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語言文字的簡稱,葉圣陶老先生把語文說成是“口頭語言”(語)和“書面語言”(文)的合稱。
那么口頭語言是怎樣產生的呢?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也創(chuàng)造了人類語言。在人類的形成過程中,勞動成為了首要問題,人類在集體的、社會的生活生產勞動中,必須交流才能達到狩獵、種植的目的,語言應運而生。至于文字的產生,也與生活生產相聯(lián)系。為了能夠表情達意、傳播思想意圖并能夠幫助記憶,文字的出現(xiàn)勢在必行了。文字產生后,書面語言便隨之產生了。
從這個意義上講,語文從一開始就來源于生活、生產實踐。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則進一步說明生活與教育的關系,語文學科當然不能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語文源于生活。
現(xiàn)實中由于成績評比、應試教育及合乎家長意愿等種種原因,很多教師把語文游離于生活之外,這有悖于教育初衷。那么,我們怎樣才能把生活與語文結合在一起呢?
一、利用生活資源 在閱讀教學中充實課堂素材
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高中語文課本中的閱讀教學包括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文學樣式。那么,我們該如何切入文本,該如何研讀文本、深化主題,又該如何把文本的思想融入學生的生活,我覺得一個很好的途徑是利用生活資源,在閱讀教學中充實課堂素材,使文學作品不再高深莫測,讓其回歸生活,滲透生活氣息。
1.回顧生活經驗 有力切入文本
在授課時,課前導入是“入戲”的關鍵。作為教師導入的方法不勝枚舉,但回顧生活經驗,不失為一種好方法。例如:我在教授老舍的散文《我的母親》時,先讓學生回顧關于母親的深受感動的事情,然后讓學生發(fā)言述說母愛,如此聯(lián)系生活切入文本,可謂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了。一位男同學在講述母親為了自己和妹妹上學竟去工地打小工,“媽媽的手上起了好多血泡”頓時泣不成聲,如此再學習文本效果更佳。這不得不說把生活帶到課堂既接地氣又不失大雅。
2.體察生活實際 研讀深化主題
教科書是教師做教育工作的主要“道具”,它是教師與學生之間教與學的主要媒介(還有很多媒介如:信息資源、資料、設備、人員、場所等),那么怎樣才能研讀文本領悟文本內容呢?必須把文本思想與實踐相結合,否則就會成為“空中樓閣”了。例如我在和學生研讀朦朧詩派代表人物之一舒婷的《致橡樹》時,我充分聯(lián)系社會實際,這對理解詩歌內容起到了關鍵作用。因為詩歌中的好多意象所表達的內涵較模糊非如此不能使學生知之。詩中“凌霄花”代表那種攀附他人的愛情模式,“癡情的鳥兒”代表那種毫無價值的單方依戀的愛情模式,而“泉源”“險峰”“日光”“春雨”則代表那種只知奉獻而沒有獨立人格的不平等的愛情模式,師生聯(lián)系社會生活的實例很好的理解了生活中的那些不圓滿的愛情模式,這些模式受到了師生無情的批判,使文本的思想內容深入人心,深化了主題,給學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間。
二、再造生活情景 在寫作教學中反映社會生活
我們常說“學以致用”,閱讀中已經給學生“輸入”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那么隨之而來的是怎樣“輸出”。寫作是“輸出”的途徑之一,在寫作教學中我們要牢牢地抓住“生活”這一法寶,使學生有的寫,寫得好,反映社會生活,追求理想,憧憬未來!
首先,要觀察生活現(xiàn)象,積累素材?!八夭牡教幱校茨阏也徽摇?,學生可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中觀察、體悟、積累那些新鮮的、有積極意義的人和事并積累那些美好的思想和情感,作為我們作文的素材,以便在寫作時“拿來”為我所用。
其次,要再造生活情境,感悟真實。寫作不要故弄玄虛,要寫得真實,寫得生動,有人氣,這樣才能使人感動,讓人倍感親切,有味道。大凡優(yōu)秀的作品并不是離奇古怪,而是在生活中見真實,在平凡中見偉大,除此之外,靠“花拳繡腿”過活的作文沒有生命力!例如這樣的作文:請以分享是美德為話題寫一篇作文。那么我們就可以思考,在生活中我們有哪些好的東西呢,(可以是物質的或精神的)我們和誰分享呢,我們?yōu)槭裁磁c其分享,怎樣分享呢,分享后收到什么效果呢。如能再造生活情境,則作文就寫的得心應手了。
再次,要反映生活動向,深化主題。寫作的主題也不應該脫離生活(想象作文除外)。要以生活為基礎,提煉升華,表現(xiàn)生活中的真善美,批判假惡丑,有了一定的預見性、深刻性,那么你的主題就是鮮活的、耐人尋味的、有價值的主題。如我們既可以反映永恒的主題:父母的愛、師生的情、朋友的義等。我們又可以把握時代脈搏的主題:喝彩社保醫(yī)保政策、謳歌天宮的航天精神、學習李培斌的感人事跡等。
三、關注生活需要 在語文活動中提高實踐能力
語文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形式,是聯(lián)系課堂和社會的紐帶。
為了學生生活的需要,我堅持組織學生輪流做課前五分鐘演講,并且要求演講內容要關注生活、關注人生、關注社會。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表達自己的感情,哪怕是不成熟的見解,只要關注了說出了,表達能力就會提高,就會增強學生觀察社會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
我常組織學生進行辯論比賽。辯論不僅是信息的交流,也是思想的碰撞,需要智慧也需要技巧和氣度。擁有豐富的知識,驚人的口才,敏捷的思維,對于我們同學們走出學校,走向社會,是非常重要的。同時有利于培養(yǎng)以理服人、以禮待人的良好道德風范。這些能力與美德亦是生活之需要。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增進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對社會的責任感,我不時地鼓勵學生寫各種調查報告。如:對陽高縣食用鹽加碘情況的調查報告(學生大部分來自縣屬各鄉(xiāng)鎮(zhèn),利于調查)、對職中學生心理狀況的調查、職中學生就業(yè)觀念的調查等。為了共同目標學生或問卷調查或訪問咨詢,下問農民百姓上訪縣委常委。通過撰寫調查報告學生的身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鍛煉,對生活、對生命、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總之,我們在教學中不搞神秘化,要實現(xiàn)生活化,在實踐和探索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增強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意識。
作者簡介:
張海文,男,1981年出生,中教一級職稱,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