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個小小的生活花絮——
我有一位中科大畢業(yè)的朋友,姓熊,安徽壽縣人。記得第一次見面,彼此寒暄問候后,我輕聲說:“能有緣結識屈子后人,十分高興?!蔽⑿α⒖谈‖F(xiàn)在他的臉上,以后彼此的交往十分愉快。你知道我為什么這么說嗎?
(一)屈原其人
屈原,我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愛國詩人。原姓羋(mǐ)——前一陣子熱得發(fā)燙的電視連續(xù)劇《羋月傳》,許多人看得廢寢忘食,卻可能不知這羋月本與屈原是一大家的。
屈原,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慢著、慢著,屈原到底姓什么?
我們有必要說說屈原的故鄉(xiāng)——屈原是楚國貴族,和楚王一樣,羋(mǐ)姓,后改姓熊,該姓出自黃帝顓頊系統(tǒng)的祝融氏。羋姓族群從商代遷徙至南方楚地,傳到熊繹這一代時,因功受周封于楚,生活在丹陽(現(xiàn)湖北秭歸縣境內(nèi))。春秋初期,約公元前7世紀,楚武王熊通的兒子被封在“屈”這個地方,叫屈瑕,他的后代就以屈為氏了。屈氏能夠從春秋前期一直延續(xù)到戰(zhàn)國后期,一直處于楚國的高層,這個家族可謂經(jīng)久不衰。
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據(jù)說屈原曾任的三閭大夫,就是掌管王族三姓事務的官。屈原是楚王的本家,當時叫“公族”或“公室”,所以他和楚國的關系,當然也就不同一般了。屈原一生經(jīng)歷了楚威王、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主要活動在楚懷王時期。他生活的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二)屈原其詩
屈原曾寫《離騷》《九歌》《天問》《九章》等23篇傳誦至今,是楚辭的創(chuàng)始人。所謂楚辭,它的鮮明特色正如宋人黃伯思在《翼騷序》中所寫:“蓋屈(原)宋(玉)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p>
楚辭出現(xiàn)后,追隨者眾多。然而從作品數(shù)量到藝術成就,從題材的廣度到主題的深度,屈原的篇章都是楚辭創(chuàng)作的巔峰。
與中國歷史上許多大文豪類似,在政治理想遭受挫折時,其在藝術創(chuàng)作方面往往會迸發(fā)出燦爛的光芒。如果要給這群“為時代的苦難作注的流放詩人”排個序,屈原一定走在前列。
司馬遷說:“屈原放逐,乃賦《離騷》?!?/p>
屈原一生被兩次放逐。流放后他十分悲憤、痛心,同時也擔心楚國前途,擔心楚王聽信讒言、遭受蒙蔽而不能明辨是非,聽任邪惡傷害方正。只是身處偏遠之地的他又能如何呢?為了抒發(fā)自己極度的憂愁與苦悶,以及表達對國家命運的思考,屈原留下了諸多不朽的詩句與篇章。
其中,《離騷》一詩,不僅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更是楚辭浪漫主義的經(jīng)典之作。全詩370行,約2500字,由三部分、十四章組成,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宏偉的長篇抒情詩?!峨x騷》所體現(xiàn)的屈原精神與一般的離愁別緒的本質(zhì)區(qū)別在于,它所表達的人生困境和憂患,無一不與對國家的責任感密切相關。
屈原一生提倡“美政”,心系百姓,堅持追尋真理,與黑暗的政治現(xiàn)實作斗爭,其愛國主義形象深入民心,更是光明與正義的化身。他思想高尚、堅韌、壯懷激烈,融注著一種偉大而悠久的歷史精神。
此外,與《詩經(jīng)》不同的是,屈原及其詩歌的出現(xiàn),更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唱的新時代。
(三)屈原之死
為實現(xiàn)振興楚國的大業(yè),屈原對內(nèi)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lián)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xiàn)了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在內(nèi)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fā)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載,懷王“怒而疏屈平”)。
公元前305年,秦楚訂立“黃棘之盟”,楚國投入秦的懷抱。屈原因反對此事而被逐出郢都,流放到漢北(今安康一帶及漢水上游地區(qū))。
公元前299年,屈原回到楚國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屈原力勸不可。然而楚懷王在其幼子子蘭等人的極力慫恿下被秦國誘去,結果會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異國。
懷王被扣后,頃襄王接位,子蘭任令尹(相當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斷絕。但頃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與秦結為婚姻,以求暫時茍安。由于屈原反對他們的可恥立場,并指斥子蘭對懷王的屈辱而死負有責任,子蘭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造謠詆毀屈原,導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帶,時間約為頃襄王十三年前后。
屈原多年流放時,楚國的形勢愈發(fā)危急。到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次年,秦軍繼續(xù)深入。屈原眼看一度興旺的祖國即將坍塌,自己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極度悲慟,于公元前278年(詩人62歲時)農(nóng)歷五月五日縱身投入波濤洶涌的汨羅江。此前,他也曾考慮過出走他國,卻最終因愛戀故土,于悲憤交加中,殉了自己的理想。
(四)端午節(jié)
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jié),又稱“端五”“端陽”,是我國民間傳統(tǒng)三大節(jié)日(春節(jié)、端午、中秋)之一。
“端”是開始。在唐代,因唐玄宗是八月五日生,為避“五”字諱,當時宰相宋璟提議,將“端五”正式改為“端午”。古人常把“午時”當作“陽辰”,于是端午又稱“端陽”。
相傳屈原跳江后,當時的楚國人民因舍不得這位賢臣死去,聞訊后紛紛劃船趕去追尋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見屈原蹤影。這便形成了流傳至今的競賽龍舟的習俗。
如今的汨羅江畔,每年端午都要舉行隆重競渡儀式。人們穿著新裝,扶老挈幼,先到屈子廟朝拜,還抬著龍頭祭廟,然后才掛燈下水。競賽以鳴炮為號,一聲炮響,船似箭發(fā),雪浪搖空,彩旗飄舞,萬人喝彩。
至于吃粽子的習俗則源于東漢初年。據(jù)說那時的長沙,有個名叫區(qū)曲的人,曾夢遇自稱屈原的賢士說:“多年來人們祭我的米,都讓蛟龍吃掉了。今后你們要把楝葉和米塞在竹筒里,或用蘆葉包裹好,再用五彩絲纏好,因為蛟龍是害怕楝葉、蘆葉和五彩絲的。”后來人們便依言而行,歷代沿襲下來,便演變成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風俗。
(五)千古名句
1.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2.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3.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4.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5.茍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
6.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7.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
8.魂兮歸來!
……
請同學們多多朗誦屈原的名篇名句,仔細體味其中的憂憤、堅守與理想。
(六)余響
2017年5月30日是端午節(jié)。每年這時,各商家總會展開“粽子大戰(zhàn)”,有人戲言,端午節(jié)變成了“粽子節(jié)”。民俗專家表示,應為民眾補上傳統(tǒng)節(jié)日這一課,傳統(tǒng)節(jié)日不能只剩下“吃”。其實,“端午節(jié)變身粽子節(jié)”的尷尬在中國其他傳統(tǒng)節(jié)日中也存在。元宵吃湯圓、中秋吃月餅,傳統(tǒng)節(jié)日好像只剩下了“吃”的習俗還在流傳,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日漸衰落。
我覺得:吃粽子時,要再想點啥。你說呢?
我提議:過端午時,請遙望屈原漸行漸遠的身影。
此時,你會悟到點什么……我堅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