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何伊
學校:瀏陽市瀏陽一中
何處染塵埃
作者:陳何伊
學校:瀏陽市瀏陽一中
語文課上讀到慧能與神秀所做的偈子,慧能之詩讀畢,滿座寂然,如醍醐灌頂。但當時僅僅只是略讀此詩,并未細究其中道義?!氨緛頍o一物,何處染塵?!?,我們只知它此“時時勤拂拭”的高明,可高明精深之處究竟在哪里?
神秀之詩首句:“身如菩提樹、心似明鏡臺”,主語是“身”和“心”,由此可以推知,兩詩所探討的是身心情緒的問題。
“菩提樹”、“明鏡臺”一個婆娑雅穆,一個澄明亮澤,象征無絲毫雜念的,無情緒紛擾的內心。“時時勤拂試,莫使染塵埃”,來去的情緒如塵埃一般蒙在心頭,長年累積便會落上厚厚的污垢,混淆視聽,干擾判斷,心變得污濁焦慮,疲憊不堪。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尋找方法,將情緒及時轉化、打掃、清除,以此保持內心的純潔寧靜。
神秀之詩固然有其道理,其調節(jié)情緒的說法通俗易懂,極易被大眾接受,但也是它的簡易性、大眾性局限了其深度,他的思想僅僅停留在淺顯的表層。因此如他所講日日控制起伏情緒的人,往往發(fā)覺痛苦難以徹底清除,一有塵埃就清理,心靈在獲得短暫的寧靜之后,又會蒙上新的塵埃?;覊m洋洋灑灑落下,永遠無法徹底掃盡。神秀之拂塵清掃,并未動搖痛苦產生的根源。而慧能則透過表象看到了真正的解決之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菩提是大慈大悲,明鏡是虛無空明,我們的心靈并不是情緒的承載者,而是情緒的觀察者,匆匆來去的情緒從未真正影響我們的本質?!氨緛頍o一物,何處染塵埃”。如隔岸觀賞一場繽紛落英,嬈嬈花瓣飄旋而下,卻并無絲毫沾上衣襟,我們只不過親眼目睹它的發(fā)生。心靈并無任何實體可承載情緒,漫天塵土徑直穿透其中,何來玷污沾染?
最至上的境界,不是消弭情緒,不喜不悲,而是在各種情緒的起伏震蕩中悠優(yōu)自在地看著它。負面情緒不是痛苦的來源,對情緒的認同和關注,才衍生了一系列強迫性思考與痛苦感受?!吧缈漳慈绺∨?,皆悉空寂,無有真正”,一切如幻如露如影如電,喜怒哀樂的本質,不過是氣血的震蕩,是短暫的生理感受。神秀將短暫易逝的情緒看作能附著于身心上的污垢,而慧能則看破情緒極易幻滅的本質。深層次的意識,不是身在其中經歷悲歡,而是出離情緒,旁觀種種情緒流入體內的過程。神秀的思想僅僅停留在對表意識的控制,努力通過“勤拂拭”消除貪怨嗔癡。慧能則激發(fā)“觀察者”一層的意識,把“我正親身經歷痛苦”轉受為“我看到我在經歷痛苦”。這樣內心深處的寧靜便不易被擾亂影響,喜悅才能長久駐留體內。這也許就是慧能的高明所在吧。
點評:作者通過對比慧能和神秀的兩首偈子,向讀者闡述了自己對其的看法和感受。神秀偈執(zhí)著于諸多“有”,慧能偈覺悟到一片“無”,因此使讀者通過作者的分析一目了然,清楚了誰的境界更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