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廣宇 汪紹鑫
(成都市石室中學 四川成都 610041)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光合作用的基礎知識以后,通過 “探究CO2濃度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的探究性實驗,力圖以CO2濃度作為自變量、以O2生成量作為因變量,引導學生探究CO2濃度變化對光合作用影響的本質(zhì)原因,以構建光合作用過程的模型,進而探索光反應與暗反應之間的關系,促進學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內(nèi)涵。
本節(jié)課設計了2個學生自主探究實驗:一是探究CO2濃度變化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二是探究CO2濃度達到飽和點后,改變光照強度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教學過程采取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即 “假設—實驗—分析—結論—模型構建”的方式,沿2條主線完成學習任務:一是知識主線,通過實驗探究的過程,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光合作用過程的知識;通過自變量→CO2濃度與因變量→O2生成量之間關系的討論,構建光反應與暗反應之間的關系,最終實現(xiàn)豐富和完善光合作用的知識網(wǎng)絡,構建光合作用的概念體系。二是能力主線,教師引導學生學會設計和控制自變量與因變量、收集和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從而提升學生的實驗與探究能力。
最終,通過探究性實驗活動促進光合作用等相關知識的內(nèi)化理解,實現(xiàn)光合作用過程模型的自主構建;同時,通過探究性實驗活動的開展,使學生領悟探究性實驗研究中,有關變量的控制、實驗數(shù)據(jù)的處理等實驗研究的方法。
1)教學重點:探究CO2濃度變化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
2)教學難點:控制實驗變量;構建CO2濃度對光合作用強度影響的數(shù)學模型。
1)知識目標:闡述CO2濃度等外界因素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說明光反應與暗反應之間的關系;總結得出CO2濃度對光合作用強度影響的變化規(guī)律。
2)能力目標:在“探究CO2濃度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活動中,嘗試做出預期和假設;學會控制實驗變量;學會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構建光合作用過程的模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在實驗過程中,體驗科學實驗的嚴謹性、科學性。
材料及主要器材:黑藻、CO2發(fā)生器、簡易pH計、組裝注射器、不同功率LED燈、錐形瓶、橡皮塞、1 mL移液管、刻度尺、燒杯等。
5.1 回顧已有知識,提出探究課題 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回顧光合作用的過程:根據(jù)光合作用過程,指出影響光反應和暗反應的外界因素分別是什么?學生回答:光照強度和CO2濃度。教師追問:能否說明光照強度和CO2濃度對光合速率影響的變化規(guī)律?學生一時難以回答這些問題,教師由此提出探究課題:以CO2濃度為例,通過實驗探究外界因素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
5.2 應用已學知識,預測實驗結果 教師提出:依據(jù)光合作用過程,預測CO2濃度對光合強度影響的規(guī)律性變化,并繪制曲線坐標圖。學生結合自己對光合作用知識的理解,預測有3種情況(如圖1):①隨CO2濃度增加,光合強度先增加后減??;②隨CO2濃度增加,光合強度先增加,到一定值后會趨于平穩(wěn);③隨CO2濃度增加,光合強度一直增加。
圖1 預測CO2濃度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
教師要求學生說明預測的理由,學生共同的觀點是: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CO2濃度增大,光合作用的強度應該增大。不同意見在于:觀點①認為CO2過多會影響細胞呼吸,從而限制光合作用;觀點②認為光合作用強度達到一定數(shù)值后,植物不需要更多的有機物,因此CO2濃度再增加,光合強度不再增大;觀點③認為CO2作為光合作用的原料,其數(shù)量增加會不斷使光合作用加強。顯然,學生都無法做出正確的解釋,說明還沒有真正理解光合作用的實質(zhì),由此也激發(fā)了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
5.3 創(chuàng)新實驗裝置,探索變量控制 學生根據(jù)已有的知識和實驗技能,大都能自主完成實驗程序的設計,主要差別在于:①自變量控制方法不同;②選擇的因變量不同。這樣就導致設計的實驗裝置不同,使學生對實驗的科學性、可操作性產(chǎn)生分歧。
5.3.1 控制自變量,創(chuàng)新實驗裝置 根據(jù)設置不同濃度梯度CO2的需要,學生提出控制自變量的方法有2種:①用嘴吹氣的方式,向水體中通入不同體積的CO2氣體;②在水生植物的環(huán)境中,加入等量不同濃度的NaHCO3,以釋放不同濃度的CO2。
針對方法①,反對者認為:由于個體差異、速率、強度、時間都難以控制,設置的自變量不夠準確。學生受到習題的影響,普遍認為方法②可行,而教師提示:當環(huán)境溶液濃度增大時,水生植物細胞會受到什么影響?學生由此得出結論:環(huán)境溶液濃度增大導致細胞失水,氣孔關閉,使光合作用強度下降,影響實驗結果。學生意識到方法②存在問題,但受到已有知識和能力的制約,對如何控制自變量感到迷茫。
此時,教師展示制氣裝置——CO2發(fā)生器,并利用簡圖(圖2)講解其原理:2瓶中分別裝有檸檬酸溶液和NaHCO3溶液。多次擠壓A瓶,使檸檬酸溶液流入B瓶與NaHCO3溶液接觸,反應生成CO2氣體;當B瓶CO2過多時,壓強增大可阻止A瓶溶液流入B瓶,減少氣體生成;當B瓶CO2過少時,壓強減小則A瓶溶液順利流入B瓶,增加氣體生成。因此可產(chǎn)生連續(xù)、穩(wěn)定、純凈的CO2氣流。
圖2 CO2發(fā)生器及簡圖
定量控制自變量的方法:控制通氣時間可定性設置自變量;也可以結合pH計,利用化學電離平衡常數(shù)(Ka)準確計算溶液中的CO2濃度。本實驗設置的CO2濃度梯度為:3.0μmol/L、6.0 μmol/L、9.0 μmol/L、12.0 μmol/L、15.0 μmol/L, 從而實現(xiàn)對自變量的定量控制。
學生學習CO2發(fā)生器的原理后,在教師指導下,嘗試完成裝置的裝配并練習使用(圖3),以便實現(xiàn)定量控制自變量的準確性。
圖3 學生練習使用實驗裝置
5.3.2 選擇因變量,構建知識體系 學生選擇的因變量為CO2消耗量或有機物生成量,但在設計實驗裝置時發(fā)現(xiàn),因變量的檢測很難完成。此時,教師提示學生:可否以O2生成量作為因變量?并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光合作用過程的知識,重點思考光反應與暗反應的關系。學生通過分析、討論得出:CO2濃度增大使暗反應加快,導致ATP和[H]消耗增多,因此促進光反應加速,使O2釋放速率加快。同時,教師引導學生構建概念模型(圖4)。這樣,學生在確定以O2釋放量作為實驗因變量的同時,也促進了對光合作用光反應和暗反應聯(lián)系的理解。
圖4 學生構建光合作用過程概念模型
5.3.3 安裝實驗裝置,完成實驗操作 教師講解實驗裝置(如圖 5):250 mL錐形瓶中裝滿 CO2溶液和5 g黑藻,橡皮塞上安裝帶刻度的1 mL移液管,采用水集氣法[1],在 LED燈下(光照強度為1.0×103lx)光照 15 min,測定 O2釋放量。 改裝注射器便于調(diào)節(jié)液柱高度。該裝置可定量測定O2釋放量:移液管上升高度通過測量,可定量轉(zhuǎn)化為O2體積。
圖5 光合作用實驗裝置
教師強調(diào)實驗注意事項后,學生按照以下步驟完成實驗操作:1)安裝實驗裝置(圖 6);2)完成實驗操作;3)觀察實驗現(xiàn)象(圖 7);4)測定、記錄、處理數(shù)據(jù)(圖8)。
圖6 學生安裝實驗裝置
圖7 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
圖8 學生測定、記錄、處理數(shù)據(jù)
5.4 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構建數(shù)學模型
5.4.1 處理數(shù)據(jù),總結規(guī)律 學生將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在坐標圖中,并繪制成曲線圖。教師要求每個小組將本組實驗數(shù)據(jù)標注在黑板坐標圖上(圖9),引導學生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比較各小組實驗結果的異同。
圖9 各小組展示實驗結果數(shù)據(jù)
學生的結論是:有8個小組繪制的曲線趨勢大致相同,能夠證明CO2濃度對光合作用強度影響的規(guī)律;另外2個小組結果不同,可能是操作出現(xiàn)錯誤等。
教師順勢教學生學習處理有明顯偏離的數(shù)據(jù)的方法——舍棄后求平均值:舍棄偏差過大的2個小組數(shù)據(jù),將8個小組的數(shù)據(jù)匯總求平均值。進而得出:本次實驗測得的O2釋放速率約為0~6×10-7mol/(g,min)。 以此得出規(guī)律:在3.0~12.0 μmol/L 的范圍內(nèi),隨 CO2濃度增加,光合速率增強;當 CO2濃度超過12.0 μmol/L,即在12.0~15.0 μmol/L 時,光合速率不再增強。
5.4.2 構建模型,內(nèi)化概念 教師要求學生根據(jù)處理后的實驗數(shù)據(jù),繪制平滑曲線,構建數(shù)學模型(圖10);并要求學生闡述CO2濃度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規(guī)律及其原因:ab段,光照充足,光反應產(chǎn)生足量的ATP和[H],為暗反應提供能量和還原劑;當CO2濃度增加,光合速率隨之增強。bc段,隨CO2濃度的持續(xù)增加,光反應提供的ATP和[H]不能滿足暗反應的需求,限制了暗反應的進行,光合速率不再增大而保持相對穩(wěn)定。
圖10 CO2濃度對光合作用強度影響的數(shù)學模型
5.5 補充探究實驗,完善知識體系 教師提出問題:如何驗證大家對bc段的分析?學生得出:在b點以后增大光照強度,測定光合速率,并設計實驗方案:設置 CO2濃度分別為 12.0 μmol/L、15.0 μmol/L的2個實驗組,給予比前面實驗組增大的光照強度,即在使用LED燈(光照強度為 1.8×103lx),其余條件都相同的條件下,測定O2的釋放量(裝置如圖 11)。
圖11 增大光照強度探究實驗裝置
學生通過實驗,用測定的結果繪制坐標圖(圖12)。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光合作用的過程、光反應與暗反應之間的關系等知識,構建概念圖(圖13)。
圖12 增大光照強度后的實驗結果
圖13 進一步完善光合作用過程模型
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加深了對光合作用過程的理解,領悟了光反應與暗反應的關系,真正內(nèi)化了光合作用的相關概念,完善了知識體系。
1)改進實驗方法,提升探究能力。本節(jié)課最大的亮點是改進了實驗方法,使學生能夠從定量分析的角度開展實驗探究。要求學生必須掌握控制變量的方法,學會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進而構建數(shù)學模型,以揭示實驗的本質(zhì)。這樣,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盡管實驗操作的難度增大,但可以不斷地學習和應用實驗探究的基本原則與方法,其實驗與探究能力逐步得到發(fā)展和提升,且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概念的構建。
2)探索實驗本質(zhì),促進概念構建。本節(jié)課以探究實驗活動為載體,聚焦知識板塊中的核心概念,引導學生以實驗數(shù)據(jù)為基礎,通過分析、歸納、模型構建等思維活動,對事物進行抽象和概括,最終實現(xiàn)讓學生通過探究性學習形成重要概念。教師將探究實驗活動與概念學習有機結合,以光合作用過程為中心統(tǒng)領基礎知識,引導學生形成具有內(nèi)在邏輯關系的知識結構。
這樣,使學生的實驗探究與概念構建緊密相連,引導學生應用概念指導實驗,通過實驗強化對概念的理解,實現(xiàn)光合作用知識體系的構建。
主要參考文獻
[1]吳豐.新型光合作用探究儀的開發(fā)與應用.生物學通報,2014,49(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