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英
【中圖分類號】 G6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089(2016)31-0-01
空間觀念是幾何課程改革的一個課程核心的概念,《數學課程標準》描述了空間觀念的主要表現,其中包括“能夠由實物的形狀想象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象出實物的形狀,進行幾何體與其三視圖、展開圖之間的轉化”。這是一個包括觀察、想象、比較、綜合、抽象分析,不斷由低到高向前發(fā)展的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是建立在對周圍環(huán)境直接感知基礎上的、對空間與平面相互關系的理解和把握。
空間觀念是在空間知覺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幾何形體的大小、形狀及其相互位置關系在人腦中的表象。在小學階段如何促使學生獲得空間觀念的積累,逐步形成空間想像力,發(fā)展空間觀念,是小學數學教師在“空間與圖形”這個學習領域中要研究的問題。筆者就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談幾點做法:
一、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展開豐富的想象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能從較復雜的圖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圖形,由幾何圖形想象出實物的形狀”分解圖形、想象實物就要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能力。而想象具有伴隨性,學生在觀察實物、概括實物及幾何圖形時,在練習、操作過程中都始終伴隨著想象,這些想象既有助于學生空間觀念的建立,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教學時,我通常讓學生先觀察實物,然后練習畫出觀察過的實物幾何圖形,有時也運用猜想、設計等手段,借助直觀圖形來進行合情推理,這樣既增強了學生探究的好奇心,加深對數學的理解。例如我在教“平移、旋轉、對稱”時,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把概念與生活中的現實結合起來,這樣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就得到了培養(yǎng)。在學習“方向與位置”時,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太陽從東方升起,清早帶學生到操場,讓學生面向太陽升起的地方,指出這就是東方,接著認識其他三個方向。這樣把視野拓展到學生的生活空間,密切聯系生活實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體會空間觀念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可以購買或自制教學具,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訓練。“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維的起點”教學時老師不但要重視引導觀察,而且要重視讓他們變被動聽講到一起動手、共同參與,親身操作。多種形式的操作能使他們的視覺、觸覺協調起來,充分發(fā)揮其內化功能,以豐富他們的空間觀念。教學時,教師讓學生先看教具演示,后自己操作從而獲得知識,然后上升為概念、法則,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教學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時,我用小方積木讓學生來練習拼合成長方體(正方體),讓他們比較相對面的大小,體積變化等,這樣來推導出體積公式。這種實際操作不但可以使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提高動手能力,而且容易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牢固地建立起長方體(正方體)的空間觀念。要讓他們學會運用測量、計算、實際操作、圖形變換等方法來解釋和處理一些基本的空間與圖形問題。
三、讓學生通過探究學習,領悟空間觀念
培養(yǎng)空間觀念需要大量的實踐活動,學生要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觀察、測量、動手操作,對周圍環(huán)境和實物產生直接感知,這些不僅需要自主探索、親身實踐,更離不開大家一起動手,共同參與,合作交流。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過程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安排了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數方格的方法、剪拼的方法,親自動手做一做,動腦想一想,在探究中獲得空間觀念的發(fā)展。學生在動手試一試的過程中,可能會不斷出現錯誤,也可能會受到啟發(fā),從而了解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長方形面積之間的聯系,最終獲得成功。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還應根據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協調活動,使具體事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得到全面的反映,以促使學生對幾何體有深刻的認識,這樣有利于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