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紫菡
【摘 要】網絡和通訊技術發(fā)展的種種優(yōu)勢給高校黨建文化擔當工作帶來了開辟突破時空傳播平臺、搭建主客體互動交流平臺、重塑系統(tǒng)管理平臺等諸多機遇,但同時,其信息傳播的開放性、自由性、交互性等因素,也為黨建文化思想輿論導向、隊伍建設、工作模式帶來了新挑戰(zhàn)。高校黨組織必須迎難而上、抓住機遇,在工作理念、媒介載體和平臺、隊伍建設、工作模式等方面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機制,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擔當之路。
【關鍵詞】新媒體;黨建;文化;機遇;挑戰(zhàn)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475(2017)04-0056-02
所謂新媒體,是指在網絡和通訊技術支撐下,在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形式外延出來的各種媒體形式。如,數(shù)字電視,手機多媒體,移動新聞客戶端,微博、微信等網絡社交軟件……新媒體不僅改變了人們的思考方式和生活狀態(tài),同時也導致了社會公信力的結構變化,這在中國高校的影響尤為明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基本不看主流媒體,大部分信息都從網上獲取。必須正視這個事實,加大力度投入,盡快掌握這個輿論戰(zhàn)場上的主動權”[1]。高校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搖籃,高校黨建只有認清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機遇和挑戰(zhàn),并積極借助新媒體之力建構黨建文化建設工作的新格局,才能不受局勢影響穩(wěn)步發(fā)展,最終實現(xiàn)高校立德樹人、以文化人的培養(yǎng)目標。
一、 新媒體時代高校黨建文化使命擔當所面臨的機遇
作為全新的媒介體系,新媒體具有傳統(tǒng)傳媒和新媒介所共有的特征,更繼承了傳統(tǒng)媒介的優(yōu)點并發(fā)揚光大。[2]種種優(yōu)勢為高校黨組織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
(一) 環(huán)境的開放與自由開辟了高校黨建文化建設突破時空的傳播平臺
新媒體具有開放性強、信息量大、資源豐富、傳輸快捷、覆蓋面廣及形式多元等優(yōu)勢,較之以往任何一種傳播技術和交流工具,都有根本性跨越[3],極大地拓展了高校黨建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工作的時空性,為黨建文化在高校中的傳播提供了一個具有開放性與自由性的傳播平臺。
各類網絡利用音頻、視頻、圖片等多種形式第一時間將最前沿的黨建文化知識、時事新聞、文化現(xiàn)象等資訊傳遞給學生,實現(xiàn)了資源的即時共享,黨建文化精神與內涵無障礙地滲透到校園的每個角落,提升了高校群體認知,豐富了黨建文化內容。另一方面,相對于傳統(tǒng)的說教與灌輸,學生們更容易接受網絡媒體平臺所進行的傳播,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選擇了解世界,從而使積極融入社會成為可能。高校黨建文化建設工作滲透力和影響力就在這潤物無聲中得到了加強。
(二)信息的平等雙向模式搭建了高校黨建文化建設主客體互動交流平臺
在新媒體平臺下,黨建文化宣傳的主體和客體界限逐漸模糊,在虛擬環(huán)境中,整個傳播呈現(xiàn)出平等雙向模式——新媒體平臺的匿名性使客體在接受主體發(fā)布的信息時,可以毫不保留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向主體反饋思想、同其他客體進行交流,能動地轉化為信息的發(fā)布者;網絡環(huán)境下主客體角色的交換、雙方地位的均等,使交流雙方距離縮短、心理隔膜消失。這種主客體互動交流的作用不僅能加快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進程,黨建工作者還能直接獲取學生思想動態(tài),對潛在思想認知隱患進行分析,及時引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體系。主客體互動交流平臺的搭建,增強了黨組織對于高校意識形態(tài)的控制力度,提高了“以文化人”的工作成效。
(三) 網絡的智能整合技能重塑了高校黨建文化建設系統(tǒng)管理平臺
新媒體的及時性、豐富性為黨建工作者整合最前沿的黨建文化資料和案例信息等提供了資源儲備庫,黨建工作者可以利用各種媒介圖文并茂地對廣大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進行有針對性地引導,并能即時收到線上反饋,使對基層黨建文化宣傳教育的動態(tài)跟蹤和針對性管理成為可能。在管理過程中,新媒體的技術支持能夠將個人信息,培養(yǎng)、發(fā)展與考核等相關材料匯總成數(shù)字化信息進行保存,各組織內學習交流、民主評議、黨性定期分析等材料可以通過文本、圖片、視頻等形式傳入系統(tǒng),實現(xiàn)智能分析、科學管理,嚴把黨員意識形態(tài)。黨建信息數(shù)據的有效對接、科學整合及智能提取,高校黨建文化建設工作實現(xiàn)精細化管理提供了平臺和契機。
二、 新媒體時代高校黨建文化使命擔當所面臨的挑戰(zhàn)
矛盾是具有雙面性,凡事有利就有弊。新媒體信息傳播的開放性、自由性,傳播方式的個性化,交流環(huán)境的虛擬化,主客體的交互性等因素,決定了它帶來的弊端和挑戰(zhàn)同樣不容忽視。
(一)黨建文化思想輿論導向面臨新挑戰(zhàn)
自由和開放是互聯(lián)網的靈魂和精髓。[4]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受傳播途徑和方式的制約,多元文化思想觀念并不能直接影響大學生,但新媒體自由開放的環(huán)境打破了這種界限分明的壁壘,各式各樣信息的發(fā)布與獲得都變得簡單且容易。一方面高校大學生在快捷、便利的新媒體平臺上傳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另一方面大量網絡不良文化,如色情、暴力、賭博、炫富、拜金、虛假信息、流言蜚語等內容,利用新媒體的隱蔽性大肆傳播。新媒體平臺成為了各方思想意識形態(tài)的角力場,這令心智模式尚未完善的大學生陷入困惑、迷茫、動搖甚至無法自拔。高校黨建文化建設的環(huán)境愈發(fā)復雜,給高校黨建文化思想輿論引導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
(二) 黨建文化隊伍建設面臨新挑戰(zhàn)
在新媒體視域下學生群體呈現(xiàn)多元化發(fā)展,話語、思想、行為等都形成了獨特的空間范疇。以各種新鮮、奇葩的網絡用語為例,高校工作者能否緊跟時代步伐,掌握學生溝通方式、介入其空間堡壘,直接影響“以文化人”的有效展開。另外,作為網絡實踐者的大學生已經在多元文化思潮下,率先與國際接軌,其技能運用、進步意識遠超黨建文化工作者。提高認識,增強學習能力挑戰(zhàn)著黨建文化隊伍發(fā)展成效。
(三)黨建文化建設工作模式面臨新挑戰(zhàn)
高校黨建文化建設的核心任務就是立德樹人、以文化人。這就決定了高校黨組織在進行文化傳播過程中,難免會有說教意味。曾經的單一宣傳教育方式已經滿足不了學生內心深層次訴求,渴望平等、期待關注,學生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的轉變,加大了黨建文化建設傳播模式的創(chuàng)新壓力;自媒體的興起和發(fā)展,使得信息溝通和變換的節(jié)奏加快,思想文化滲透力度加強,網絡環(huán)境愈見復雜。如果管理監(jiān)控仍然后知后覺,勢必會阻礙黨建文化建設的有效開展。
三、 新媒體時代高校黨建文化使命擔當?shù)膭?chuàng)新途徑
正因為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我們才更應該在復雜環(huán)境中努力探索出一條高校黨建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使命的有效途徑,從而在新媒體不斷發(fā)展變化中牢牢把握黨建文化建設的主動權。
(一) 創(chuàng)新工作理念
1. 觀望、保守的工作思想必須破除。新媒體時代,黨建文化工作者應積極與外界接軌,一方面要加大與校園內部其他部門資源共建的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各高校之間經驗與實踐的交流,構筑資源共享平臺。
2. 對待文化差異的態(tài)度要端正。面對多元文化思想的滲透,在加強對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宣傳力度同時,也要主動剖析國外文化的進入,取精華棄糟粕,在整合與創(chuàng)新中,增加文化對受教育者的新鮮感和吸引力。
3. 過時的教育主體權威地位理念應該摒棄。新媒體時代下,黨建工作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要認識到平等、真誠、互動的交流方式對喚醒大學生道德規(guī)范、社會責任感等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
(二) 優(yōu)化媒介載體和平臺
1.加大校園網絡硬件投資力度。想要建立承載黨建文化的綠色平臺,就需要加大投入,完善校園網硬件設施,包括實現(xiàn)產品的更新?lián)Q代、優(yōu)化網絡管理、提高數(shù)據傳輸質量等,以保障校園網的應用和資源庫的共享。
2.加大構建多元交流平臺力度。除了圍繞服務師生宗旨,建立豐富、特色的內容板塊外,高校黨建還應該主動介入流行媒介,如建立黨建文化專題論壇,利用微博微信媒介搭建宣傳交流平臺,借助手機報、手機校園等手機媒介實現(xiàn)遠距離黨建文化教育和管理,整合多種媒體資源開展文化知識問答競賽……牢牢占領文化陣地,促進黨建文化建設持續(xù)發(fā)展。
(三) 加強隊伍建設
1. 加強理論學習,提高思想境界。黨建文化工作者應加大學習力度,用先進的理論武裝頭腦,實時關注熱點信息,增強黨建知識和文化成果的信息儲備,在實踐轉化中不斷提升鑒別信息和輿論引導的能力。
2. 培養(yǎng)媒介素養(yǎng),成就技術人才。高校黨組織可開設有針對性、規(guī)范性的媒介素養(yǎng)課程進行集中授課,不定期舉辦為黨建文化工作者充電的講座,還應建立實踐平臺,使工作者參與技能鍛煉,積累經驗,推動黨建文化在網絡上的滲透效應。
3. 吸納新生力量,完善成員構成。黨組織還應該廣泛吸納政治覺悟較高、技術能力強的學生加入到隊伍中來,充分發(fā)揮他們在校園中的身份優(yōu)勢,帶動黨建文化建設更加有效的發(fā)展。
(四)完善工作模式
1. 改進對話交流模式。黨建文化工作者絕對話語權時代已經終結,在宣傳教育中不僅要利用媒介平臺與對方進行平等、互動、和諧的交流,也要注意依據個體特點來選擇交流方式,引導學生合理安排上網時間,形成健康向上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
2. 創(chuàng)新虛擬、現(xiàn)實互融模式。要想實現(xiàn)全面有效地黨建文化傳播創(chuàng)新工作,就必須將傳統(tǒng)經典模式與新媒體有機結合,創(chuàng)造虛擬和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雙重影響;在實踐活動中要善用網絡進行前期宣傳、實時跟蹤報道、后期引導學生討論等,不僅可以擴大活動影響,還可以獲得第一手反饋資料。
3. 健全公關應對模式。對于網絡中學生的詢問、質疑等聲音,要及時解讀、回應;全面過濾進出信息,加大研判、預警處置力度;對已出現(xiàn)的問題,保證只有一個聲音,并且主動出擊,快速處理,力爭將影響最小化;對處理延誤、做法不當?shù)狞h建文化工作者追究責任。
參考文獻:
[1]劉明福,王忠遠.習近平民族復興大戰(zhàn)略——學習 習近平系列講話的體會[J].決策與信息,2014,(7~8).
[2]劉升學,王莉芬,鄒海貴. 新媒體發(fā)展對大學生行 為方式的影響及教育引導對策[J]. 高教論壇,2015, (9).
[3]徐振祥.新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與挑 戰(zhàn)[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4]陳志勇.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