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曦
摘 要:本文從98課綱改編而成的五個不同版本(南一書局、龍騰文化、三民書局、翰林書局和康熙文化)的臺灣普通中學國文教科書中,選取有關臺灣形象的篇章,將這些篇目進行分類比較研究,闡述有關臺灣國文教科書中的臺灣形象與影響研究。
關鍵詞:臺灣形象 明清時期 日據(jù)時期 近現(xiàn)代時期 意識形態(tài)
教科書作為一個特殊性的存在,具有特殊的研究價值。中學教育直接影響著臺灣青少年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從臺灣國文教科書的編訂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臺灣對于青少年教育的側重點所在。在2016年第四屆兩岸文化發(fā)展論壇會上,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的張羽老師發(fā)表了題為《兩岸青年學生對中華地域文化集群認知的比較研究》的論文,其中指出:“兩岸青年學生對中華地域文化的集群認知主要是在學校的地域文化教育中形成的。地域文化的課程體系之建構以現(xiàn)實生活世界為中心,注重價值反思,注重生活情境的運用,注意地域文化的完整性和獨特性,并著力于培養(yǎng)學生合理的文化觀,以便充分發(fā)揮地域文化的教育價值。”因此研究臺灣教科書對于研究學校地域對青少年的教育具有可觀性。筆者選取了98課綱改編而成的五個最新版本(南一書局、龍騰文化、三民書局、翰林書局和康熙文化)的普通高中國文教科書,在這些教材中選取有關反映臺灣形象的篇目進行分析,從這些篇目的內容選擇來看其如何在教材的潛移默化影響下,塑造自身的形象。該年度課綱是在臺灣爭議較大的課綱,因此造成馬英九政府上臺后,國文、歷史兩科目暫緩先行的奇特政策,主因還是所謂“臺灣成分”的多寡,與其中國文史屬性的爭議。依據(jù)98課綱的國文教科書中有關臺灣形象篇目匯總如下表格:
從這些有關反映臺灣形象的篇目中,如果按時間順序將其分類,可歸結為明清文學作品中的臺灣形象、日據(jù)時期的臺灣形象和近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中的臺灣形象這三大類。
(一)有關反映明清時期臺灣形象的有郁永河、沈光文和丘逢甲的作品,其中郁永河的作品被五個版本的教材所錄用,南一書局、翰林書局、三民書局、龍騰文化這四個出版社選用了郁永河《北投硫穴記》,康熙文化出版社選用了其作品《裨海紀游(節(jié)選)》。同樣一個文人的作品被五個不同版本教科書所收錄,足以證明他的重要地位。郁永河是我國清代的地理學家,他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到達臺灣,距清朝滅鄭氏政權只有十四年。郁永河將其在臺灣的經驗寫成《裨海游記》一書,因其一路陸行,足跡遍布臺灣西部,又觀察細膩、紀事生動,其書遂為人事所重,教材節(jié)選的《裨海游記》概述了臺灣的地形、土壤、氣候等。鄭氏時期,在臺灣的漢人大約十二萬,鄭氏亡后,約有半數(shù)遷回大陸,留在臺灣的漢人只有六七萬左右。
沈光文《釋迦果》一詩被收錄在2014年康熙文化出版的第六冊國文教科書中,在2007年南一書局《國文3》教科書中則選用了沈光文的《番婦》一詩。沈光文是在臺灣被荷蘭占領的時期來的臺灣,其擅長詩賦,是最早到臺灣長期居住的文人,故留下許多描寫臺灣的作品。毛一波的《試論沈光文之詩》就以沈光文的五首詩《釋迦果》《公孫橘》《椰子》《番柑》《番婦》為例,得出了“可見其選擇嚴謹,是善于志風土者也”的結論。沈光文從明代臺灣被荷蘭侵占一直到鄭成功收復臺灣都居住在臺灣,見證了臺灣的這段歷史,因此寫下了很多關于臺灣的記載,對研究當時臺灣平埔族文化和諸多社會現(xiàn)象有著重要史料價值。丘逢甲的《臺灣竹枝詞》《離臺詩》被收錄在三民書局、康熙文化、龍騰文化這三個不同版本的教科書中。丘逢甲的《臺灣竹枝詞》是反映臺灣民俗文化的重要篇目。
郁永河、沈光文和丘逢甲他們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都是大陸赴臺文人和官員,在臺灣國文教科書中選取這些關于表現(xiàn)明清時期臺灣少數(shù)民族、社會民俗等文化的相關史料時,不可避免地選擇了他們的詩詞歌賦,這說明大陸與臺灣之間的交流自古以來就淵源不斷。明清時期的這些詩詞文賦經過時間考驗,對于反映古時期的臺灣形象與影響研究越顯其價值。他們的作品是大陸赴臺文人對臺灣本土居民風俗習慣、臺灣的地理氣候、臺灣資源開發(fā)的記錄與描繪。臺灣擁有自己的島嶼文化與特色,組成了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也有著動人的景致和豐饒的物產,是一座擁有自己特殊海洋文化的寶島。
隨著兩岸關系的緊張,臺灣教材的改編再想如何妄圖隔斷與祖國大陸的文化淵源與歷史關系,也無法逃離這些被語言記錄下來的事實。除了這些根據(jù)98課綱改編的新教材以外,之前版本的教材還選用了藍鼎元的《紀水沙連》和陳第《東番記》等反映明清時期臺灣形象的篇目。藍鼎元是研究清代治臺政策的重要臂力,而陳第的《東番記》是最早記載臺灣本土居民風俗的一篇調查報告,也記錄了早在17世紀臺灣高山族與祖國大陸之間就有了密切交往。
(二)有關反映日據(jù)時期臺灣形象的作品有賴和《一桿“秤仔”》、瓦歷斯·諾干《霧社(1892—1931)選二首》、王鼎鈞《紅頭繩兒》,還有連橫《臺灣通史序》。賴和是日據(jù)時期文學作家的典型代表,他的《一桿“秤仔”》被五個版本的國文教材所錄用,反映了日本殖民統(tǒng)治對臺灣人民的壓榨。2015年翰林書局國文第六冊選用了反映20世紀30年代“霧社事件”的篇目——瓦歷斯·諾干《霧社(1892—1931)選二首》,表現(xiàn)了臺灣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tǒng)治壓迫的事實。而王鼎鈞的《紅頭繩兒》是一篇反映戰(zhàn)爭帶給臺灣人民心靈傷害的文章,寫的是1938年抗戰(zhàn)爆發(fā)蘭陵淪陷前,蘭陵小學學生逃避日軍飛機轟炸時期的小說。這篇小說控訴了戰(zhàn)爭對臺灣人民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文中寫道:“你們這一代,要在戰(zhàn)爭中長大,你們要早一點學會吃苦,學會自立,挺起你們的胸膛來!有一天,你們離開家,離開父母,記??!無論走到哪里,都要挺胸抬頭?!睉?zhàn)爭帶給人們的災難是殘酷的,而南一書局選用的這篇小說從側面反映出想讓臺灣青少年記住戰(zhàn)爭歷史,記住戰(zhàn)爭所帶來的災害的愿望。
在教材所選用的賴和《一桿“秤仔”》、瓦歷斯·諾干《霧社(1892—1931)選二首》、王鼎鈞《紅頭繩兒》這些反映日據(jù)時期臺灣形象的篇目中可以看出,臺灣在日本殖民統(tǒng)治的壓榨下,充滿了戰(zhàn)爭、不安與苦難,而這些篇目的選用有一定的反殖民意思。至于連橫《臺灣通史序》的選用意圖卻另有所在。連橫《臺灣通史序》仿效司馬遷《史記》體例,從隋朝寫到鄭成功收復臺灣時期,是臺灣歷史上第一部按通史體例撰修的史書。撰寫《臺灣通史序》的初衷是基于日本殖民統(tǒng)治之下臺灣歷史和文化滅亡危機而發(fā)起的搶救,具有抵抗殖民的意義。臺灣教科書的收入有可能是因為近年來“臺灣意識”抬頭的緣故,想要通過此來強調的是臺灣人自己書寫自己的歷史與文化,強調臺灣的主體性。還有網(wǎng)上流行的一種說法,說連橫的《臺灣通史序》為連戰(zhàn)的祖父連橫所作,連橫先生是臺灣著名詩人、史學家。選此文為教材,跟民進黨鼓吹“臺灣文學”有很大關系,而且還要學生將臺灣通史與“史記”做比較,并牢記“臺灣通史”是臺灣史上第一部通史。不管連橫《臺灣通史序》被收錄在臺灣教科書中的意圖何在,也有一定的意識形態(tài)在內。
(三)有關反映近現(xiàn)代臺灣形象的作品則選用了臺灣本土作家夏曼·藍波安、黃春明還有阿盛的文學作品。夏曼·藍波安《飛魚季》被收錄在康熙文化和龍騰文化出版的教科書中。透過文字創(chuàng)作,夏曼·藍波安紀錄達悟人的點點滴滴,并以此作為年輕一代達悟人的傳習數(shù)據(jù)及對外界的溝通橋梁,主動地延續(xù)、掌握自己的文化。夏曼·藍波安國中畢業(yè)后,就帶著向往臺灣的美夢與希望離開家鄉(xiāng),期間曾參加反核廢料儲存蘭嶼的運動。十六年后,他決定離開臺灣回歸母土本族,選擇以身體力行的方式,了解達悟族文化之美與海洋哲學。黃春明《蘋果的滋味》選自《兒子的大玩偶》,以江阿發(fā)的車禍事件為核心,并扣合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援助臺灣的時代背景,描寫臺灣工商業(yè)發(fā)展過程中,傳統(tǒng)鄉(xiāng)下小人物涌向大都市的生活悲歌。阿盛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臺灣鄉(xiāng)土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痘疖嚺c稻田》是一篇以農村生活為背景的鄉(xiāng)土散文。由于社會變化,城市生活越來越多彩多姿,吸引農村青年一批批的往城市遷移,使得農村越來越沒落,農村的生活經驗也不再受人重視。
從這些篇目的選用中,可以看出本土文人對臺灣經濟和文化的反思,這些不同版本國文教科書的編輯者對教科書“在地化”的需求也明顯增強了。臺灣早在1993年就頒布了“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1996年將“鄉(xiāng)土教學活動”定為小學的一門課程,每周一節(jié)課;1998年9月,臺灣地區(qū)開始規(guī)定小學三年級至六年級,每周開設“鄉(xiāng)土教學活動”,初一則開設“認識臺灣”課程。在2000年以來臺灣教科書課綱正式改編之后,社會各界文化人士對臺灣教材編寫提出了“在地化”的要求。舉一個典型例子,就地理教科書來說,很多青少年在學習完地理教科書之后對自己生平也許都不會踏足的地方有著充分的知識積累,卻對自己的家鄉(xiāng)文化了解甚少。伴隨著這樣的呼吁,臺灣國文教科書中選用臺灣本土作家表現(xiàn)對臺灣社會關懷的文學作品比例增加。夏曼·藍波安便是一位致力于回歸自己本民族(達悟族)傳統(tǒng)文化的作家,他的《飛魚季》是對達悟族海洋文化的稱頌與向往。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系列小說和阿盛《火車與稻田》這些鄉(xiāng)土作家的文學作品,體現(xiàn)隨著時代變遷,臺灣這個原始小島在接受外來新興文化的過程所承受的磨煉與無奈。
以上的三種分類是按照作品內容反應的時間順序,如果按照作者所處的年代進行分類的話,我們發(fā)現(xiàn)選用明清時期文人的有郁永河、沈光文和丘逢甲等,選用處于日據(jù)時期其作品的文人有連橫、賴和、王鼎鈞等,而選用近現(xiàn)代時期作品的文人有阿盛、陳秀喜、白先勇、林文月、鐘理和、夏曼·藍波安、黃春明、胡適等人。從這個分類角度出發(fā),我們發(fā)現(xiàn)教材選用的篇目大多是臺灣文人的文學作品,臺灣“本土化”意識增強了。
綜上所述,雖然說只簡單地分析依據(jù)98課綱改編的教科書中有關反映臺灣形象的篇目不能全面地概括臺灣形象,或者說這樣的分析也不盡客觀,但是“窺一斑可見全豹”,教科書的編訂是有其意識形態(tài)在內的,這種意識形態(tài)在臺灣國文教科書中也會有所折射。我們知道,在臺灣歷史教科書中,往往把“臺灣”獨立于“中國”之外來單獨敘述其歷史,并將美國和日本對其的“幫助”影響擴大化。臺灣國文教科書中反映的意識形態(tài)問題沒有歷史教科書明顯化,但是教材中所選擇的文學作品也是對自身形象的構建與“本土化”意識的灌輸。
從依據(jù)98課綱改編的臺灣國文教科書中有關臺灣自身形象的闡述中,其實包含了臺灣人的身份認同問題。這些篇目的選擇多側重于對臺灣自身文化特殊性的肯定。近現(xiàn)代臺灣形象篇目中“在地化”的要求,實質上也是讓臺灣脫離中國原鄉(xiāng),認同本土(臺灣)為母體。這種“本土化”的趨向,會直接影響到臺灣青少年的認知,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和思考。
參考文獻:
[1] 王新華.普通高級中學國文1[M].南一書局,2014.
[2] 王新華.普通高級中學國文2[M].南一書局,2015.
[3] 王新華.普通高級中學國文3[M].南一書局,2015.
[4] 王新華.普通高級中學國文4[M].南一書局,2015.
[5] 王新華.普通高級中學國文5[M].南一書局,2015.
[6] 王新華.普通高級中學國文6[M].南一書局,2015.
[7] 何寄澎.普通高級中學國文1[M].龍騰文化,2014.
[8] 何寄澎.普通高級中學國文2[M].龍騰文化,2014.
[9] 何寄澎.普通高級中學國文3[M].龍騰文化,2015.
[10] 何寄澎.普通高級中學國文4[M].龍騰文化,2015.
[11] 何寄澎.普通高級中學國文5[M].龍騰文化,2013.
[12] 何寄澎.普通高級中學國文6[M].龍騰文化,2013.
[13] 黃志民.普通中學國文1[M].三民書局,2014.
[14] 黃志民.普通中學國文2[M].三民書局,2014.
[15] 黃志民.普通中學國文3[M].三民書局,2014.
[16] 黃志民.普通中學國文4[M].三民書局,2014.
[17] 黃志民.普通中學國文5[M].三民書局,2014.
[18] 黃志民.普通中學國文6[M].三民書局,2014.
[19] 王靖芬等.普通中學國文1[M].翰林書局,2013.
[20] 王靖芬等.普通中學國文2[M].翰林書局,2013.
[21] 王靖芬等.普通中學國文3[M].翰林書局,2013.
[22] 王靖芬等.普通中學國文4[M].翰林書局,2016.
[23] 王靖芬等.普通中學國文5[M].翰林書局,2016.
[24] 王靖芬等.普通中學國文6[M].翰林書局,2016.
[25] 黃金裕.普通中學國文1[M].康熹文化,2015.
[26] 黃金裕.普通中學國文2[M].康熹文化,2015.
[27] 黃金裕.普通中學國文3[M].康熹文化,2015.
[28] 黃金裕.普通中學國文4[M].康熹文化,2015.
[29] 黃金裕.普通中學國文5[M].康熹文化,2015.
[30] 黃金裕.普通中學國文6[M].康熹文化,2015.
[31] 陳虹如.臺灣歷史文化研究輯刊八編之郁永河〈裨海紀游〉研究[M].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5.
[32] 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增編(上冊)紀念沈光文誕辰400年[M].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2.
名作欣賞·評論版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