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銘哲
摘 要:“崇道”這一觀念長期以來為道家所標榜,對宇宙自然的重視是構成道家思想的一大重要的組成部分。與道家相對應的,儒家思想更側重于對人文的崇尚。而這一點往往被人們誤以為是對自然之“道”的冷漠??墒菍嶋H上,對宇宙中生命意義之“道”的追求也是儒家的重要理想。真正的純粹之“道”在儒道思想中發(fā)生了異變,卻在二者當中有著交融互滲的特點。
關鍵詞:道 儒家 道家 宇宙本體
儒家之“道”與道家之“道”實際上是整個宇宙生命本體,也就是真正的純粹之“道”的有機組成。它們是這種純粹之“道”的不同異變與演繹。因此,它們的內(nèi)涵是不盡相同的。
儒家之“道”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之上的,它服務于儒家的思想核心。這一思想核心便是“仁”。道家之“道”是以中國傳統(tǒng)哲學為立足點的。換句話說,在道家思想那里,它是一種生命體驗,它是對宇宙與人生意義的高度概括。正因為如此,“道”在儒道思想當中呈現(xiàn)為一種看似對立的狀態(tài),人們往往被這樣的一種表象所迷惑。其實,這種對立并非意味著壁壘森嚴,完全割裂。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各自理論的不斷完善,“道”在兩種思想文化的交流過程中,達到了一定程度的渾整與默契。
一、“道”在儒家思想當中的德性體現(xiàn)
儒家思想由于以“仁”為核心,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因此,它的“道”勢必要滿足一定的社會規(guī)約,要求與他人建立起良性的關系。
孔子曾說:“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人,游于藝?!眥1}不難發(fā)現(xiàn),“道”在儒家思想當中是以“德”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它具體包括對正常人際關系的維護,對既定社會規(guī)律的遵循,對和諧處事原則的崇尚。宇宙中的“大道”本身也具有這樣的莊嚴感,秩序感。可以說,儒家思想是這樣一種“大道”在社會領域,倫理層面的一種流變。
“道”的這種體現(xiàn)在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當中可謂比比皆是?!白釉唬骸裳粤钌r矣仁?!眥2}“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眥3}“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是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4}這些話反映了個人修養(yǎng),也就是正身的重要性。而正身是維護與他人之間關系的前提。正身從表面上看是保障社會和諧穩(wěn)定,但實際上,它是對宇宙本體之“道”的捍衛(wèi)。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眥5}“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眥6}“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事服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眥7}這三句話分別從事君、事父母、事國家三個方面表達了儒家在建立合理的人際關系與社會關系的看法:事君應忠、事父母應不怨、事國家應講至德。
上述孔子的相關言論涉及的范圍小到個人,大到國家。無論是正身還是處事,不管是為己還是為人,都循序漸進地為達成既定的秩序提供策略,從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德性的思想體系。這一體系本身實際上是宇宙之“道”在儒學上的映射。
二、“道”在道家思想中的智性啟迪
“道”在道家思想中主要集中表現(xiàn)為對“天道”的尊崇。這種尊崇一方面包括道家對世界本源問題的重視,對世界本源問題的探討培養(yǎng)了中華民族認識事物的方法,并形成了看待世界的視角。另一方面,它也包括人們通過審視自然回歸自身,得到一種在精神上獲得超越的慰藉。因此,道家思想中充盈的“道”,給人們帶來了一縷智性的光輝。
首先,在世界本源問題的探討上,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眥8}老子在這里強調(diào)了“道”的自然性與無為性。同時他又認為“‘道常無為無不為”{9}。這就說明了各種事物不能夠單憑人們的主觀意識妄加干涉。這樣的一種認識事物的方式拓寬了人們看待問題的視域。這樣一種淳樸的自然之“道”有助于克服自己的內(nèi)在貪欲,達到靈性升華。
其次,老子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眥10}他是從宇宙生成論的角度對世界的起源加以總結。在道家那里,世界起源于無名之“道”,這種無名之“道”是從宇宙本體的純粹之“道”那里汲取過來的。與純粹之“道”相比,它缺乏純粹之“道”在社會中的整一與秩序??墒菬o名之“道”是具有啟示意義的:正是因為無名之“道”是不能夠用語言來形容的,人生因而就應該是崇尚“無為”的。正如老子所說的那樣“是以圣人之言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眥11}與“無為”相并列的,道家還提倡人們應當做到內(nèi)心的虛靜,即“致虛極,守靜篤”{12}?!皻w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如常,知常曰明”{13}體現(xiàn)的就是某一時段自然萬物呈現(xiàn)出的平靜狀態(tài)。這種現(xiàn)象并非轉(zhuǎn)瞬即逝,它是一種常態(tài),人與自然在這里達到了高度的凝合,這就是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這樣的狀態(tài)已經(jīng)成為人從自然當中獲得的生命體驗,更是富有啟發(fā)性質(zhì)的詩性智慧。
最后,道家之“道”給人提供了精神上的超越。這種超越集中表現(xiàn)在莊子“逍遙”的思想上?!板羞b”也作“消搖”,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樣子。“逍遙游”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在莊子那里,“鵬飛”“鯤躍”,都被認為是“有所待”的。其實,莊子認為的“無”并不是什么也沒有,而是要有精神上的超越,也就是不為外物所滯,身不為形所役。所以他提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14}。
然而,“道”給人以精神上的超越在道家思想中是有其適用范圍的,并不是什么都要超越。在莊子《逍遙游》中,堯以自己治理天下能力不及為名,想要禪位給德行高尚的許由,卻被許由回絕:“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利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15}這段話一方面反映了許由無意于功名的思想,但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許由對堯治理天下的肯定。堯治理天下是有為的,許由肯定他的有為,充分表明了在許由的眼中所謂的有為乃是不妄為。但一旦有為得其所,就應該一以貫之,保持下去。其實許由的思想就是莊子思想的反映,也是“道”在道家思想中的表達。道家的名實之辯其實就是有無之辯?!暗馈苯o人精神上的超越,一方面,是要超越人們那些胡作非為的欲念;另一方面,也要擺脫純粹的消極避世的想法。第二個方面在道家思想那里應該受到更多的重視。
三、“道”在儒道思想中的融合與衍化
儒道思想之所以可以依憑“道”進行交流,甚至融合互滲,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這兩家所說的“道”在本源上是相同的,它們都是對宇宙本質(zhì)的折射。因此它們在某些特質(zhì)上也具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孔子在《論語·述而》中曾有表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16}孔子在好古問題上與老子與彭祖相比,說明儒道思想借助“道”實現(xiàn)了交流。崇古之道為兩個思想流派共同的理想。那么這一理想有何特質(zhì)呢?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特質(zhì)就是“善”?!墩撜Z·述而》當中,孔子有這樣的說法:“‘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17}孔子懷念周公,是因為周公品性至善,品性至善是治國至善的邏輯起點?!拔∥『?,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18}(《論語·泰伯》)表現(xiàn)出了舜、禹身居高位卻不為己謀私利,這也是品性至善。在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中,崇古之“道”與崇古之“善”也是被鼓勵與提倡的。“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說明老子希望尋找的是真正的“道”,真正的“善”。有的學者認為老子不崇古、不崇賢、不崇古賢之道、不崇古賢之善,其實,這是對老子的誤解。老子不崇尚的賢是那些使民爭之“賢”,他們徒有圣賢之表,卻無圣賢之實。老子認可的圣賢之“道”應該做到的是“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19}。這樣的圣人可以把生命置之度外,更何況是功名。這樣的大圣大賢身上流露出的善的品質(zhì),是老子推崇的。真正的“善”,真正的宇宙之道應該是“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20}。綜上可以得知,“善”有利于萬事萬物自然運動,同時也可以增強整個社會秩序的和諧穩(wěn)定,有助于人性的自然發(fā)展。由此可見,“善”是宇宙本體“道”的突出體現(xiàn)。儒道思想在“善”這一特質(zhì)上達成了一種共識。因此,它突破了儒道思想堅硬的壁壘,實現(xiàn)了“道”在兩種思想中的互滲。
如果說“善”是實現(xiàn)“道”在儒道兩種思想渾融的重要質(zhì)素,那么“氣”,則是“道”在這種渾融下演繹的結果,并通過“善”表現(xiàn)出來。孟子曾有這樣的言論:“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倍敼珜O丑向他詢問什么是“浩然之氣”時,他說:“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害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眥21}按照孟子的觀點,“浩然之氣”需要用正義去培養(yǎng)?!昂迫恢畾狻本推浔旧韥砜词菬o形無狀的,但是它卻可以通過“善”加以表現(xiàn),從而呼應宇宙自然之“道”。韓愈在倡導古文運動時,提出了“氣盛言宜”的文學思想。作者只有做到“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才能夠做到“無迷其途,無絕其源,終吾身而已矣”(《答李翊書》)。也就是說只有內(nèi)心充滿“浩然之氣”,才能夠在文章中表現(xiàn)出“善”的品質(zhì),而這種“浩然之氣”來自于對宇宙終極之“道”的體悟。
韓愈之后,蘇轍、張戒、王夫之都曾受到這種“浩然之氣”的影響。“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yǎng)而致?!保ㄌK轍《上樞密韓太尉書》,《欒城集》卷二三)“古詩,蘇、李、曹、劉、陶、阮……其情真,其味長,其氣勝。”(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上之首余)“文者氣之用,氣不昌則更無文。”(《古詩評選》卷五){22}上面提到的這些“氣”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些“氣”既無形,又致用??梢?,“氣”乃是連接儒道兩種思想的線索,它是宇宙之“道”的衍化。自然會打上“善”的烙印,并通過“善”加以外現(xiàn),并實現(xiàn)了萬物的圓滿。
“氣”為“道”的衍化,文是這種衍化的表征。《文心雕龍·原道》篇體現(xiàn)得最為明顯。“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幽贊神明,《易》象惟先?!眥23}“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無滯,日用而不匱”“辭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道心惟微,神理設教。光采玄圣,炳耀仁孝?!眥24}自然之“至道”賦予了文章以“文氣”,古圣人在闡發(fā)文章的過程中也呈現(xiàn)出了光彩,弘揚了美德,實現(xiàn)了“善”。
{1}{2}{3}{4}{5}{6}{7}{16}{17}{18} 周海燕:《論語通譯》,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57頁,第2頁,第3頁,第4頁,第23頁,第32頁,第74頁,第57頁,第57頁,第73頁。
{8}{9}{10}{11}{12}{13}{19}{20} 沙少海、徐子富:《老子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頁,第62頁,第75頁,第101頁,第25頁,第25頁,第10頁,第3頁。
{14}{15} 張庚光:《莊子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頁,第9頁。
{21} 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65頁。
{22}{23}{24} 陳洪、張峰屹、盧盛江:《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讀本》,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9頁,第66頁,第77頁。
參考文獻:
[1] 周海燕.論語通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
[2] 沙少海,徐子富.老子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
[3] 張庚光.莊子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4] 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5] 陳鼓應.老莊新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6] 陳洪,張峰屹,盧盛江.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讀本[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
名作欣賞·評論版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