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初 陳士勇
“倭寇”是中國歷史長河中曾經(jīng)無法磨滅的痛苦記憶,自先秦以降,中國就與鄰國日本互相往來,至明末,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頻繁侵擾劫掠的日本海盜始釀成倭患,國人喚之倭寇。新派導演、作家徐皓峰將個人首次執(zhí)導的古裝武俠電影命名為《倭寇的蹤跡》,但是,在影片中并未真的出現(xiàn)人潮涌動的大批“倭寇”,而是圍繞著一名落單“倭寇”和他手中的“倭刀”,上演“貓捉老鼠”和“老鼠戲貓”的故事。與眾不同的是,徐氏武俠作品非常注重觀眾的心理和情感體驗,將看似簡單的情節(jié)故事和單一的人物,設定融合于濃厚的歷史感與強烈的藝術感中,不管是在徐皓峰的文學作品還是在其影視作品當中,每次品讀和觀賞都會有奇特的體驗、感悟。
這部入圍了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jié)地平線單元的武俠影片,并未像中國傳統(tǒng)的武俠電影那樣飛天遁地、無所不能,更沒有神功大法、世外高人和離奇身世。在影片當中,徐皓峰毅然拋棄了傳統(tǒng)武俠電影的窠臼范式和俗套情節(jié),酷炫的特技和臉譜化的面孔不見蹤跡,而代之以一招即殺的高手過招和簡單真實的人性刻畫,徐皓峰用這部作品還原了真實的武林、武道和武俠。在導演徐皓峰看來,武俠電影并不是憑空利用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而是在寫現(xiàn)實。
一、《倭寇的蹤跡》:有里有面的武俠故事
影片《倭寇的蹤跡》講述的是明朝一把有著真實歷史背景的戰(zhàn)刀(后世俗稱苗刀)從軍營流落到民間江湖之后的傳奇故事。故事開頭,暗淡的色彩掩映下,人數(shù)懸殊的雙方在枯萎的荷塘邊對決。干凈利落的一招擊殺,人數(shù)占優(yōu)的一方零散倒下,無疑襯托出對方技藝之高超和精湛,為影片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更奠定了整部影片的風格色彩和旋律基調(diào)。明朝萬歷年間,東南沿海的倭寇已被剿滅多年,天下恢復太平已久。霜葉城中兩百年來存在四大武學世家門派,而誰要想在此地開宗立派,就必須在“無疑巷打過四個門口”,獲得四大門的認可。作為戚家軍舊部的梁痕錄(宋洋飾)和同伴左偏使(姚未平飾),手持類似“倭刀”的兵器前來挑戰(zhàn)四大門的高手,出乎意料的是不但被四大門拒之門外,更被當做倭寇而遭遇全城圍捕。雄心壯志的梁痕錄希望憑借戚家軍中使用的戰(zhàn)刀和刀法開宗立派,使戚家軍的影子在民間得以流傳,無疑巷中打擂,正面對決,力挫四大門眾多高手,眼看勝利在望,卻遭到四大門的不公正對待。梁痕錄心中憤懣,希望能夠討要公道,獲得公正對待,但四大門領頭人郄佬(歐克勤飾)卻以梁痕錄手中所持兵器是邪道為由嚴詞拒絕,眼看陷入刀毀人亡的兇險境地,萬般無奈之下的梁痕錄機智果斷地選擇了逃脫,而一同前來打擂的同伴左偏使則因受傷被俘,兵器也被四大門繳獲。然而,望著繳獲的兵器,連四大門領頭人郄佬也情不自禁地感嘆“真是好刀啊,可惜呀”,至此,梁痕錄和同伴左偏使的開宗立派宏愿遭遇了中途險阻挫折,瀕臨徹底失敗。四大門為了振興和鼓舞門內(nèi)徒眾士氣,更是不惜大動干戈全城搜捕,最終將其困于花船之上。
此時,表面上已經(jīng)陷入重重包圍、在劫難逃的梁痕錄邂逅了花船上的波西米亞女子賽蘭(徐鷗儀飾)。面對四大門的圍堵,梁痕錄無心戀戰(zhàn),選擇讓賽蘭充作疑兵,在花船上替他牽制四大門高手。毫無武功根基的賽蘭在梁痕錄的指點下,竟然連敗數(shù)名四大門高手,大破對手,引起四大門極大不安。另一邊,“倭寇”的驚人戰(zhàn)績驚動了被迫歸隱深山卻又壯心不已的昔日霜葉城第一高手裘冬月(于承惠飾),一位雄霸霜葉城多年的武林名宿選擇重出江湖,回到這個令他顏面無存的地方,企圖實現(xiàn)心中夙愿。裘冬月和四大門領頭人來到“倭寇”被困地花船督戰(zhàn),江湖閱歷豐富的裘冬月很快判斷出了交戰(zhàn)對手的背景和技藝,然而,信心飽滿的他竟出乎意料敗在“倭寇”替身手下。另一邊,深諳兵法謀略的梁痕錄早已施展金蟬脫殼,跑到四大門后方大搞破壞,擾亂對方陣腳。
影片《倭寇的蹤跡》展示的不是某個蓋世英雄的武林歷程,更不是什么絕世武功的奇特傳習,而是一段被遺忘了的歷史在武林所引發(fā)的波瀾爭斗。導演徐皓峰在影片當中采用形式感表達和碎片化敘事相結(jié)合的方式,將簡單甚至單調(diào)的故事情節(jié)進行藝術加工處理,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的卻是不一樣的視覺盛宴。尤其是其中通過平淡的人物對白所刻畫和表達的對人性的體悟入木三分。例如,在水牢里面,面對如花似玉、充滿異域風情的花船波西米亞女子,動了歪心眼的四大門年輕弟子為自己辯解道:“我們不是壞人,只是起了邪念?!比欢?,孔武有力的眾人最后竟然劇情大逆轉(zhuǎn),一個個倒在了自己人的刀下,令人愕然之際不禁捧腹,勝負逆轉(zhuǎn)而又合情合理合乎人性??v覽整部影片,劇情人物對白惜字如金,沒有現(xiàn)代古裝武俠俗濫的人物語言對話,水墨畫式的鏡頭渲染和凝練莊重的表達為影片營造出一份別有韻味的懷舊感和肅穆之氣。
二、“如影如響”難掩道統(tǒng)的失落
傳統(tǒng)武俠電影所刻畫的英雄人物,大多是身懷絕技,胸懷天下安危,一副憂國憂民、力挽狂瀾的英雄氣概,在豪氣干云的堅毅面龐下更是擁有一顆柔情厚意、深情款款的心。然而,影片沒有將過多的筆墨放在劇中人物背景的刻畫上,更沒有兒女情長的故舊套路,甚至對主角靈魂人物的刻畫也僅僅是通過簡單的人物對話簡明扼要地實現(xiàn)。相反地,導演徐皓峰對于中國武術,甚至是中國文化所講求和注重的道統(tǒng)精神的感悟,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的表達和詮釋。
劇中主人公所使用的兵器是在日本倭刀的基礎之上學習、借鑒并加以改良了的新式戰(zhàn)場利器,較之倭刀可謂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然而,四大門未加以鑒別就武斷地貼上了“倭刀”的標簽,將其視為旁門左道、外來邪物,逼迫主人公毀刀棄技。其實,無論是倭刀還是主人公手持的后世所俗稱的苗刀,均非真正意義上的舶來品,追根溯源都是唐刀的后裔,代表了對中國武學文化發(fā)展至巔峰時期的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中國文化是注重傳承發(fā)展的文化,其根基在道統(tǒng)的延續(xù)繼承和推陳出新,而浸潤其中的中國武術和武學文化更是如此。從本質(zhì)上來說,中國武術源自于戰(zhàn)場生死搏斗,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殊死之戰(zhàn)中,是一代又一代的先人智慧和經(jīng)驗總結(jié)梳理而成。影片中,有一段講述四大門在年輕弟子中舉行比武較技,幾位圍觀的花船波西米亞女子不解比武雙方之間的攻防轉(zhuǎn)換,嚷嚷著“怎么一開始就閃開了,沒勁,太假了”,認為“一打兩人就貼一塊,不死一個,不分開,這才是戰(zhàn)斗”。裘夫人(趙圓圓飾)的貼身侍從贛崗(馬克飾)從旁不屑地說道:“你們懂什么,中土武功不是街頭打架,模擬的是馬戰(zhàn),兩馬對沖,殺招只在交錯的一瞬”,恰好從側(cè)面印證了中國武術的淵源。
影片當中,最能體現(xiàn)中國武術和武學文化博大精深、效用非凡之處,莫過于“如影如響”,同時也是最令觀眾感到神奇和不可思議之處。梁痕錄臨時指點了一下兩位幫手賽蘭和裘夫人一招“如響”、一招“如影”,僅僅憑借這個“如影如響”便使得兩位弱女子構(gòu)筑起難以逾越的兩道防線,并導致四大門眾多高手敗在手下,可謂戰(zhàn)績輝煌。對于“如影如響”,導演徐皓峰借助梁痕錄和裘冬月之口進行了完整解說,其中所蘊含的是對物理學知識的精彩運用,而在實戰(zhàn)當中所發(fā)揮出的令人難以想象的威力,可謂中國武術技藝的典范。
中國武術和武學文化從誕生伊始就十分注重實踐、吸收、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傳承中,不斷總結(jié)提煉,不斷突破再造,技藝在豐富和發(fā)展,凝結(jié)其中的更是道統(tǒng)精神的傳承。然而,在四大門那里,注重的只是技藝,丟掉的卻是道統(tǒng)精神,面對外來文化,趨于保守,故步自封,心理的自大孕育的只是偏狹和退步。雖然最后四大門接納和承認了梁痕錄手持的兵器,但是比武過后被空置在兵器庫中孤寂的角落,此景仿佛預示了日后的無奈衰落和種種不幸。
三、 游走在“道器之間”的硬派武俠文化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注重體悟的文化,作為文明體而言,成熟時間比較早,遠在商周時期便已形成了中國文化的諸項核心特質(zhì),如其中比較典型的“道器融合”,在經(jīng)典古籍《周易·系辭》中就提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作為深受其間影響的中國武俠文化更是如此。中國武俠文化淵源已久,早在西漢時期,太史公司馬遷的傳世名著《史記》當中就有一篇叫做《游俠列傳》,對當時的“游俠”(后世俗稱俠客)進行單獨的記載和描述。對于俠客而言,顯著標志并非武俠影視中疾風勁馬、快意恩仇、佳人豪情等情節(jié),而是真正的象征——武道和武器。
俠客的武道是什么樣的?用司馬遷對俠客的形容最準確不過:“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史記·游俠列傳》)。何為大俠?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影片中的梁痕錄不畏強勢、甘冒危險,只為“給戚家軍留個影子”,所謀者非一己之私,所犯者非一縷之險。其中,梁痕錄危難之際不忘測試花船女子賽蘭體力和城中海道防水性戰(zhàn)力情況,充滿警惕地說道,萬一你這個人種進犯大明,我好心中有數(shù),便是對俠客“為國為民”的道義精神最好的刻畫。而俠客所使用的武器,在劇中則是琳瑯滿目,除主人公使用的苗刀外,導演還真實還原了明末武林的常備兵器,諸如關刀、長斧、雙槍、鞭、弓弩等,讓觀眾領略了一場視覺盛宴。劇中,裘冬月所持雙槍,老辣刁鉆;郄老所持單鞭,雄渾剛猛;還有四大門弟子和贛崗所持的關刀、長斧等不一而足,均有所展現(xiàn)。隨著影片的推進,觀眾一方面在感悟著主人公的道義精神,另一方面又在見識著武林高手的各式兵器,浸潤其間,如癡如醉。尤為難得的是,劇中人物之間的武力比拼,一改往日武俠影視中“追趕則飛天遁地、交手則地動山搖”等夸張表現(xiàn)手法,采用完全硬橋硬馬的方式,真實還原那個時代的武術技擊。劇中,由已故著名武術家于承惠師父飾演的裘冬月,在稻田中徒手展示拳腳技藝和影片最后梁、裘二人庭院中比試過招,真實再現(xiàn)了中國武術技擊的獨特風格魅力,仿佛預示著硬派武俠文化的復蘇和覺醒。
總體來說,徐皓峰導演的這部《倭寇的蹤跡》,意境深邃久遠,主題對白簡練,敘事線索明晰,文化意蘊深厚,充分展示出導演本人深厚過硬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功底,難能可貴之處,作為新銳導演,能夠在自己的武俠電影作品中用鏡頭真實還原那個“逝去的武林”中的人、事和技藝,讓年輕一代中國影迷得以觀賞“逝去的”武俠文化,更為日漸干涸的中國武俠影業(yè)注入一泓清泉,值得肯定和推崇。
【作者簡介】張明初,男,山東濰坊人,西南醫(yī)科大學思政部助教,碩士;
陳士勇,男,山東淄博人,西南醫(yī)科大學思政部講師,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