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炳
課程改革旨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作為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課堂教學方式的變革,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探究發(fā)現(xiàn),合作交流,實現(xiàn)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個性化。教師作為這一變革的行為主體,其教學中的思想、行為、言語都影響著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下面,談一些筆者的實踐與體會。
一、給學生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
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要讓學生充滿創(chuàng)新思考。要想實現(xiàn)這一過程,教師就要盡量給學生提供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充足的思考時間和空間,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親切、鼓勵的語言,都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形成、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如果師生間、學生間有了這樣一個輕松、和諧的氛圍,勢必會為每一名學生體驗和摸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習方法,營造一個充滿“陽光”的成長空間,讓他們充分體驗自主學習過程中的成功,感受自主學習的樂趣。
教學不是教師單向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不是知識的容器。師生之間的情感也不是兩個封閉的空間,教學是知識學習的一個互動的、交流的過程,需要溝通、啟發(fā)、補充,需要彼此間思考、經驗和知識的交換,需要彼此間情感、體驗的交流,需要共同的生長和發(fā)展,這是師生間平等的對話,是一個“學習共同體”。
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發(fā)言權,尊重學生自主探索所需要的時間和空間,教師要通過對話,促進和縮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形成的時間和過程,真心地、親切地幫助學生形成自我學習的經驗,以自己的智慧、情感,啟迪他們對自我發(fā)展的需求,幫助他們獲得學習的方法和策略。教師要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尊重他們個體的多樣性、獨特性,關注每個個體的潛能,促進這種潛能的激發(fā),因此在學生自主摸索形成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時常關注他們的困惑,關注他們發(fā)展的方向,幫助和指點他們克服成長的困惑、煩惱,當他們遭遇挫折與失敗時及時給予他們真情的激勵,讓他們充滿發(fā)展的自信,當他們成功時給予熱情的鼓勵,讓他們擁有更多的希望與追求,幫助他們總結經驗,內化并形成一種新的自覺反思的意識。無論何時,教師都要不斷地激活學生自身求知、求善、求美、求新的愿望和能力。同時,教師在學生自我發(fā)展的過程中要學會傾聽,做學生的傾聽者,傾聽是實現(xiàn)師生情感交互的橋梁。
二、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
問題是知識生成和發(fā)展的生命動力,不斷涌現(xiàn)新問題是知識創(chuàng)新的根本,同時也是學生學習深入的動力、自主學習的導火索。因此重視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這種問題的意識以及問題解決的能力是終身學習的首要基礎能力,讓每一名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善于產生問題是學生學習能力發(fā)展的第一要務?!皢枴笔屈c燃學生探究熱情的點火器,是進一步促進學生能力發(fā)展的“生長因子”,是使學生更善于學習,更善于捕捉學習的方法、特征,形成自我的認知經驗和策略的工具。
例如,教授初二物理平面鏡成像時,課題的引入教師可以出示一面大平面鏡,讓學生重新感受一下每天要做的“照鏡子”這一生活情境,請學生跟鏡子里的自己問好,說說兩個你一樣嗎?通過學生的敘述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最終指向課堂所要探究的問題: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大疑則大悟,小疑則小悟,不疑則不悟”,不疑不問,不思不究,學無進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正是生于疑而成于探究,并不斷地通過產疑、探疑、解疑的過程得到充足地發(fā)展。
三、引導學生消除學習上的障礙
教育的民主、師生的平等對話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fā)展的“陽光”,對生活的觀察,對知識的探疑,對問題的追求,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成長的“養(yǎng)分”,而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困惑、焦躁、障礙的消除,幫助學生形成建構認知經驗,是學生學習能力完善的“水”,水到渠成,重視恰到好處地指點學生突破學障,獲得學法的智慧,是自主學習能力發(fā)展的技術性手段。
學生是發(fā)展的人,具備著無限的潛能,在成長的過程中蟄伏著對知識追求的欲望。但是由于學生的經驗不足,知識結構不完善,認識問題的能力有限,導致他們對問題的體驗膚淺,認識局限,概括水平低劣,往往產生知識學習的障礙,“卡”在某一點,“卡”在突破口。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就在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所“卡”的點。引導學生交流困難、合作探究;引導學生轉換思考的角度,進行廣角度的認識;引導學生提出創(chuàng)新的思想,提出積極的有價值的批判思維,解決困難的過程中不斷地給予鼓勵;同時指點學生如何建立困難與已有的經驗進行聯(lián)系、遷移,比較不同與相同之處,尋找知識的生長點,逐步把困難同化于舊知,順應于新知。通過這一次次突破障礙的過程,幫助學生形成“克障”的經驗,從而發(fā)展能力并內化為自己今后學習的經驗和方法,形成建構新知的認知策略。例如,學生在理解歐姆定律的變形公式R=U/I時,往往錯誤地認為電阻R跟導體兩端的電壓U成正比,跟導體中的電流I成反比。此時教師一方面可讓學生回顧導體電阻大小的決定因素:材料、長度、橫截面積和溫度,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實驗來驗證R跟U、I無關。消除知識深化的“障點”,需要教師的指導和點撥,需要教師的幫助和師生合作,但教師不能越俎代皰、包辦,應指點學生去探究、去嘗試,讓學生通過指點獲得突破困難的積極體驗,獲得永久難忘的成功經驗。只有這樣,自主學習能力才能得到培養(yǎng)和發(fā)展,替代、灌輸永遠不會給予學生學習的經驗。因此在指點和消除學生“障點”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度”,重在學生的嘗試,重在學生的探究體驗,重在學生在成功學習中獲得學習的經驗、方法和策略。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主體的觀察、分析、思考、自我感受,才是自主學習能力的主要構成內容,教師“點”和“撥”要時常注意這一點。
學生學習的發(fā)展和深入,離不開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人才能適應未來學習化社會的需要,才能擔負起社會持續(xù)發(fā)展的責任。新課程、新理念,更重視學生的發(fā)展,以人的發(fā)展為本的教育,呼喚教育工作者需要有效地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他們的發(fā)展奠定扎實基礎。新課程改革為我們實現(xiàn)這一思想提供了機遇,抓住機遇,認真實踐,積極探索,讓我們的每一節(jié)課都成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fā)展的助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