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海玲
內(nèi)容摘要:魯迅先生的散文,一直不是很被重視。在他的散文中,貫穿著魯迅先生的精神求索和耀眼的人格光芒。他求索人間的真情,求索生命的平等,求索美的精神。他自身則有著強烈的敏感和清醒,童真和童趣,懺悔和犧牲的的人格魅力。這些都閃現(xiàn)在他的散文中,如同星光一樣熠熠生輝。本文著重論述他在散文中表現(xiàn)出來的精神和人格魅力。
關(guān)鍵詞:求索 真情 美 敏感 犧牲
魯迅先生的語言富有特殊的魔力。我讀過他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之后,腦海中念念不停地浮現(xiàn)魯迅先生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中玩耍讀書的形象。他具有我所沒有的精神,令我敬仰羨慕。我希望能夠分析魯迅先生,進一步深入地認(rèn)識這位偉人,讓我的精神和生活變得更加富有意義。順便也表達一下這個時代拒絕了魯迅,是一并拒絕了多么可貴的精神。
一、魯迅先生的求索精神
屈原先生在《離騷》里面說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边@句詩最有分量的兩個字就是“求索”。歷史上能當(dāng)?shù)闷疬@兩個字的人為數(shù)不多,魯迅先生就是其中的一個。他的一生,就是在用行動踐行著這兩個字。這里只從他的回憶性散文《朝花夕拾》尋找他求索的軌跡。
(一)求索人間真情味
在魯迅的雜文和小說里,我們大抵更容易看到到魯迅的犀利的筆鋒,感到脊梁發(fā)寒。然而,如果讀了魯迅的散文,就會真切地感受到溫情,感受到他對溫暖真情的尋覓。
這首先表現(xiàn)在他對真情的珍惜上。
魯迅先生在《狗·貓·鼠》里的小隱鼠身上,傾注了童年的作者深深的溫暖的情誼。這只是隱鼠是作者所搭救的。它的身上疊印了他從床頭貼的“老鼠成親”的花紙上所引申出來的期待——那些紅衫綠褲尖腮細腿的儀仗龐大的老鼠成親的儀仗,是童年的魯迅在正月十四夜里熬夜等候而不得的。同時它的身上還寄寓著作者對于小小的墨猴的渴望。然而這隱鼠,竟然被貓吃了去。
童年的魯迅先生因此而與貓作戰(zhàn)了半年之久,直至知道真兇,以至成年后依然有著“仇貓”的潛意識。失去一個寵物而已,對于很多孩子來說,是要難過一段時間的。但是難過那么久,正是因為魯迅先生的溫情之深厚。
其次表現(xiàn)在對真情的思考上。
魯迅先生無疑是愛他的父親的,他的父親也愛他。要去看五猖會了,作者興高采烈,父親卻忽然出現(xiàn): “給我背熟,背不出,就不準(zhǔn)去看會?!彼o歡天喜地的小魯迅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讓作者一整天都沒有了趣味
作者詳細生動地描述了自己這次噩夢般的背書經(jīng)歷。深愛自己的父親,在這次愛的教育中,似乎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在文末作者拋出了一個思考,應(yīng)該什么時候讀書,應(yīng)該怎樣去愛? 沒有人情味的孝順是真的孝順嗎?魯迅先生告訴大家他對于傳統(tǒng)不可動搖的綱紀(jì)的質(zhì)疑。他努力從這些陳舊的綱紀(jì)里,剔除那些沒有人情味兒的成分。
真情味兒,是魯迅先生一直在求索的。
(二)求索生命平等
“就好像我們都已離開人世,兩人平等地一同站在上帝跟前——因為我們本來就是平等的!”
實現(xiàn)真正的平等,這是多少有識之士畢生追求的夢想!魯迅亦在此列。在魯迅散文里,我們很容易看到魯迅先生對于平等的求索,對于不平等的諷刺和批判。
在《狗·貓·鼠》中,作者仇貓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貓對于弱者的欺凌。
“凡不是雀鼠,總不肯一口咬死,定要盡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放走,直待自己玩厭了,這才吃下你去?!?/p>
這很顯然是一個暗喻,映射那些強權(quán)的人們,對于弱者的折磨。
魯迅先生對于平等的求索不單單是用批判諷刺寫出來的,也是用溫暖的筆調(diào)追憶出來的。在《阿長與山海經(jīng)》里有個把作者當(dāng)成“小友”會讀《花鏡》給他聽的遠房叔祖,在仙臺也有一個不歧視他這個中國學(xué)生的藤野先生。
然而,當(dāng)《天演論》《時務(wù)報》開始進駐青年人的心的時候,強權(quán)對弱小的凌辱,高貴對卑微的勒索,長輩對晚輩的無視,一點都沒有改變。而這,就是是魯迅想要改變的。
對手間的尊重,強弱長幼間的平等,也許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標(biāo)志。
(三)求索美
魯迅先生發(fā)現(xiàn)了被我們的傳統(tǒng)教育所忽視的兒童對于美的強烈渴望。無論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里的草木蟲鳥,還是名著里的繡像,甚至課本里惡鬼一般的魁星像,在兒童的眼里,沒有一樣不是美,沒有一樣不是藝術(shù)。
作者生動描述了幼時得到了長媽媽送給自己的的那一套拙劣的木刻版山海經(jīng)的震悚。因著對這畫的美的愛,就連對長媽媽當(dāng)初謀害了隱鼠的怨恨都完全消滅了。
還有《無?!防锼鑼懙幕顭o常。
“他不但活潑而詼諧,單是那渾身雪白這一點,在紅紅綠綠中就有“鶴立雞群“之概。只要望見一頂白紙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緊張,而且高興起來了?!?/p>
紅紅綠綠中的雪白,活潑而詼諧的性格,誰又能說這樣的審美就比《紅樓夢》里林黛玉他們的審美俗氣呢?
然而,在當(dāng)時的S城,美麗的元素總是那么稀少,多的卻是像衍太太一樣讓作者窒息的丑惡。在這丑惡充斥的處所,作者無法尋到自己所希望的真實美好的一面,只好自己去尋找。
于是作者去了南京。
于是作者去了東京。
于是作者去了仙臺。然而,仙臺的影片里那醉酒似的喝彩的嘴臉,而這令那時那地的魯迅先生終于找準(zhǔn)了求索的方向了。
他便回到了東京,開始文學(xué)活動,開始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喚醒民眾精神的行動。因為魯迅先生終于發(fā)現(xiàn),真正的真善美,是屬于精神層面的。
在《朝花夕拾》里,我們看到作者不停地逃離,一次次追尋,這是一場怎樣驚心動魄的精神之旅!
二、魯迅先生的人格光芒
魯迅先生之所以進行了這樣一場艱苦卓絕的偉大求索,追根究底,是源于他擁有卓絕不凡的人格魅力,強大的人格光芒,這些,是使魯迅成為魯迅的最本質(zhì)的東西!
(一)敏感和清醒
敏感是藝術(shù)家的特質(zhì),沒有一個藝術(shù)家會是遲鈍的。藝術(shù)家對于愛,真,美,是敏感的。這種敏感是感知,也是保護。這種敏銳的感知力和敏感的保護精神在《朝花夕拾》中比比皆是。例如他源于對于隱鼠的愛而表現(xiàn)出來的對貓強烈的憎惡。五猖會前背書,背書固然辛苦,也許,一個遲鈍的孩子在終于背出來后會歡呼雀躍甚而得意忘形,可是小小敏感的魯迅,卻因了這次的背誦,失卻了整個的游玩的樂趣。
他的離家求學(xué),也是這樣的敏銳的感知力和敏銳的保護力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在《父親的病》里作者敏銳的洞察了庸醫(yī)的嘴臉,《二十四孝圖》里孝道的虛偽欺詐的元素也被作者抨擊得無處遁形。
在終于看透了衍太太之流的嘴臉,又迎面遇到了流言,使作者好像掉在冷水里。然而,作者不會被淹死在這里,作者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這里的問題,進而作出了他的選擇,無法改變,便逃離。既然這里是冰冷、偽詐又丑惡的,那么這里所厭棄的地方呢?也許就是真善美的所在吧。
所以作者就出發(fā)尋找為S城所厭棄的地方。魯迅先生當(dāng)然不是要標(biāo)新立異,甘做異端,而是在泥潭里冷靜的觀察之后,作出了最清醒地跳出泥潭的舉動。他冷靜地跳出了S城,跳出南京,跳出東京,終于又跳出仙臺,跳出醫(yī)學(xué)。
終于,在那次影片播放中那一聲刺耳的喝彩聲,喚醒了敏感的魯迅,他犀利的目光看到了那群人們醉酒一樣的表情,他清晰地認(rèn)識到這個問題如果不能解決,那么所有的一切都將無法解決。
有的人敏感,可是寧肯糊涂,像鄭燮;有的人清醒,可是卻愿隨波逐流,像漁父。魯迅不是這樣,所以,魯迅會成為魯迅。
(二)童真和童趣
童真和童趣,就是上天賜給人類的靈氣。幾乎任何偉大的人物,都是具有童真的情懷的,就如同賈寶玉的寶玉,尚未被塵世染污,還保有它天然的靈氣。為了尋找像人形的何首烏而牽連不斷地扯壞泥墻,對于活潑詼諧的無常鬼的喜愛,為了看五猖會而又跳又笑,對于小小的隱鼠的喜愛以至于為隱鼠報仇的拿長竹竿與貓作戰(zhàn),……都讓我們看到一個充滿著天真趣味的可愛的童年的魯迅。
有一個有天真童趣的童年,才有一個有人情趣味的成年。我們看成年的魯迅的生活趣味,自然就知道他的根源,他童真未泯。
(三)懺悔和犧牲
沒有懺悔精神的人不可能是一個真實的偉人,沒有巨大犧牲精神的人成不了偉業(yè)。這些精神魯迅都有。
《范愛農(nóng)》里,洋溢全篇的是對自己當(dāng)年偏激的反省,對范愛農(nóng)愛莫能助的懺悔。其實,一個誤解而已,何況是范愛農(nóng)挑頭在先;而且只是一個朋友,這更是并沒有必須提攜的責(zé)任的。然而,范愛農(nóng)是沉沉地掛在了魯迅自省的心上。
自我檢討剖析的自省精神是貫穿了他的一生,這讓魯迅先生生活的孤獨而沉重。
魯迅先生的犧牲精神更是他最為閃耀的人格光芒。冒S城之大不韙,讓自己成為眾矢之的,需要怎樣的犧牲精神?拋棄學(xué)了兩年得不錯待遇不錯老師也很好的醫(yī)學(xué),又需要的怎樣的犧牲精神?如今大學(xué)生轉(zhuǎn)專業(yè)的現(xiàn)象倒是普遍,但有誰是因為心里裝著一個民族才轉(zhuǎn)的呢?
最讓人動容的是他在《二十四孝圖》里的詛咒。他跳入地獄,是為了中國的孩子能有自己的美的書可看,他跳入地獄,為了中國的孩子審美的心不要死掉。
這樣一種犧牲精神,不就是地藏菩薩的犧牲精神嗎?——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三、散文家魯迅及其歷史上的精神歸宿
縱觀魯迅先生,他有著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覺知,他保有著上天賦予的純真的童真與童趣,他還有著深刻的自省精神和巨大的犧牲精神,這是魯迅先生的巨大人格魅力。
他上下求索,為著這個社會的冷漠、虛偽和丑惡。他希求尋找一種光明,來照亮這黑暗的世界;他希求尋找一種力量,來拯救這個污濁的世界。于是,他自己變成了力量。于是,他自己放射出光芒。
提起魯迅先生,人們常說,思想家魯迅,革命家魯迅,雜文家魯迅,小說家魯迅,卻很少有人說“散文家魯迅”。魯迅散文寫得確實不多,《朝花夕拾》的散文集只有十篇而已。然而,怎能以數(shù)量論優(yōu)劣。張若虛不是憑一篇《春江花月夜》而成一大家?當(dāng)然,張若虛沒有那么多卓越的雜文,那么多精彩的小說。
然而,我們豈能因為他雜文小說的光芒,而對他的數(shù)量沒有優(yōu)勢的散文視若無睹?
所以,魯迅先生,那個“吃侉餅,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論》”1的魯迅先生,也該是“偉大的散文家魯迅先生”。
(作者單位:山東青島市城陽第二高級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