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芳
【摘 要】
教學應(yīng)始終關(guān)注文本語言,準確把握文本特質(zhì),確定恰當?shù)慕虒W著力點,結(jié)合語境解詞意,巧用詞語練復述,借助“例子”練表達,領(lǐng)悟作者的表達技巧和智慧,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關(guān)鍵詞】
語言實踐 語境 復述
《天火之謎》這篇課文是蘇教版國標本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主要講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進行“風箏試驗”的事,贊揚了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科學態(tài)度。在教學中,筆者設(shè)計了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結(jié)合語境解詞意
教學片段一:
出示:“風箏實驗”震驚了世界。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電現(xiàn)象,“上帝的怒火”不過是無稽之談。
師:這段話中什么話是無稽之談?
生:“上帝的怒火。”
師:文中還有哪些文字也是無稽之談?
生:中國人則把雷暴稱為“雷神”。
生:人們已經(jīng)習慣地認為天上地下是兩個世界,雷暴是神靈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間的事物混為一談呢?
師:這些話都是無稽之談,誰來說說這個詞語的意思?
生(紛紛舉手):沒有根據(jù)的言論。
教學意圖: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使學生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一項重要能力,《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高年級要“聯(lián)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文中有關(guān)詞語的意思?!蹦敲矗鯓訙蚀_地理解文中有關(guān)詞語的意思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借助語境,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也能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盁o稽之談”這個詞語正是詞不離句,詞不離文,學生不僅準確地理解了意思,還明白了詞語所表達的效果。
二、巧用詞語練復述
教學片段二:
出示:雷電交加、怒發(fā)沖冠、傾盆而下、欣喜若狂。
師: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第四自然段,看看這些詞語分別寫了什么?從中你悟出了什么?
生:“雷電交加”交待了實驗的天氣十分惡劣。
生:“怒發(fā)沖冠”一詞師描寫麻繩上的纖維帶電時的狀態(tài)。
師:原本這個詞是形容什么的?你讀了后有什么感受?
生:形容人憤怒到極點時的狀態(tài),這里形容麻繩上的纖維。
生:我仿佛看到麻繩上的纖維根根直立,畫面感極強。
師:作者活用了這個成語,句子讀后極具張力。誰來繼續(xù)交流?
生:“突然,一道閃電劈開云層,在天空劃了一個‘之字,接著一個炸雷,大雨傾盆而下?!边@里寫出了當時暴雨傾瀉而下的場面,也寫出了富蘭克林實驗的危險性。
生:“欣喜若狂”寫出了富蘭克林實驗成功后的極度高興之情。
師:從哪里看出實驗成功了?
生:“‘啪的一聲,驟然閃現(xiàn)一道藍色的火花”說明電流通過了麻繩,天電被富蘭克林從天上引到了人間。
生:“手臂一陣發(fā)麻”說明電流擊中了富蘭克林。
師:電流擊中人有怎樣的后果?前文怎樣寫?
生:能把高大的樹木劈成兩半,能當場把人擊倒。
師:富蘭克林實驗最大的成功是將雷暴從天上引到了地上,證明雷暴就是放電現(xiàn)象,他知道實驗帶來的生命危險嗎?
生:知道。但他全然忘記了,他已經(jīng)高興的發(fā)狂了,因為科學實驗成功了,他把“天電”捉住了!
師:對,他捉住了天電,捉住了雷暴。誰能用上四個詞語,做一回小富蘭克林,將風箏實驗的過程來復述一遍。
生:交流并復述。
教學意圖:本課有復述的要求,為了架設(shè)坡度,老師提供了重點詞語,安排了這一設(shè)計,即各抒己見的環(huán)節(jié)交流,每個同學找一個關(guān)鍵詞,找到相對應(yīng)的語句,細細體會文中人物動作、語言和心情,明白風箏實驗的過程,然后根據(jù)自己的體會進行自主交流,大家互相補充,完善自己的觀點,感受文本遣詞用句的能力,從而感受富蘭克林為科學勇于獻身的精神。最后,讓學生當一回小富蘭克林,將這個實驗過程進行講解。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訓練,學生不知不覺鞏固了風箏實驗的一些要點,更為提高學生的復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三、借助“例子”練表達
《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寫作知識的教學務(wù)必精要有用。應(yīng)抓住取材、構(gòu)思、起草、加工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敖滩臒o非是個例子”, 老師要充分利用這個“例子”,根據(jù)年段特點,讓學生有目的案例進行模仿。
教學片段三:
師: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看看富蘭克林是怎樣做風箏實驗,抓住關(guān)鍵詞進行填寫。
學生4人小組完成如下表格。
風箏實驗
學生交流。
師:誰來說說怎樣寫好一個實驗?
生:交代實驗時間、地點、器材,寫清實驗過程、結(jié)果。
生:實驗過程重點寫。
師:作者在寫實驗過程時,富蘭克林的心情怎樣變化?
生:“風箏越飛越高,遠遠望去,猶如云海里的一葉小舟,顛簸著,搖晃著?!边@里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這句話不僅寫出了那天風雨交加風箏搖晃的情景,其實也是在表現(xiàn)富蘭克林心里的——緊張。
生:“這是麻繩帶電的信號!”從感嘆號中我感受到富蘭克林的驚喜之情。
生:“富蘭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電了!”看出富蘭克林高興得幾乎發(fā)狂了。
師:是的,寫實驗時,適當?shù)男睦砘顒用鑼懣梢允刮恼卤磉_更細膩,當然,描寫時可以通過人物的心理活動來展現(xiàn),也可借用其他事物來襯托。
師:請快速瀏覽課文,作者寫風箏實驗時,還寫了什么?
生:人們在富蘭克林實驗對他泠嘲熱諷。
師:為什么要寫這個內(nèi)容?
生:可以襯托富蘭克林細心觀察、勤于思考的品質(zhì)。
生:可以襯托富蘭克林敢于懷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師:對,作者采用了側(cè)面烘托的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更豐滿,讀起來也更有趣。
教學意圖:以上這個教學片段,我們強烈地感受到執(zhí)教老師的“例子”意識和“表達”意識。片段中,通過學習課文,學生不僅明白了描寫實驗的過程,而且充分感受到文本的語言魅力。在本冊課文的習作7,正好有一篇命題作文:有趣的一次實驗。這里教師完全可以以課文作例子,趁熱打鐵,學完課文后,教師再次帶領(lǐng)學生層層深入研讀文本,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指向?qū)W生的表達:表格再現(xiàn)指向?qū)W生清晰地表達;理解揣摩指向?qū)W生準確地表達;品讀賞析指向?qū)W生生動地表達。
教學片段四:
1.科學課上,你還看到老師或者親自做過哪些實驗?
2.你能根據(jù)文本設(shè)計相應(yīng)的表格進行羅列嗎?
3.請根據(jù)擬定的表格,模仿課文,選擇一個實驗寫下來。
以上教學,始終關(guān)注文本語言,準確把握文本特質(zhì),確定恰當?shù)慕虒W著力點,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研讀文本,充分感受文本的魅力,領(lǐng)悟作者的表達技巧和智慧,最終指向?qū)W生的表達訓練,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