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昊
《禮記·曲禮上》中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jié)退讓以明禮?!笨梢?,“禮”滲透了古代社會的方方面面,古人十分重視。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時至今日,“禮”在社會規(guī)范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不論對于個人、集體、還是國家而言,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岸Y”對個人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禮”是保證我們的人際交往穩(wěn)定有序的一個重要條件,那《論語》中所講的“禮”對于治國而言,有什么作用呢?
《論語·學而》中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倍Y的作用,可貴的是遇事都做得恰當。圣明的君主小事大事都做得恰當。但是,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便為恰當而求恰當,不用一定的禮儀制度來加以節(jié)制,也是不可行的。可見,領導者治國,要想達到中和的最佳狀態(tài),同樣需要禮的節(jié)制?!墩撜Z·為政》中明確提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敝卫韲遥谜ㄈヒ龑嗣?,用刑法去約束人民,人民只是暫且免于罪過,仍然沒有廉恥之心,但是如果用道德去引導,用禮儀去教化,人民不但有廉恥之心,并且人心歸服。強調了“禮”代替“刑”起到了治國的良好作用,最終是百姓“有恥有格”。這里,不僅是從禮的教化層面去評價其價值了,可以說禮是治國的大政方針,是政治所達不到的高境界。因此,孔子才說以禮讓治國,那么治國就不是難事,“治大國如烹小鮮”。當下,提出了“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治國理念,“依法治國”便需以“以德治國”為基礎,如果人民都能過懂道德、知禮義,就能夠天下大治。國家的統(tǒng)治是否符合禮的規(guī)范,也是治世與亂世的一個標準體現,正所謂“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zhí)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保ā墩撜Z·季氏》)
此外,《論語》還明確地對領導者提出了以禮為國的要求與做法?!墩撜Z·憲問》中說:“上好禮,則民易使也?!比绻I導者能夠“好禮”,對民眾能夠起到一定的模范作用,那么人民就容易治理,國家就容易統(tǒng)治。相反,“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論語·里仁》)用禮去規(guī)范統(tǒng)治國家是沒有什么困難的,如果不以禮去治國,那禮儀又能起什么作用?《論語·八佾》中定公問孔子“君使臣、臣事君”的方法和態(tài)度時,孔子明確地提出“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里面的禮是君臣之禮,側重于君主對臣子的“禮”,國君不能為尊不尊,不把下面的臣子放在眼里,即便是對其支配調遣也不能頤指氣使,隨心所欲??梢?,領導者“好禮”“守禮”是領導者的重要品格,對國家的穩(wěn)固極其重要。領導者在選用人才、選拔官吏時,“禮”也應該是一個考量人才的重要標準?!墩撜Z·先進》中說:“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边@句話的意思是先學習禮樂而后做官的人是未曾有過爵祿的一般人,先有了官位而后學習禮樂的人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選用人才,應當選用先學習禮樂的人。由此可見,禮在治國和選拔人才中的重要性。
《論語》是一部能夠超越時空,具有永恒價值的原典著作。對國家而言:領導者治國,要想達到中和的最佳狀態(tài),需要用“禮”加以節(jié)制;領導者能夠“好禮”,人民就容易治理;“禮”也應該是一個國家考量選拔人才的重要標準。我們要充分發(fā)掘經典著作的現代價值,這是當今重讀經典的重要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