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經驗隸屬性和法治化程度對司法裁判的影響

2017-05-18 22:26:29蔡藝生
社會科學研究 2017年3期
關鍵詞:認知科學關系人

〔摘要〕在不同的法律制度、機制和文化環(huán)境下,不同性質的先前經驗可能會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司法裁判。具備體制內和體制外工作經驗的法官具備不同的知識優(yōu)勢,進而通過不同的方式促進司法裁判。其作用機制因法官知識結構的差異而不同。在法治化程度較高的地區(qū),體制外工作經驗對司法裁判的促進作用更強,同時借助動用體制內的社會關系能提升具備體制外經驗法官的司法裁判能力。理應化解甚至打破“行政”和“司法”并存甚至相互競爭的格局,培育法治文化和法律意識。啟發(fā)立志于從事法官職業(yè)或正進行法官職業(yè)的人員理性的積累有助于未來司法裁判公正性的經驗。

〔關鍵詞〕經驗隸屬性;法治化程度;司法裁判;認知科學;關系人

〔中圖分類號〕DF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769(2017)03-0055-07

一、導論

司法裁判意味著對證據和法律等要素的識別與利用,每一次司法裁判,都是法官進入司法體系進行事實與法律判斷,進而實現(xiàn)司法價值創(chuàng)造的“重大事件”。在我國,司法改革持續(xù)進行,政府與社會民眾都對司法寄予厚望,但是,司法權威卻越加遭受質疑;法官群體不斷擴大,但是,法官證據分析等司法裁判能力不足的問題,也已成為制約司法判決公正性的瓶頸性問題。因此,急需拋開各種理論束縛,從認知本源上澄清什么樣的法官通過什么樣的行為,更可能在時間和資源約束條件下迅速有效地進行司法裁判。這不僅有助于把握審判前期證據舉證、質證和認證過程的法律規(guī)范重點,也是謀求并提升司法判決權威性,識別我國法官司法技能提升途徑的關鍵。

盡管學界和實務界普遍認為:法官的個人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司法裁判,但是,對于其在認知科學上的機理卻存在著兩種彼此割裂的觀點。一是主觀因素視角。該視角認為,具有較高的法律知識和司法技能優(yōu)勢,更善于應對所可能出現(xiàn)的實務或困境,進而快速進行證據分析并進行司法裁判。大多數(shù)研究集中于探索法官既有經驗因素與司法裁判速度之間的因果關系。二是客觀因素視角。該視角認為,司法裁判取決于法官從庭審外所獲取的支持的效率和效果,強調法官所處的社會關系網絡的資源和信息優(yōu)勢,對于司法裁判的積極作用。

但是,目前的研究仍存在某些局限性。一是,過分重視法官經驗存量的作用,但對經驗隸屬性的影響探索不足。即便是經驗存量相似的法官,由于來自不同地域、部門、行業(yè)和崗位的工作經驗,仍可能具備著個體異質性的知識結構和思維邏輯,進而導致司法裁判的差異。但已有研究仍拘泥于探索先前經驗有無和多寡對司法裁判的作用關系,是導致司法裁判的相關研究承認先前經驗重要性,但又找不出現(xiàn)實和理論證據的重要原因。二是,缺乏對法官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交互作用的考察。盡管大多數(shù)研究都承認主客觀因素對司法裁判的影響,但是,對兩者作用機制的邊界條件缺乏考察,尤其是在不同情境下,基于主觀因素或客觀因素更為有效的認識不足,目前整合二者的實證研究不夠。三是,對情境化、結構性的影響關注不足。環(huán)境因素一方面可能塑造著法官從先前經驗獲取的知識特征,同時會約束這種知識特征向司法裁判能力轉化的效率和效果。這意味著在不同的法律制度、機制和文化環(huán)境下,不同性質的先前經驗可能會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司法裁判。

在我國,基于認知科學對于該領域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目前主要停留在對國外研究做綜述性介紹,少數(shù)實證研究驗證了法官個人特征與司法裁判的關系,研究深度明顯不夠。鑒于此,本文著重探求法官先前工作經驗隸屬性在什么條件下以何種方式作用于司法裁判。具體而言,立足于我國司法改革的制度環(huán)境,認為法官工作經驗的體制隸屬性不同,即,具有體制內和體制外工作經驗的法官具備不同的知識優(yōu)勢本文論述當中的“體制內”和“體制外”包含兩方面的蘊涵。一是進入法院系統(tǒng)之前,是否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具有國家機關工作經驗,或者僅僅是剛畢業(yè)的學生。二是在法院系統(tǒng)內部,是否具有行政管理崗位或行政管理崗位經驗,或者僅具有審判或審判輔助人員經驗。,進而通過不同的方式促進司法裁判?;趯嵶C研究發(fā)現(xiàn),來自于體制內和體制外組織的工作經驗,均有助于提升司法裁判技能,但其作用機制因法官知識結構的差異而不同。在法治化程度較高的地區(qū),體制外工作經驗對司法裁判的促進作用更強,同時借助體制內的社會關系能提升具備體制外經驗法官的司法裁判能力。本文的經驗材料主要來源于筆者在黑龍江、上海、重慶、廣東和福建的實證調研。

二、經驗隸屬性對司法裁判的影響

“法律的生命在于經驗,而非邏輯”。〔1〕法官的先前學習、工作經驗,是司法裁判的前提性因素。某些研究或實踐拘泥于探索法官先前經驗的有無以及經驗時間長短對于司法裁判的作用,對于先前經驗所帶來的知識結構和內容關注不足。如,在實際的崗位任命中,片面考慮候選人員的工作年限或基層工作經驗,而忽視其先前工作崗位或經驗的實質內容與結構。不少理論和實證證據表明,法官先前所生活、學習或工作的地域、領域、行業(yè)、競爭地位、崗位和組織慣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所汲取和積累的知識結構和內容,并對其后續(xù)司法裁判過程中的決策和行為產生顯著影響。Z市和H市的法官在就同一個最高人民法院的文件的理解與適用上,存在不小的差異,法官所理解的地方性共識和部門慣例在當中發(fā)揮著相當?shù)淖饔?。在西方的理論視閾中,這種來自于從事“組織特征”的知識和內容差異性概括為先前經驗隸屬性,強調即使是擁有相同工作時間的個體,也可能獲得不同的知識與技能,這往往來自于所處的“組織”所嵌入的社會結構特征。

基于西方較為“成熟”的司法體系與法治環(huán)境的研究在此,所謂的“成熟”是指基于歷史因素或現(xiàn)實因素,西方司法體系與法治環(huán)境能夠為當?shù)厣鐣餐J可,其規(guī)則體系較具自身的“穩(wěn)定性”和與社會的“契合性”。,主要從法官司法裁判前的社會地位和聲望來刻畫先前經驗隸屬性,認為先前工作經驗的價值取決于訴訟各方對法官先前工作組織的社會判斷,這種基于社會認知的集體評價可能帶來面向外部獲取合法性的行動優(yōu)勢?!胺ü僮谏駢系牡匚桓嗟氖怯捎谠陂L期的司法經驗中逐漸完善的司法體制和法官高尚的法律人格使然?!薄?〕在西方司法往往具有終局裁判的權威,任何疑難問題到了法官手中都會有生效的結論,即使議會作出的反映多數(shù)人意志的法案也可能被幾個老頭子(法官)所否決,人們總是相信法官的判斷猶如神授的力量。〔3〕已有研究從不同角度驗證了法官先前學習、生活、工作經驗對司法裁判的作用關系。

在我國,法官先前工作經驗隸屬性內容更加復雜。與西方成熟法治體系不同的是,我國處于司法變革與轉型期,同時,因我國的司法改革走的是由上而下的漸進式道路,即追仿西方發(fā)達國家司法模式〔4〕,同時保持相當程度上的國家行政控制,這種改革思路在客觀上導致了我國司法體系中“行政”與“司法”格局并存且相互競爭的復雜局面。2003年河南洛陽市法官李慧娟在“伊川縣種子公司與汝陽縣種子公司的《玉米種子代繁合同》糾紛”一案中,判決適用上位法而非河南省地方性法規(guī)。隨后,案件被發(fā)回重審,當事法官和分管領導被撤職。最后,在輿論壓力下才撤銷處罰?!?〕而我國司法最為學界所詬病的癥狀也是“審、判不一”,“庭審流于形式”。如,在法官審理案件并作出判決后,判決結果還必須由法院行政領導審查“簽字”后才能生效。①“行政”格局指的是由上而下的行政體制框架下,國家以條(科層體系)、塊(地方政府)的形式來控制和監(jiān)督并支配的各種法律資源,也包括司法資源,以地方黨委、紀委、政法委和公安機關、檢察機關等組織為代表。“司法”格局,即,在法律、法規(guī)和法理框架下,控辯雙方平等對抗、法官居中裁判,最終達致定紛止爭的司法目的。來自“司法”格局或“行政”格局的法官,可能會形成不同的知識和技能結構。這種差異主要是因為不同工作環(huán)境和模式,進而誘發(fā)的行為邏輯差異。

①本輪司法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法院“扁平化”管理,一般案件由法官判決后,直接生效,不再需要領導“簽發(fā)”。當然,法院審委會仍然對特定案件具有審查甚至直接改變判決的權力。而且,法院領導甚至法官同事之間各種隱性影響案件審理和判決的現(xiàn)象仍然存在。(一)法官行政工作經驗對司法裁判的促進作用

在西方國家,科層體制等行政體系對法官的消極影響也是存在的?!胺陕殬I(yè)者剛開始從事自己的工作時,大都處于職業(yè)等級的最低級,由于級別越低,權力也就越小,所以法律職業(yè)者的晉級愿望十分迫切,而晉級升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從事這些職業(yè)的資歷和上司對自己工作的評價。所以,大陸法系的法律職業(yè)者不僅不愿輕易改變自己的職業(yè)選擇,而且在平時的工作,他盡可能地忠于他的上級?!薄?〕法官的命運取決于他們是否能夠與主導性的政治意見以及司法上級的法律觀念保持一致。甚至希望在職業(yè)上取得成功的法官們可能做出掌權者所需要的那種判決,即便政客們沒有施加直接的壓力?!?〕當選拔、培訓和升職體制的具體執(zhí)行是由諸多具體的行政官員進行時,他們形成了對法官生活的實際控制。〔8〕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上訴是中央政治控制的體現(xiàn)。中央政權通過上訴不時地介入地方事物的管理,因而上訴機制在更基本意義上是與中央政權的政治目的相聯(lián)系的。上訴是一個中央政權保證從屬于它的基層爭端解決機構朝著它所希望的方向適用法律規(guī)則的機制。

因此,法官要進行司法裁判,就要獲取司法資源和行政資源,即,具有“司法”格局內的自洽和“行政”格局內的認同,在某些情況,后者重于前者。而且,在我國法官的績效考核和“錯案追究制”中,案件如果不能獲得本院領導的同意,或者不能獲得上級法院的認同,甚至不能獲得訴訟各方的認可,而產生重審、再審、改判或涉訴信訪等問題的,則需要追究法官的責任。此時,行政方面的工作經驗有其獨特價值。在行政格局中,國家行政管理是各項資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國家往往根據行政體制內組織或個人的地位進行有差別的權力配置,因此,行政體系中的組織或個人更注重并善于與行政主管部門或人員建立關系來獲取更多的資源,同時獲得案件相關主體的認同。如,具有行政領導崗位的法官,更善于領會領導意圖,并施加影響,使得自己的裁判更符合各方“預期”,從而實現(xiàn)裁判的穩(wěn)定性。C市法官坦言,有時候為了調解結案,就不得不將不利判決作為一種“壓服”策略,迫使訴訟雙方和解?;蛘邽榱似仁贡桓嫒朔e極賠償,也不得不以“刑罰”作為一種籌碼。法官也必須積極“理順”自己在法院內外的各種關系,使得裁判更具有效性。類似的實證研究也已發(fā)現(xiàn),在司法轉型司法權逐漸獨立并“替代”行政權過程中,由于司法資源在行政管理體制內外配置的不同,與司法管理權主體乃至其他行政管理主體的關系是案件得以順利判決并執(zhí)行的重要因素。

綜上所述,具備行政管理工作經驗的法官,往往具備更加豐富的途徑來獲取信息,進而提高判決的效率和效果。尤其是在司法資源配置存在差異的情勢下,這種有助于司法資源獲取的關系運作能力具有相當?shù)闹匾浴?/p>

(二)法官司法工作經驗對司法裁判的促進作用

具有專門的司法裁判經驗,可能經由提升法官相關專業(yè)知識來促進司法裁判。每一件案件的裁判,都是專門法律知識和其他相關知識的運用過程,這種運用是以法官在先前工作、學習中積累的事實認定、法律分析、定罪和量刑等有關知識為基礎的。因此,法官職業(yè)需要擁有一套專門化的、相對于其他職業(yè)不同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這個職業(yè)必須接受專門的培訓和特別的訓練與考核?!?〕所以,建國以來,我國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門采取各種措施,促使我國法官隊伍的學歷水平、法學科班比例和司法考試通過率不斷提高。

法學專業(yè)學生在數(shù)年的學習中,即是對相關法律知識的占有和法律觀念與思維的養(yǎng)成。在我國法官學歷構成方面,2003年、2004年和2007年,本科以上法官的比例又分別提升到41%〔10〕、516%〔11〕和651%〔12〕,平均每年增長約10%。2016年,據學者網絡問卷調查統(tǒng)計,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成為法官群體的基本特征(占9785%),其中還有相當部分法官獲得了碩士和博士學位(碩士占3437%,博士占132%),相反本科以下學歷的法官則成為絕對少數(shù)派,僅占215%;并且9017%的法官都是法學專業(yè)的畢業(yè)生,高學歷的法官中6421%都是法學科班出身。胡昌明:真實數(shù)據:中國法官基本生存狀況調查,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730/10/30880678_579510395.shtml.2017-1-20.訪問時間:2016年12月13日。國家統(tǒng)一司法考試存在的意義,也在于統(tǒng)一法律職業(yè)的準入條件,建立專業(yè)化的法律職業(yè)工作機制,統(tǒng)一法律職業(yè)的專業(yè)思維范式、促進法律職業(yè)共同體的形成,推進我國的法治事業(yè)?!?3〕根據我國《法官法》和《檢察官法》的規(guī)定,法官和檢察官一律從通過國家司法考試取得任職資格的人員中擇優(yōu)遴選。

基于以上基礎性原因,我國法官隊伍的法律專業(yè)素養(yǎng)不斷提高。從我國行政權和司法權相互關系角度看,由于各種因素影響,行政管理體制外的司法人員不具有相對的行政資源占有上的優(yōu)勢,其所擁有的裁判權是相對弱化的,也難以獲取關鍵資源和信息。在這種情況下,不具有行政管理經驗的法官,更可能依賴“法律、法規(guī)或法理”來進行司法裁判,并借助“司法”格局來積累經驗和資源。借助專門的法律知識,法官能夠快速對審理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進行直覺反應和邏輯分析,迅速進行裁判。S市的法官在深度訪談中坦言,有些案件從法律上看不存在什么裁判的難度。但是,基于各方面利益博弈和政治、法律與社會效果的綜合考慮,就必須顧及各級關系,規(guī)避未來風險,因此,往往導致判決“難產”。這時候,“愣頭青”法官往往會將視點集中于法律層面,而迅速作出裁判。但是 ,該裁判不一定能夠獲得領導包括上級法院或當事人的認可,存在較多“風險”。

具有行政管理經驗的法官往往因其對行政管理權的知悉,缺乏在案件審理時進行證據質證或認證的動力,在司法技能和規(guī)律方面的知識和經驗積累也相對弱化。學界普遍疑惑的是,法官隊伍學歷和法學教育的提高和普及為什么沒有形成成熟的法律共同體,并根本性的沖擊司法系統(tǒng)當中行政權對于案件審理與裁判的影響。

對此,值得提醒的是,雖然法官學歷層次不斷提高,但是,當中也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在筆者調研的法院當中,仍舊存在相當數(shù)量的“法律業(yè)大”最高人民法院于1985年創(chuàng)辦了全國法院干部業(yè)余法律大學(以下簡稱法律業(yè)大),并在各高級人民法院和鐵路運輸高級法院(后來又有解放軍軍事法院)都設立了30個分校;在絕大多數(shù)中級法院設立了分部,共設340個分部;稍后又在大多數(shù)基層法院相繼設立了教學班,共組建2800多個教學班。相關情況參見王斗斗《時代關鍵詞見證法官隊伍30年變遷》,《法制日報》,2008年12月7日。和“五大畢業(yè)生”?!拔宕螽厴I(yè)生”是指1979年9月8日以后按國家規(guī)定的審批程序,經省政府或國務院有關部委批準,由國家教委(原教育部)備案或審定的廣播電視大學、職工大學、職工業(yè)余大學、高等學校舉辦的函授大學和夜大學的畢業(yè)生(參加自學考試畢業(yè)生也視同“五大”畢業(yè)生)。相關情況參見方流芳《中國法學教育觀察》,《比較法研究》,1996年第2期。這些法官受到的培訓往往僅僅包括審判專業(yè)技能,而沒有系統(tǒng)且全面的法學學習,其考核也相對松散。黨校畢業(yè)生也存在此類問題。而且,當時教學所依據的學說、理論、原則、規(guī)則和案例等,與當下司法理念和具體措施存在某些差異。同時,司法考試方面也存在爭議。司法考試初始之時,法院檢察院的參考人員通過率低,導致基層司法機關人才危機。為了走出窘境,一些邊遠、經濟發(fā)展滯后地區(qū)呼吁提高司法考試的過關率,得到司法部的積極回應,決定對中西部、基層和民族自治地方實行放寬政策,如今放寬地區(qū)范圍一再增加,放寬地區(qū)合格分數(shù)線一降再降,司考過關率從2002年的7%逐年攀升至30%以上,基層司法系統(tǒng)的精英化要求開始“打折”。同時,大多數(shù)法官由于精力有限,再加上惰性,畢業(yè)兩三年后便失去主動學習的興趣,能在工作之余堅持學習者可謂鳳毛麟角。就法律法規(guī)方面而言,立法上,我國法律體系尚未完善,存在法律法規(guī)之間的沖突、矛盾與搖擺。司法和執(zhí)法上,由于配套機制的弱化,也存在諸多博弈空間。

在筆者調研當中,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某些基層法官往往對所謂法學理論表示反感,認為這是學生考試才用的,對于實踐卻是無用。但是,卻對相關實踐問題的法律解讀倍感興趣,尤其急于獲取關于法律問題的唯一性、實用性、便利性解答。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司法”格局、“法律規(guī)則體系”在法官心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以及法官對自身司法知識與技能提高的內心焦慮與渴求。

綜上,隨著國家法治化進程的推進,“司法”格局與“行政”格局存在張力,而且司法格局愈加獲得認可、具備權威。因此,具有專門化司法工作經驗能夠促進證據分析與司法裁判。

三、法治化程度和司法裁判的關系

行政工作經驗和司法工作經驗并非界限分明,更非不可兼容的。二者對于司法裁判的促進作用都是顯而易見的,不過,其作用機理卻有所不同,并依據嵌入的社會環(huán)境而產生變化。就司法裁判而言,遵循司法體系所限定的規(guī)則從而獲得合法性、正當性,贏得訴訟各方和社會大眾認可,是法官的責任與尊榮所在。在不同的司法環(huán)境下,法官先前工作經驗屬性差異所構成的知識結構和行為模式對證據分析及其司法裁判的影響各不相同。

(一)地區(qū)法治化程度對于法官經驗隸屬性和司法裁判作用機理的影響

在司法改革轉型期,諸多因素及其限界未得以厘清。因此,司法人員的權力行使仍然與各級行政管理層的意志息息相關。在強調行政權尤其是司法管理權的環(huán)境下,案件裁判必須在相當程度上考慮相關行政領導包括上級司法機關的意志。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具有行政管理體制內經驗的法官的能力優(yōu)勢就可能發(fā)揮更為積極的作用。因為這種經驗能力與判斷依從了“制度力量”的作用,具有更好的相對合理性,更能促進司法裁判。在筆者調研過程中,就不斷地發(fā)現(xiàn)法官在各級法院或各地區(qū)法院任職或者輪崗,除了可以增加自身的審判經驗之外,其隱性價值還在于可以建構良好的信息溝通渠道,即各級法院或各地區(qū)法院的“非正式”“低可見度”的溝通渠道。同時,下級法院行政領導在上級法院兼任職務的現(xiàn)象并不鮮見。在基層法院,為回應國家治理需求,在專業(yè)化司法、行政體制之外形成多種“非專業(yè)體制”。這些“非專業(yè)體制”一方面可以彌補正式體制的不足。“非正式體制”的掌握與運用甚至成為某些法院領導或法官予以顯示個人能力,為單位進行特殊貢獻的“強勢證明”。另一方面也可能滋生不規(guī)范行為。這就需要相關法官進行“高度個人化”的協(xié)調、運作,在此,專門的法律知識優(yōu)勢則可能被削弱。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命令型、控制型的社會治理方式,已難以適應社會發(fā)展和轉型的需要。特別是在網絡媒體高度發(fā)達的今天,任何一個事件都可能因為其“不規(guī)范”之處,而形成強大輿論壓力。因此,在推進法治社會建設過程中,必須根據社會發(fā)展和社會治理轉型的實際,從價值理念和具體手段兩個層面,推動治理方式從命令向協(xié)商、從單向向合作、從強制向引導、從單一向多元轉變;豐富和發(fā)展現(xiàn)代社會治理方式和技術,拓寬社會治理邊界,提高社會治理精度,降低社會治理成本,以社會治理法治化推進法治社會建設?!?4〕以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xiàn)代化為導向,以法治化為框架,構筑全社會認同的基本司法規(guī)則體系,以實現(xiàn)國家治理。因此,在發(fā)達地區(qū),糾紛各方都掌握了相當?shù)男畔⒑唾Y源,單純的“欺騙”或“壓服”策略,顯然都難以實現(xiàn)預期的目的。此時,只有脫離案外因素包括行政因素,通過“情理法”的專業(yè)化和程序化判斷,使得各方信服,實現(xiàn)定紛止爭。因此,在群眾權利意識較強,社會法治化程度較高的地域,司法運行以法律法規(guī)為基礎,關鍵在于司法裁判是否合法、合理。在這樣的制度環(huán)境下,專門的法律知識結構的優(yōu)勢就可以得到積極的發(fā)揮。相反,基于行政管理體制內的經驗優(yōu)勢則可能被抑制。

綜上,法官經驗隸屬性之于司法裁判的影響,必須嵌入地區(qū)法治化水平等社會環(huán)境因素,才能還原其具體功用。

(二)關系人對法官工作經驗與司法裁判的作用關系的影響

具有行政經驗或崗位的法官在獲取行政支持方面具有優(yōu)勢,但是,卻可能存在法律專業(yè)知識和推理方面的不足。不具有行政管理經驗或崗位的法官,則恰好相反。因此,后者在遭遇裁判困境時,可能或需要借助請示匯報、提交審委會討論或個人關系幫助。這些應對措施所可能獲得的實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求助對象在社會系統(tǒng)中,尤其是司法體系中所處的位置特征。法官在司法裁判過程中所動用的社會關系對象的隸屬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該法官經驗隸屬性所形成的知識結構優(yōu)勢轉化為司法裁判優(yōu)勢的可能性與大小。在我國情境下,具有行政領導崗位的關系人可能具有更高的社會權力、地位和聲望;而其他關系人則對于法律、法理或其他專門化知識具有更加豐富的認識和了解。如,法官可能需要尋求法學教授對于某項法律問題的權威解答,或者尋求鑒定專家對于某項專業(yè)技術問題的鑒定與識別。

具備行政崗位或工作經驗的法官雖然有資源獲取能力優(yōu)勢,更善于撬動體制內行政管理部門關系來獲取司法裁判所必需的資源。但是,其法律專業(yè)知識可能不足。而作為事實與法律分析、認定組合的司法裁判,在客觀上需要法官一方面整合有關訴訟雙方訴求、爭點和提供的證據來形成裁判,另一方面依據有關法律、法理與實踐的知識,來與領導、上級法院與其他單位進行溝通。一般認為:在此時,與富有行政經驗的關系人相比,動用其他關系人就顯得十分重要。因為,法律專業(yè)人士恰恰具備有關法律推理的知識優(yōu)勢。但是,在筆者的調研中,此推斷并沒有獲得相應的經驗證據支撐。相反,某些情況下,其他關系人的專業(yè)建議,并不能為法官或法官同行所理解或認同?;蛘?,法學教授們往往精于法學理論探討,但對于具體的個案,其知識儲備與問題解決能力顯然不足。律師被賦予了專業(yè)化辯護的角色,但在實際中,相對于理性辯護,某些律師更趨向于通過“將事情鬧大”“死磕”等方式獲得控方的讓步或法院的支持。而司法鑒定本身也存在鑒定標準、程序和依據方面的困境,更存在大量的投訴、糾紛,最終仍然需要法院的認定。因此,法官從“一般關系人”所獲得的建議,一方面是某些法官對“專業(yè)化、技術化建議”的理解與掌握障礙問題;另一方面是裁判最終仍舊需要法官回到法院系統(tǒng)中,仍舊需要自覺遵循或揣摩司法行政領導或上級法院的“主流”觀點。

對于不具有行政崗位或經驗的法官而言,具備法律專業(yè)知識優(yōu)勢,更善于快速進行專業(yè)的證據分析,但往往在行政支持獲取方面的能力不足,而快速獲取并整合信息與資源是促進司法裁判的重要條件。與行政領導或上級法院組織、個體建立關系紐帶,是中國情境下法官獲取資源支持進而推進司法裁判的重要手段。筆者在多次調研中也發(fā)現(xiàn),不少高學歷法官雖然掌握了相關的法律知識與技能,但往往就是由于不熟悉我國復雜社會結構下的司法運作方式,缺乏行政權力的支持,致使某些案件的裁判舉步維艱。

四、結論與啟示

認知科學與法學研究認為,法官先前經驗是決定司法裁判的關鍵因素,與西方情境下關注法官先前經驗的社會聲望與地位隸屬性不同,在我國情境下,先前經驗的體制隸屬性可能起著更加關鍵的作用,同時,司法裁判所嵌入的制度環(huán)境特征與作為支撐的主要來源的社會關系特征,則影響著先前經驗隸屬性優(yōu)勢的轉化力度。

(一)法官經驗隸屬性

本文研究結果證實了法官先前工作經驗隸屬性有助于提升司法裁判能力,同時在不同法治化程度背景下,先前工作經驗隸屬性與司法裁判的相互關系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

首先,法官在社會體系、司法體系中所處的位置及由此所累積的知識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其在司法裁判中的優(yōu)勢。具有行政領導崗位或行政經驗的法官在工作環(huán)境中塑造的資源獲取知識優(yōu)勢,有助于其在司法裁判中得到廣泛的資源和信息支持,進而轉化為快速有效的司法裁判行為。與以往研究不同的是,這一發(fā)現(xiàn)表明法官更善于通過利用來自先前工作環(huán)境所塑造的知識結構優(yōu)勢而非僅依靠基于經驗存量的知識深度優(yōu)勢來謀求有效的司法裁判。法官先前工作經驗會塑造法官的知識結構,進而影響其在司法裁判過程中的決策。同時,這種知識結構的差異更多的產生于其任職法官前的就職或學習組織的屬性差異,并非取決于工作、學習經驗的存量差異。這意味著,長期以來對先前工作經驗在司法裁判過程中的作用機制認識不清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過分關注經驗存量差異,而沒有真正關注到工作經驗所帶來的知識結構差異,關鍵在于工作經驗是什么、來自哪里,而不是工作經驗的有無或時間長短。法官先前工作經驗隸屬性,尤其是法官任職前的就職組織的屬性更應該引起法官證據分析和司法裁判認知機制等相關研究的重視。

其次,我國社會轉型期行政體制和司法體制兩種力量在時間和空間上并存同時交融的復雜社會結構條件,形成了“行政”和“司法”兩種差異性格局,同時直接導致了來自兩種格局法官差異性的司法裁判行為。社會結構塑造并改變社會行為,這種塑造過程表現(xiàn)為對社會結構嵌入條件下行為主體認知方式和行為選擇的約束,結果表現(xiàn)為不同社會結構條件下行為主體行動優(yōu)勢差異。與以往研究不同的是,這一發(fā)現(xiàn)表明法官先前工作組織所嵌入社會結構和環(huán)境仍會對其經驗性質和知識結構產生顯著性影響。本文解釋了組織所嵌入環(huán)境特征經由塑造行為來影響組織內工作人員的行為方式和知識結構,進而影響其在離開組織后開展司法裁判的行為。這意味著,除了組織屬性之外,有關先前工作經驗隸屬性的研究更應該重視組織所嵌入社會環(huán)境屬性的差異并挖掘其作用效果和方式。

(二)法治化程度

本文發(fā)現(xiàn)法治化程度會影響法官先前工作經驗隸屬性誘發(fā)現(xiàn)實司法裁判行為性的潛力大小。在法治發(fā)達地區(qū),法官法律專業(yè)化工作經驗往往會更有效地轉換為有效的司法裁判行為。而行政管理崗位或經驗的信息和資源獲取優(yōu)勢則難以得到發(fā)揮。與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揭示了法官來自先前工作經驗的知識結構的環(huán)境適應性本質。在法治化發(fā)達地區(qū),用于支持司法裁判的信息和資源需要通過法律途徑獲得,而在規(guī)范的司法規(guī)則體系下,利用法律手段獲取信息和資源的能力更多地取決于法官的法律知識和技能而不是基于關系運作。法官的法律工作經驗更有助于其針對證據資格和證明力、證明標準作出更加細致科學的分析。而行政管理經驗在基于關系運作的資源獲取能力則難以適應環(huán)境所塑造的司法規(guī)則體系。

(三)關系人

本文發(fā)現(xiàn)借助利用具有行政領導崗位或經驗的關系人,具有純粹法律背景的法官的司法裁判能力會得到進一步強化。而具有純粹行政背景的法官則難以通過利用其他一般關系人獲得直接的助益。首先,在法律或專業(yè)知識方面存在劣勢的法官難以借助相關法律或專業(yè)人士的知識的互補來強化其司法裁判。其次,隨著我國法治化建設的逐步完善,在客觀上凸顯了法官在司法裁判中法律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性。在某些案件中,法官或法院也越來越傾向于經由法學專家的論證或專業(yè)人員的鑒定,來為司法裁判提供支撐與支持。尤其是在某些社會高度關注的疑難復雜案件中更是如此。

(四)司法改革建議

本文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了我國司法裁判差異的深層次體制原因,尤其是在法治化較低的地區(qū),要改善司法環(huán)境,相關政策措施就不能僅停留于表面。更應該重視并強化面向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xiàn)代化的司法框架體系建設,采取針對性措施來化解甚至打破“行政”和“司法”并存甚至相互競爭的格局,培育法治文化和法律意識。這將有助于更多從事審判業(yè)務的優(yōu)秀法律人才在理性的氛圍下進行司法裁判,尤其是鼓勵更多優(yōu)秀法官留在基層法院發(fā)揮其知識和技能優(yōu)勢。

本文在理論上澄清了不同制度環(huán)境與法官特征的條件下,經驗隸屬性對司法裁判促進作用的差異,不僅有助于啟發(fā)立志于從事法官職業(yè)或正進行法官職業(yè)的人員理性地積累有助于未來司法裁判公正性的經驗,而且有助于為正在進行裁判的法官提供有關如何合理利用經驗優(yōu)勢和“關系優(yōu)勢”進而提高司法裁判公正性的方法和技巧,這對于促進我國司法改革和裁判的一致性與公正性有著突出的現(xiàn)實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美〕霍姆斯.普通法〔M〕.冉昊,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110.

〔2〕岳悍惟.法官的司法倫理基礎探析〔J〕.法學論壇,2002(6).

〔3〕孫笑俠.法律家的技能與倫理〔J〕.法學研究,2001(4).

〔4〕顧培東.中國法治的自主型進路〔J〕.法學研究,2011(1).

〔5〕韓俊杰.河南李慧娟事件續(xù)〔N〕.廣州日報,2014-11-22.

〔6〕徐友軍.比較刑事程序結構〔M〕.北京:現(xiàn)代出版社,1992:62.

〔7〕〔美〕馬丁·夏皮羅.法院:比較法上和政治學上的分析〔M〕.張生等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47.

〔8〕蔡藝生.司法獨立的悖論及其破解〔J〕.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2010(1).

〔9〕田成有.法律職業(yè)需要長期學習和實踐〔N〕.人民法院報,2013-09-07.

〔10〕婁銀生.在落實和完善法官法的進程中發(fā)展〔N〕.人民法院報,2006-11-03.

〔11〕朱景文主編.中國法律發(fā)展報告——數(shù)據庫和指標體系〔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34.

〔12〕黃芳.法官檢察官學歷層次大幅提高專業(yè)結構顯著優(yōu)化〔N〕.人民法院報,2009-03-09.

〔13〕楊海坤,黃竹勝.法律職業(yè)共同體與當代中國的法治事業(yè)〔J〕.岳麓法學評論,2003(1).

〔14〕徐漢明,張新平.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N〕.人民日報,2015-11-23.

(責任編輯:何進平)

猜你喜歡
認知科學關系人
社會語言學的新發(fā)展:語言變異與認知科學的交叉研究
淺談證據保全公證中如何保護利害關系人的個人隱私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5:56
企業(yè)關系管理的對象及其關系狀態(tài)
新經濟導刊(2019年1期)2019-06-13 00:54:16
企業(yè)關系管理的對象及其關系狀態(tài)
新經濟導刊(2019年3期)2019-03-28 11:58:10
對我國不動產登記查詢制度中“利害關系人”界定的探討
法制博覽(2018年7期)2018-11-05 10:14:26
讓認知科學降落凡間
科學中國人(2018年5期)2018-07-16 19:38:18
貴州民族大學“認知科學與技術”實驗班
科學中國人(2018年9期)2018-07-06 09:34:56
腦與認知科學貴陽宣言
意識的自然化之后——評《神經現(xiàn)象學:整合腦與意識經驗的認知科學哲學進路》
哲學評論(2017年1期)2017-07-31 18:04:03
利用不動產登記資料的利害關系人
哈尔滨市| 健康| 思南县| 太白县| 昌吉市| 湘乡市| 温州市| 福贡县| 辉县市| 军事| 青阳县| 汨罗市| 麻栗坡县| 称多县| 井冈山市| 信丰县| 郸城县| 当阳市| 松溪县| 牡丹江市| 鄂温| 都江堰市| 邵东县| 嘉善县| 曲沃县| 清河县| 贺州市| 青州市| 油尖旺区| 黄冈市| 赞皇县| 信阳市| 同德县| 萝北县| 梁平县| 沾益县| 三明市| 蒙城县| 延吉市| 沾化县| 玉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