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強烈
在王安石后來的仕途中,韓琦大部分時間都是宰相,但他從來沒有給王安石穿過政治小鞋。從中可以看到韓琦正直寬容的個人品格,更可以看到帝國官場也還存在正直寬容的風氣。
從政治改革的角度看,王安石變法失敗,是個悲劇;然而,從一位政治改革家的成長軌跡來看,王安石作為一個普通青年,知識分子,僅憑自己的志向和才干,懷揣“慨然有矯世變俗”的“政治理想”,甚至是一種個人與國家的“夢”,居然就能官至宰相、宏圖大展,這顯然是一部正劇。這從“人才學”的角度給了我們一個歷史的標本:通過“王安石個案”可以看到,北宋時期社會的流動性和寬容性,簡直有點像個童話。
王安石生于1021年,屬于宋真宗時期。中國科舉考試發(fā)韌于隋,經(jīng)歷唐代,但都屬于曇花偶現(xiàn),無論開科次數(shù)還是選取人數(shù),都不成氣候。只有到了北宋,才定型為一種先進的政治選拔制度,大量青年知識分子通過科考途徑進入帝國管理階層。
值得一提的是,宋真宗頒布過一首“勸學詩”,其中有“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通俗名句?!皠駥W詩”意味著帝國高層的莊嚴承諾,為北宋社會開啟了一個富于流動性和想象性的時代。當然,以詩形式勸學,因作者身份是大權在握的皇帝,詩句也就具有了準文件的性質??梢?,開一代中華民族以文化取人的風氣,是與帝國權力結構方式,統(tǒng)治階級提倡什么,以及由此展開的制度安排,謀定了一個成才的“大局”分不開的。
真宗之后是仁宗。宋仁宗慶歷年間,出現(xiàn)過“范仲淹新政”。新政主角范仲淹,早年是一個連王安石都不如的窮小子,一天的伙食就是一鍋菜粥,熬干成餅,然后切成幾塊,一日三餐各吃一塊苦讀詩書,后來卻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帝國管理層,而且官至副宰相,還主持過一場曇花一現(xiàn)的政治改革。
據(jù)《宋史》記載,“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生不忘。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jīng)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
1039年,對王安石來說是關鍵一年。這一年他18歲,父親在江寧通判任上去世。王安石在江寧為父守孝3年,發(fā)生人生的重大轉變:他決定放棄文人恃才傲物、吟風弄月的時尚生活,就像他的《憶昨》詩所載,立志投身政治、經(jīng)世致用,對所處社會承擔起自己的歷史責任。他舉了兩個學習榜樣,一個是“契”,一個是“稷”,都是為社會作出過重大貢獻的歷史人物。
王安石的父親王益,只是一個縣處級“芝麻官”,而且已經(jīng)去世。王安石從投身仕途那一刻起,基本上失去了歷史人脈的依托,也就是說沒什么政治背景,他唯一憑仗的只有自己的才干。他為父守孝3年之后赴京趕考,22歲進士及第,而且是全國第四名。同時也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縣級地方的綜合性,恰恰是一個學習與認識中國社會的搖籃。
王安石“高考”有一段逸聞,宋史權威鄧廣銘先生都采納了,我也采納:當考官把前10名考卷呈給皇帝時,是已經(jīng)排好名次的,王安石第一,王珪第二,韓絳第三,楊寘第四,但是王安石的賦中有“孺子其朋”4字,不知刺激了仁宗皇帝趙禎的哪根神經(jīng),他非常不高興,就把王安石與楊寘名次互換,楊寘成了狀元,王安石屈居第四?!乙@段逸聞是想說明:仁宗皇帝非常不高興,也僅把王安石從第一換成第四,如果是遇上一位沒有宋仁宗寬容的皇帝呢?起碼得名落孫山吧?如果再遇上朱元璋那種尖酸刻薄的皇帝呢?有可能被從朝堂上亂棍打出吧?
王安石的第一個“國家公務員”職位,是“簽書淮南節(jié)度判官公事”,實際上就是揚州地方長官的一名幕僚,最多相當于今天的地委辦公廳秘書,而且還不是“大秘”。3年后,韓琦因參與范仲淹改革失敗罷知揚州,成為王安石的頂頭上司。韓琦是一位極為強項的漢子,后來官至宰相,宋仁宗咽氣之際,已招養(yǎng)子進宮嗣位,然而仁宗的手又突然動了一下,別人臉都嚇白了,問韓琦怎么辦,韓琦就敢殺伐決斷地拿主意:繼續(xù)執(zhí)行太子繼位,如果趙禎活過來,就讓他當太上皇。就是這樣一個韓琦,與他的幕僚王安石有過一次沖突。
王安石一邊給韓琦當幕僚,一邊“每讀書達旦”,然后坐著打一會兒盹,上班時間到,臉都來不及洗就去了,加之王安石又是一個不太修邊幅的人,其形象和精神狀態(tài)可想而知。此時的王安石正在撰寫《淮南雜說》,建立一個政治家博大精深的思想基礎。韓琦以為青春年少、又沒家室的王安石是整夜泡歌廳酒吧,便溫和直率地提醒他:“你年輕有為,還得努力讀書,千萬不能自暴自棄啊。”對頂頭上司的好心和誤解,王安石居然能夠不予理睬;同樣有個性的韓琦,也居然不生王安石的氣。在王安石后來的仕途中,韓琦大部分時間都是宰相,但他從來沒有給王安石穿過政治小鞋。從中可以看到韓琦正直寬容的個人品格,更可以看到帝國官場也還存在正直寬容的風氣。
更富童話色彩的是,王安石的從政路線基本上都是按自己的設計行走,在他當上宰相之前,幾乎沒有遇到過惡意的阻力。而且王安石當宰相,是在整個士大夫階層幾乎都認同司馬光“介甫不起則已,起則太平可令致,生民咸被其澤”的輿論導向,在形勢水到渠成之際由宋神宗以“帝師”之禮請去的。想想政治黑暗的明朝吧,徐階和張居正都是有政治理念之人,但他們在沒當上首輔之前,都得同流合污、投機取巧以求上位。徐階為了割掉嘉靖時期的政治腫瘤嚴嵩,卻不得不對嚴嵩溜須拍馬、曲意逢迎,以至老謀深算的嚴嵩都沒看出來,居然向徐階“托孤”??梢?,北宋的政治生態(tài),至少在王安石當宰相之前,還是比較富有良性而開明的一面。
按照北宋不成文的規(guī)定,只要是進士及第,排名又靠前,便可以在地方干滿一任后,申請到中央機要部門工作,很多館職都類似今天中央領導的秘書。王安石在揚州干滿一任之后,朝廷自然很關心他,幾次主動調(diào)他去中央任館職,這對別人來說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王安石卻幾次拒絕,不服從組織安排。1047年,王安石選擇到鄞縣任知縣,當個親民的“縣委書記”。王安石給自己設計的從政路線是:先當幾任地方官,“以少施其所學”,鍛煉吏事才干和積累基層經(jīng)驗。他后來變法的內(nèi)容之一“青苗法”,就在當鄞縣“縣委書記”的3年內(nèi)實施過,在農(nóng)民青黃不接之時,給他們發(fā)放小額貸款,效果非常良好。這也說明,中國式的政治升遷、“進步”,其正途是先到基層歷練。越是有理想有抱負者,越不能舍此一途。
王安石任過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其間經(jīng)歐陽修一再舉薦,在包拯領導下的中央機構群牧司干過幾個月判官,然后又主動要求到地方任過常州知州、江東路提刑官。等到38歲第二次回中央任三司度支判官的時候,王安石已經(jīng)是一位銳氣十足的政治改革家了。在近20年扎根基層、一步步走來的從政歷程中,王安石看到建國100多年的北宋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和教育等方面都出現(xiàn)了嚴重問題,于是,他向仁宗皇帝寫了長達萬言的《言事書》,提出自己的一整套政治改革方案。
然而,宋仁宗執(zhí)政30多年了,支持范仲淹的“慶歷新政”半途而廢后,早已心灰意冷,只求安定團結、大局穩(wěn)定;早年追隨過范仲淹的宰相韓琦、富弼之流,也年事高邁,沒了銳氣和心勁,他們對王安石的政治改革報告采取“留中不發(fā)”的冷處理。王安石只好一面積極從事政治活動,一面韜光養(yǎng)晦等待歷史時機。
王安石43歲的時候,宋仁宗駕崩,宋英宗繼位。幾個月之后,王安石的母親仙逝,于是他辭去官職扶送母親靈柩歸葬南京。王安石為母親守喪期間,不斷有青年政治粉絲從全國各地追隨而來,他便收徒講學,為日后的政治改革培養(yǎng)干部。宋英宗一朝4年,王安石始終蟄伏南京,其中原因,恐怕也有以他對英宗的了解,這位年紀不小、身體不好的皇帝定難有所作為,而自己胸中如此龐大的政治改革,需要一個相應的闊大舞臺。所以,在此期間,朝廷多次招王安石出山做官,他都認為時機還不成熟,堅決拒絕。但是,20來歲的宋神宗繼位,王安石看到歷史機會,便欣然接受宋神宗“越次入對”的召喚直奔中央。
看來王安石的政治智慧,是找對了能干事的老板,才把自己投入到自己認可的變法即“改革”事業(yè)之中?!皩Φ哪_,穿對的鞋”??梢娫诮?jīng)典帝國政治結構中,有志者實現(xiàn)政治理想,還就像幸福婚姻一樣,需找對人,盡管找對人都有個準確與否的概率問題。王安石能干一番青史留名的改革,實際上是與他的這番類似諸葛亮的算計,或叫尊從帝國人事組織路線的規(guī)律分不開的。
宋神宗在東宮當太子的時候,有一個叫韓維的人,長期做他的記室參軍,應該就是高級秘書兼老師。韓維經(jīng)常向宋神宗講一些政治觀點,當神宗為某個觀點激賞得直拍大腿時,韓維卻會坦率地承認,這是他的朋友王安石的觀點。韓維的襟懷,也顯示出北宋良好的政治風度。終于,種種因素形成合力,一位20歲的青年皇帝,下定決心起用48歲的王安石,從江寧知府到翰林學士到副宰相到宰相,一年多時間連跳4級官職臺階,一場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得以在中國大地上氣勢宏偉地展開。
王安石變法失敗了,但是,王安石作為一個普通中國青年,他美麗的“政治夢”卻實現(xiàn)了。少不更事之年,我也曾用當時所學“憶苦思甜”式的主流語言評價過封建社會,認為是萬惡的舊社會、黑暗的舊中國。后來隨著對歷史的深入了解,才在自哂中知道今是而昨非?!靶┠昕吹揭粋€調(diào)查,問如果能夠回到中國歷史上去生活,你愿意去哪個朝代?接受調(diào)查的知識分子都回答:北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