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
史鐵生:有限中的無限可能性(中)
□朱偉
1982年10月,鐵生在《丑小鴨》雜志發(fā)表了一篇冷到骨髓里的短篇小說《在一個冬天的晚上》。寫了一對殘疾夫婦在準備去領(lǐng)養(yǎng)一個孩子的路上的對話。他們怕自己的樣子會嚇著孩子,可又想著“只要咱們真心待他好……”事情也許不會像他們想象的那么糟。但他們最終看到的還是那青年婦女正好帶著孩子,在責怪聲中出門。丈夫也只能以“換了我,也不愿把孩子給兩個殘廢人”來理解這個事。后來,我才知道,這小說里那個繞不開的問題,其實就是鐵生自己的。他那時還期望著能有超現(xiàn)實的愛,就像小說中的那對夫婦“只要咱們真心待他好……”的希冀。但他心里也清楚這希冀是虛假的,靠不住的。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幾乎是與《在一個冬天的晚上》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
鐵生是1969年1月下的鄉(xiāng),比我晚了四個月。他下鄉(xiāng)其實不到三年。1971年9月,出現(xiàn)病癥后,他就回京了?!扒迤綖场睂τ谒麃碇v,交織著一種復雜的情感——他的殘疾,很可能就與這不到三年的勞作及牛棚生活有關(guān)。我曾問過他,腰到底是怎么出的問題?他說,放牛的時候,有時在地上睡著了,可能著了涼,寒氣累積多了,就成這樣了;也可能是基因里本身就埋伏的,醫(yī)生都說不清楚。這張他插隊時的照片,和1978年我見到他時有很大區(qū)別。疾病對一個生命形態(tài)的改變,真是令人感慨。
但那些苦難的日子,在鐵生的筆下,卻寫得那么濃厚安靜。他寫了牛棚之夜的靜謐,遠山就如剪影,牛的咀嚼聲與蟲鳴混合在一起,白老漢的絮叨與留小兒的童稚的問話就像是搖籃曲。作為知青作家中的一員,他的小說里,主角是白老漢與留小兒,而不是“我”,因為“我”只是過客,他們卻祖祖輩輩都在那兒生活。
1986年初,鐵生又在《鐘山》上發(fā)表了中篇小說《插隊的故事》,寫的還是“清平灣”的故事。房東“疤子”生了七個孩子,他下井去挖煤,一天只能掙一塊錢。他的婆姨、明娃媽則每天紡線、織布、榨油、做醬,日子也就這么一天天過了下來。明娃得了治不好的病,明娃媽說不能讓他這輩子連個婆姨都沒有,就花光了所有的積蓄給他娶了媳婦。但第二年他還是死了,討不起媳婦的隨隨就收留了他的媳婦和兒子……鐵生曾與我聊起過那些放大了知青苦難的小說,他說:“說咱們苦?比起那里的人,咱們這些苦算什么呀?”
1983年,我從《中國青年》到《人民文學》,鐵生給了我一篇《足球》,這是他的小說第一次在《人民文學》發(fā)表。這個短篇寫了兩個殘疾人搖著輪椅去看球賽,但兩個人只有一張票,于是賭體育場門前有沒有臺階。如果有臺階,拄不了拐杖的那個就進不去,只能讓給另一個。鐵生是太愛足球了,他說足球之所以好看,就是因為有速度、有身體的對抗和即使踢到最后,也還有懸念。其實,他是因為自己的腿而羨慕那種風馳電掣的感覺的。那時,他還愛聊“測不準原理”。其實,那幾年他的小說里,一直都在探討活下去的理由。這些理由,無一不飽含著辛酸。
先是中篇小說《關(guān)于詹牧師的報告文學》,寫的是詹牧師讀書多了,有了學識就好高騖遠了,偏偏唱詩班的經(jīng)歷影響了他,去學了神學。剛當上牧師,就遇到了新社會。他先退出了教會進了小學,又怕耽誤了前程而辭職,最后成了一個精通英文卻平庸的電話傳呼員,一身書卷氣無處消磨,空有志而終無成。那年代的荒謬造就了辛酸的幽默,鐵生也有意表露了一把各種形式的玩法。詹牧師最終是在小說集即將出版的欺騙中死去的,他一生都在追求價值感,又為了這價值感消磨了自己。
緊接著是《命若琴弦》。寫了黃土高原上,一老一少兩個說唱人。老瞎子年輕時曾心動過一個女子,期望自己有朝一日能看到光鮮的萬物。他師父臨終時就告訴他,三弦里裝著他沒用上的藥方,但只有彈斷一千根琴弦,才可以拿出藥方去抓藥,達成看見的愿望。彈斷一千根琴弦當然是一個修行過程,師父告訴老瞎子,你的命就在那幾根弦上。老瞎子五十年翻山越嶺地去賣唱,終于彈斷了一千根弦,取出那藥方,其實是一頁白紙。小瞎子是老瞎子的徒弟,小瞎子也為一個女子動了心,并為了她的嫁人而痛不欲生。老瞎子又告訴他,藥方裝在了三弦里,但要彈斷一千二百根弦,才能拿出藥方,去治好眼睛。其中的概念是,“人命就如琴弦,拉緊了就能彈好”。
再接下來是《原罪·宿命》。這是兩個短篇,第一篇寫“我”眼里的“十叔”——從脖子到腳,全都動不了,“甚至覺得被子下沒有身體”。或者說,只有靈魂在飛,肉體卻已經(jīng)死了?!笆濉钡男∥堇镉幸簧刃〔AТ埃瑑擅鎵ι蠏熘ハ鄬χ钠呙骁R子,“十叔”就是通過鏡子的反射,看窗外遠處的景象,在給“我”等的講述中豐滿著他的世界?!笆濉备嬖V孩子們,他說的都是神話。終于有一天,他家?guī)凸ぷ隽艘惠v車,和“我”等一起,要推他去看窗外的那座樓,卻繞來繞去,總也接近不了。路上遇到每天在窗外唱歌,而在他的想象中是一個高大的、走遍了世界的那個人,但他其實卻是一個瞎子。從此,“十叔”就拆掉了所有的鏡子。我想鐵生通過這個構(gòu)思想要說的是,“人們信以為真的東西,其實都是神話”。不知他為什么要稱這樣活在想象的世界里是“原罪”?
第二篇則寫“我”在拿到護照、簽證、機票,準備出國留學的得意忘形中,在一個美好的夏夜,因“晚了一秒鐘或沒能再晚一秒鐘”,騎車摔倒,剛巧被一輛開來的車撞成了癱瘓的故事。他告訴自己:“在我騎車出發(fā)去看歌劇的時候,上帝已經(jīng)把莫非的前途安排好了。”
后來,他又寫了《我與地壇》,并說那里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他還說,《原罪》中的那個歌者,其實就是他在地壇經(jīng)常遇見的一個小伙子。
上世紀90年代初,我曾經(jīng)為了寫他,專在一個冬日的早上,獨自到地壇去尋找此地與他的關(guān)系。我在那些千年老柏樹邊,看到了別處草木早已枯零,唯這里似有地暖,陽光下還是一片青綠。我因此而一直固執(zhí)地認為,他的身體是離開了這個巨大的氣場,告別了那些千年精華鑄就的老柏樹,才越來越差的??捎汉蛯m大街的那間小屋,又實在太小了,他又確實是在搬進新居后,才有了一個像樣的家。
他的《務(wù)虛筆記》從1991年寫到了1995年。陳希米說,鐵生的腎就是寫這部長篇小說累壞的。這部小說一共22章,前兩章“寫作之夜”和“殘疾與愛情”是交代,它真正的開端其實是第三章的“死亡序幕”——以O(shè)的神秘死亡形成懸念空間。這是一道門,“我”敘述的人物關(guān)系是,F(xiàn)(匆忙趕來的醫(yī)生)、O(自殺的女教師)、神秘男人(O深夜在這位寄宿者的房內(nèi)被畫家發(fā)現(xiàn),鐵生故意不給他符號)、畫家Z是O的丈夫。這道門只交代了O七年前逃離前夫滿懷愛情地投奔了畫家的過程,七年后她被畫家發(fā)現(xiàn)后,毫不申辯,幾天后便鎮(zhèn)靜地自殺了。她是否越軌?但她的遺言是,她今生今世只愛畫家。
《務(wù)虛筆記》出版后,王安憶曾寫過一篇文章,說鐵生的這部長篇,是要“渡”此岸于彼岸。她認為:彼岸是性愛,此岸是殘疾人C,敘述者“我”的任務(wù),就是要將C渡往彼岸。因為“C走向性愛,不能用外部的行為方式”,也就是說,他“只能以思辨排除障礙”。因此她說,小說中以字母代表的人物,“無一不承擔著思辨的角色,分工負責為C掘進道路”。他們“懷揣著哲學課題,都是用以證明與反證C的命題的”。王安憶是從第二章《殘疾與愛情》的具體情境引發(fā)出這判斷的。其實,性愛是不必“渡”的,生即欲。我感覺,鐵生是要在這欲的層層疊疊空間里,探究生的含義。
(未完待續(xù))
圖為史鐵生當年在陜北當牛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