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張梅梅
教學內容:教科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第10課。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背誦指定段落。
2.通過學習課文體會父母的愛,學會感恩。
3.抓住人物動作、語言和心理活動描寫的語句,認識并感受兩種不同評價方式間的聯(lián)系,體會作者怎樣逐漸理解了父母的兩種不同評價中飽含的愛。
4.認識“竭”字,會寫“篇、某、牢”等9個生字。
教學重、難點:認識兩種不同評價方式間的聯(lián)系,體會作者怎樣逐漸理解父母兩種不同評價中飽含的愛。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設計理念:我校進行“學本式成長課堂”實驗已有一段時間,這當中學生掌握了許多學習的方法,并能運用學法進行自主學習。《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本課又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接近,很容易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淺顯易懂,后一部分概括優(yōu)美,個別語句含義較深,具有啟發(fā)性,給學生提供了多角度的思考感悟空間。因此設計本課的教學我從“悟”字出發(fā),采取教師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讀中品味文章的內涵,感受并認識兩種不同評價方式間的聯(lián)系,形成學習能力,感悟父母的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美極了”與“糟透了”》,上節(jié)課在同學們的合作下,我們了解了文章的結構,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內容,請同學們回憶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師:現在,就讓我們跟著巴德回到他七八歲的時光。
師:請同學們?yōu)g覽讀課文,讓我們通過提示走近巴德的爸爸媽媽。
出示提示:
(1)瀏覽讀課文,找出描寫母親評價語言的句子,從中你能體會到什么?
(2)這位爸爸給你留下什么印象,你是通過哪些語句或動作看出來的?讀讀、畫畫,再說說感受。
二、學習第一個問題
生:我找到的語句是,媽媽邊讀邊嚷了起來:“美極了!巴德,真的是你寫的嗎?”我抓住的詞語是“嚷”,表明媽媽認為我寫得很好,都驚叫起來了。
生:邊讀邊嚷這是動作描寫。說明母親當時很興奮。
(師指導學生練讀。)
生:我畫的句子是“真的是你寫的嗎”,說明我寫得很好,媽媽都不敢相信這是我的作品。
師:能朗讀體現出媽媽的這種情感嗎?
(指導學生練讀“巴德,真的是你寫的嗎?”)
師:剛才這幾位同學教給我們一個很好的讀書方法,那就是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的描寫,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人物豐富的情感世界。讓我們再一次把這熱情洋溢的鼓勵送給巴德。
(學生有感情齊讀。)
師:你認為這是一位怎樣的母親?
生:慈祥的母親,會鼓勵孩子的母親。
(教師順勢板書“慈母”。)
三、學習第二個問題
師:就在“我”得意揚揚、自信滿滿、迫不及待地等待父親的到來,等待父親也能如母親般給“我”大大的贊美之際,父親回來了,他的評價與母親截然不同。
(生匯報父親的話。)
師:隨機采訪,這位爸爸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太嚴厲了,太不懂得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了。
生:這爸爸太可怕了。
師:誰愿意通過你的朗讀再現這位父親的評價?
師:從你的朗讀中,我聽出了父親對于這首詩的評價。
父親的批評像( ),又像( ),還像( )……這多么令人難以接受呀,此時,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說自己的感受。)
四、小組交流,梳理感受
師:當慈母遇到嚴父,一場爭吵是在所難免了。請同學們小組一起共同努力,看看能不能通過老師給出的提示體會巴德當時的心情。
小組合作學習:
1.兩人一組,讀讀“爭吵”的場面。(只讀爸爸媽媽的對話),其他組員點評。
2.畫出父母爭吵時“我”的心理感受,然后說說,我的心理是如何變化的,你是通過哪些詞語體會到的?可以適當加批注。
(學生匯報,并談自己的感受,教師順勢指導學生朗讀。)
師:當年父母的爭執(zhí),給巴德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幾年后,當巴德回過頭重讀那首詩時,回想起小時候父母兩種不同的評價,巴德的內心又有怎樣的感悟,他是否體會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同學們讀15自然段。
師:此時你對當年爸爸和媽媽的評價,又有了怎樣的理解?
生:現在“我”知道了媽媽當時的話并不是真的,那只是為了鼓勵“我”。
生:此時“我”總算知道自己當時的作品有多糟糕了。
生:“我”能理解爸爸當時為什么會那樣評價“我”了。
師:巴德和你們一樣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所以他用了這樣一個詞來形容他的感悟,那就是“慶幸”。你理解什么是慶幸嗎?
生:感到高興。
生:值得高興。
生:要為這樣的事慶賀。
師:巴德慶幸的是
(出示課件,學生齊讀課文。)
師:對于巴德的感悟你是怎樣理解的?
(生結合生活經驗談體會。)
課件出示:
如果生活中只有“美極了”也許_____ 也許_____
如果生活中只有“糟透了”也許_____ 也許_____
師:我想大家在現實生活中也一定有過同樣的經歷吧,比如( )比如( )那時你可曾理解這也是愛?此刻你想對他們說些什么?
(生談體會。)
師:同學們的體會真是太深刻了,就讓我們把這種理解內化成我們心中的力量,記住這些話。
出示課件:
成年后的巴德,在他的創(chuàng)作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當他的作品受到讀者的批評甚至遭到拒絕的時候,他會明白 _____,那么當巴德的作品連連發(fā)表而且好評如潮的時候,他也會明白 。
師:在巴德的眼中,“美極了”與“糟透了”帶給了他怎樣的力量?
(生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師:同學們,讓我們懷著對生活的感激之情,感恩之心,銘記 _____ 。
出示課件:“美極了”也好,“糟透了”也好,這兩個極端的斷言有一個共同的出發(fā)點——那就是愛。
師:巴德·舒爾伯格是美國著名的暢銷書作家,這篇以一對反義詞為題的文章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他所出版的作品還有《在濱水區(qū)》《碼頭風云》《什么使薩米逃走》《醒著的夢》《聰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聰明》《我喜歡這個不討人喜歡的人》等。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讀讀。
反思:《“美極了”與“糟透了”》是教科版小語教材第十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課文,主要寫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寫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詩,媽媽對此的評價是“好極了”,父親的評價卻是“糟透了”;作者在“好極了”的鼓勵和“糟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長為一名著名作家,并且明白,父母兩個極端的斷言,其實是兩種不同形式的愛。文章語言平實,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感受愛,理解愛,明白鼓勵與批評在成長中的作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課文的第二部分,有不少含義較深,具有哲理性和啟發(fā)性的句子,學生讀時,肯定會有所感,有所悟,同時也會有疑問。因此,我在教學時讓學生在讀、悟、寫、問、議的過程中找出自己感觸較深的或難理解的句子,聯(lián)系上下文或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出自己的感受。如我設計了一個想象來引導學生理解:當作者的作品連連發(fā)表,而且好評如潮時,他會怎樣對自己說;當他的文章遭到讀者的批評、拒絕時,他又會如何對自己說呢?這樣憑借教材中的教育契機,好好地發(fā)掘、利用,不但體現學生突破難點的過程,還培養(yǎng)了他們的想象能力,又對他們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起了正確的導向作用,努力實現了“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標。
對于課堂中讓學生們結合生活實際展開討論,談體悟,要放得開、收得住,對于個別個性張揚的回答若能夠機智巧妙地引導和撥正,課堂教育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