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紅
摘 要: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全面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發(fā)揮基層黨組織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fā)展”。 昭蘇縣開展法治鄉(xiāng)村建設工作,突出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引領作用和服務教育群眾功能,發(fā)揮法治在健全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管理機制鞏固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
關鍵詞:法治 黨建 昭蘇縣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3-0361-02
2015年昭蘇縣先行先試開展法治鄉(xiāng)村建設,緊緊圍繞社會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堅持黨的領導、民主管理、依法治理“三位一體”,把法治作為夯實基層黨建工作的長久之計和治本之策,在創(chuàng)新“法治+黨建”工作模式上取得一定經驗和成效。
一、背景介紹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全面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發(fā)揮基層黨組織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fā)展”。昭蘇統(tǒng)籌推進法治昭蘇建設過程,發(fā)現(xiàn)基層存在許多問題,如:農村基層黨組織民主法治建設滯后,不善于在黨領導下的依法開展村民自治工作;農村黨員干部依法辦事觀念不強,少數領導干部存在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等問題;農牧民法律意識淡薄、依法維權能力不足,“信訪不信法”現(xiàn)象依然存在。為解決基層治理法治化,昭蘇縣先行先試開展法治鄉(xiāng)村建設工作,以法治夯實基層黨建工作的基本思路,突出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引領作用和服務教育群眾功能,創(chuàng)新“兩支隊伍”、“法律顧問”、“以案說法”、“法治文化”等載體,發(fā)揮法治在健全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管理機制、提高黨員干部用權辦事能力、提高農牧民依法維護自身權益意識、增進各族群眾對社會主義認同等方面的作用,鞏固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
二、主要做法
1.打造“兩支隊伍”,打牢基層黨建民主法治基礎
一是組建民主隊伍,對本村的村民代表、村民小組長、“兩代表一委員”、“三老四類人員”、各類協(xié)會會長等人員及職責進行梳理,通過自我推薦、民主測評、亮諾踐諾等程序,由村黨支部確定50-60名民主隊伍成員,按照網格化、片區(qū)化管理模式分片包戶,主要職責是參與村級事務決策、收集村情民意和信息情報,村“兩委”每月召開一次例會聽取工作報告。二是組建法治隊伍,整合鄉(xiāng)司法所干部、村治保主任、村警、人民調解員、村法律顧問等22人,主要負責村“兩委”制度建設、干部群眾法治宣傳教育、本村典型案例匯編研判、糾紛矛盾化解等工作。三是建立考核評價機制,村黨支部每半年對兩支隊伍進行考核,對工作優(yōu)秀的進行獎勵,及時淘汰不勝任成員。今年以來,3個法治鄉(xiāng)村試點村,累計召集民主隊伍參加群眾代表商議95次,民主決策解決集體土地發(fā)包、征地補償、低保戶確定等問題128件,實現(xiàn)了零投訴、零上訪。法治隊伍累計協(xié)助修改村“兩委”各類工作制度80余項、新建制度23項,編寫農村法律知識學習教材12類135項。
2.設置“法律顧問”,構建基層治理法治工作機制
一是建立選派干部到村擔任法律顧問長效機制,按照每村配備1-2名法律顧問的要求,從縣法制辦、司法局、公安局、檢察院、法院等法律專業(yè)部門中選派6名干部,每周一、三、五駐村工作。二是明確村法律顧問的4項職能:組織干部群眾開展法治教育培訓;對村“兩委”用權辦事合法性進行審查;為村民提供無償法律服務;解決和預防本村突出法律問題。三是為強化法律顧問地位和優(yōu)化村“兩委”班子結構,依法定程序將村法律顧問納入村“兩委”班子(黨員的,任命為村支部書記助理;非黨員的,任命為村委會主任助理),直接參與村級事務管理。四是健全法律顧問工作制度,內容包括:法律咨詢服務制度、涉法涉訴信訪案件介入制度、村“兩委”決策合法性審查制度、法律顧問考評村支部書記制度等。目前,累計村法律顧問組織干部群眾法治專題學習60余期5100余人次,參與提醒或糾正村“兩委”違規(guī)決策11起,發(fā)放法律顧問服務聯(lián)系卡片3500余張,接受當面或電話法律咨詢352人次,解答、回訪、滿意率均達100%。很多農牧民反映說:“我們尊重有知識的人,村里來了法律顧問,一遇到和村里有矛盾的事,我們首先想到找法律顧問而不是到鄉(xiāng)里縣里上訪,我們相信法律顧問是中立的,能夠用他的專業(yè)知識公正解決問題”。
3.豐富“宣傳載體”,增強法治宣傳教育實際效果
一是建立鄉(xiāng)村典型案例發(fā)布制度,每年由村法治隊伍成員負責梳理本村(可含本鄉(xiāng))典型案例各10-20件,鄉(xiāng)司法所干部、人民調解員負責梳理近年參與調解的各類糾紛,村治保主任、村警負責梳理近年發(fā)生的治安和刑事案件,村法律顧問負責梳理自己參與處理或與村“兩委”溝通后掌握的案件,案件以講故事的形式進行匯編,各村經過鄉(xiāng)鎮(zhèn)向縣政法委申報典型案例,由縣政法委研究確定年度10大案例并以適當載體發(fā)布。二是通過宣傳手冊、宣傳欄、涂鴉墻、現(xiàn)場說講、編排小品等形式定期組織干部群眾開展“以案說法”活動,活動主要采取宣講人員“說法”,干部群眾“評法”,法律顧問“點評”方式進行。三是與縣直執(zhí)法部門形成聯(lián)動機制,每年縣法院組織開展 “巡回審判”、司法局組織社區(qū)矯正人員現(xiàn)身說法、縣檢察院組織職務犯罪案件宣講等活動。目前,各試點村共編制典型案例20類352件,編制發(fā)放雙語典型案例手冊8000余份,粉刷或張貼案例漫畫47幅,組織草根宣講員說唱案例20余次。
4.培育“法治文化”,提高干部群眾法治思維能力
一是制定實施《村干部法治學習制定十條》,每周三下午由駐村工作的法律顧問組織村“兩委”干部、“訪惠聚”工作組成員、村民主隊伍、村法治隊伍等開展法治學習,細化學習的內容、方式和考核辦法。二是實施鄉(xiāng)村法治文化“六個一”工程,即一個法治文化宣傳陣地、一處法律援助辦公室、一支草根法治宣講隊伍、一本農村實用法律知識手冊、一份務實管用的村規(guī)民約、一套法治文化節(jié)目。三是將法治文化融入村史館建設,在村史館中開設“咱村的法律故事”、“年度守法好村民”、“良好家風鄉(xiāng)風”等專欄,展示鄉(xiāng)土文化中的法治精神。四是建立法治文化大院活動管理制度,按照每村3-4個要求,選擇村民庭院作為法治文化大院,為文化大院訂購法律類報紙、書籍,每季度開展1-2次活動,將法治學習教育搬進群眾家中。
三、實踐效果
黨的領導地位進一步加強。通過法治鄉(xiāng)村建設,村級組織工作制度和機制得到完善,村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謀劃發(fā)展的能力和自覺性得到提升,組織農牧民群眾參與的協(xié)商議事活動取得實效。目前,3個試點村累計梳理匯編各類工作制度237項,分別制定工作流程圖36份,參加縣級法治專題培訓12場次,“一榜五公開”得到全面落實,其中1個軟弱渙散村升級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各試點村群眾滿意度測評由不足80%到現(xiàn)在的97%以上,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戰(zhàn)斗力大幅度增強。
民主管理制度進一步健全。各試點牢固樹立了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基層黨建的意識,事事“法字當先”,通過強化“四議兩公開”、“七步議事”群眾工作法、村務聯(lián)席會等制度的執(zhí)行落實,極大程度上解決了村級事務管理中存在的“一言堂”、“走形式”等突出問題,有的試點村恢復了村民議事委員會制度,由村黨支部書記和49名村“民主隊伍”成員組成,單一個月就組織召開“七步議事”工作會議8次、議事12項。
法治文化理念進一步增強。通過深入開展法治文化宣傳教育,弘揚村規(guī)民約中的公序良俗、家教家風,有效對沖了極端思想滲透,淡化了宗教文化氛圍,農牧民群眾依法規(guī)范自身言行的意識得到提高。今年以來,各鄉(xiāng)、村舉辦“迎新春”、“那吾魯孜節(jié)”等系列活動398場次,參與群眾達6.3萬余人,6個村黨支部在村陣地主持婚慶、喪葬等事務。
社會治理機制進一步完善。通過“依法治村”網格化、片區(qū)化管理,黨的領導觸角扎根于民,民情訴求通道得到暢通。開通法律顧問咨詢服務平臺后,各類矛盾糾紛得到了疏通化解,各試點村累計處理土地、婚姻、合同、侵權等矛盾糾紛163起,調解成功率達95.5%,清理積壓的5起信訪案件,實現(xiàn)了在全州率先實現(xiàn)法律顧問介入涉法涉訴信訪案件機制。集體財產維護者缺位問題得到扭轉,各試點村累計依法收回被侵占集體土地及草場近3000余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