不導電?!碑敃r我意識到這里面存在問題,于是讓全班同學討論并再次實驗,結果是這位同學把小刀有塑料的一邊連接在電線上,所以不能導電,驗證結果是真實的,但我卻并未就此而罷休,反而向學生提了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老師剛才為什么會對他的匯報產生懷疑嗎?”學生通過討論、思考,最后明白了這其中的原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雖然參加的是一個驗證的過程,討論的過程,但他們所收獲的又何嘗只是金屬制品能導電這一常識呢?若教師不從心底關注學生的表達,又怎能發(fā)現(xiàn)這其中的“不科學”,發(fā)現(xiàn)這其中蘊涵著的教育資源呢?所以,在科學課的交流中,我們也應像語文老師那樣關注學生的表達,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習慣,并在表達和傾聽中讓學生思維嚴密性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做到三思而后行。
三、在解決具體問題的情境中鍛煉思維靈活性
思維靈活性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必要條件。思維的靈活性,表現(xiàn)在對具體問題的解決能從實際出發(fā),隨機應變,能根據(jù)問題的具體特點采取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而不是墨收陳規(guī)。
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課堂上所需的器材往往是教師給學生們預備好的。即使讓學生去準備,到底要準備些什么,也往往是由老師作出安排。一件不多,一件不少。在實驗中也一樣,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往往由老師在實驗前作好了指導,學生們也就按老師的要求一步步將實驗進行到底。這樣一來,效率是高,但是長期以往對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肯定是不利的,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除了學到的科學知識外,剩下的我覺得全是“按部就班”了,這樣的孩子是不適應社會生活的。因此,我認為在今后科學課堂上,教師不必面面俱到,應多給學生經歷一些“風口浪尖”的機會,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完成探究,學會隨機應變。在《認識物質酸堿性》一課中,由于準備不夠。我在上課時用于檢測酸堿性的紫甘藍用完了,結果出乎我的預料,同學們早把自己做好的紫甘藍帶來了,而且都是滿滿一大瓶……這原本是一次課堂危機,然而沒想到的是,因禍得福成為了課堂的一大亮點。雖然同學們自制的紫甘藍濃度不夠,但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意識和感覺到了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chuàng)造的歡樂,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覺、極度亢奮中鍛煉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既然這場無準備的仗竟帶來了如此美麗的風景,那我們何不少做一些吃力不討好的“無用功”,多去預設幾個這樣的好風景呢?
四、在自主獨立的活動中培養(yǎng)思維獨創(chuàng)性
現(xiàn)代社會強調合作意識,課堂上小組合作的形式似乎也已成為了現(xiàn)代課堂的一大標志,但是,我們仍應重視對學生思維獨立性的培養(yǎng)。的確,一個人的成功固然離不開集體,離不開與他人的合作,但同樣少不了個人的努力。科學家的許多靈感就是來自于靜靜的、獨立的沉思之中。而且在小組合作中我們也經??吹健皟蓸O分化”現(xiàn)象。由此可見,多給學生一些獨立思考、自主活動的機會也是有極有意義的。
我曾經在上《地球自轉》一課時遇到過這樣的情節(jié)。當課堂即將結束時,我想讓同學們自己做一個日晷來記錄時間,“可是時間已經不容許我們在課堂上做這個實驗了,怎么辦?”“我們回家自己找器材,進行實驗?!薄昂芎茫S多科學家的偉大發(fā)現(xiàn)就是利用身邊的器材進行實驗的結果。下星期請把你們做的日晷帶來,咱們比一比看誰做得科學,做得美觀?!币恍瞧诤?,孩子們把他們自制的日晷帶來了,有用娃哈哈瓶做的,也有用可樂瓶做的,有的日晷具有東方風格,有的卻是歐式的。我將它們展示在實驗室中。誰說那些形狀各異、風格獨特的作品不是孩子們思維獨創(chuàng)性的體現(xiàn)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果在課堂上我們能帶著“發(fā)展學生思維”的理念指導學生開展活動,相信科學課的活動會產生更大的效益,定能為孩子終身的幸福奠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心理學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2]《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解讀》.湖北出版社
[4]《小學科學教育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