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偉
摘 要:閑暇時間不斷增加,城市青年的休閑觀念和休閑生活方式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標志著城市中一個新的“休閑時代”的來臨。休閑成為衡量人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成為人們越來越關注的社會問題。筆者分析和討論了城市青年的閑暇時間休閑所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設“以人為本”的和諧休閑城市的相關建議,并進一步探究了社會轉型期城市青年的休閑行為方式與城市發(fā)展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城市休閑 休閑功能 蕪湖
一、休閑觀念的更新
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人們對休閑的期望越來越高,休閑在人們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明顯。雖然勤奮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工作也往往被視為一種生財之道,但是,休閑正逐漸代替工作而成為人們社會活動的中心。
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yè)化大生產(chǎn)帶來了大量財富,一個與傳統(tǒng)價值觀全然不同的新的價值觀正在形成(見表一)
二、休閑的社會化功能
(一)休閑影響青年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
一個青年若想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想在社會中立足,必須使得自身的行為要符合一定時期約定俗成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這種學習的過程除了在正規(guī)的課堂教育活動中進行之外,主要還是通過休閑活動的社會化過程來完成的
(二)休閑培養(yǎng)青年的社會地位的認同感
青年在一定社會群體中都有自身獨特的角色,在群體中擁有怎么樣的身份、地位,遵行怎么樣的行為規(guī)范,關鍵取決于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休閑活動氛圍。富裕家庭和貧困家庭長大的青年,其在社會休閑活動中有著不同的身份認知。
(三)休閑塑造青年的心理和人格模式
隨著休閑時間的延伸和休閑活動數(shù)量的增加,休閑活動對于人的性格、心理、行為產(chǎn)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大部分涉及有關勞動、接人待物的經(jīng)驗都是從休閑活動的環(huán)境中習得此種學習過程的傳遞。青年就是在這種休閑傳遞的歷史過程中,不斷走向成熟,走向文明,走向現(xiàn)代化。
三、城市休閑的失位和錯位
當代城市休閑的失位和錯位也隨之而來,出現(xiàn)了城市青年休閑的麥當勞化和消費磁化。在一個麥當勞化的社會和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休閑最本質的自由行和創(chuàng)造性正在消失。不僅僅如此,以“效率”為標志和以“利潤”為導向的所謂的“合理化”青年休閑變得高度的機械化、異己化和非人化,進而損害了城市青年的身心。
調查發(fā)現(xiàn),雖然蕪湖市民的自由時間較多、休閑形式豐富,但休閑生活的負載功能也較多,休閑中也不忘工作和業(yè)務。人在休閑,但心并不悠閑,顯示出“閑里偷忙”的特點。人們對休閑生活不滿意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工作太忙,單位業(yè)務需要經(jīng)常加班,許多本該屬于自己的閑暇時間被工作占用;二是家務及陪伴、照顧家庭成員占用了部分休閑時間;三是社會缺乏正確的休閑觀念、良好的休閑氛圍、充足的休閑設施等。這些情況充分暴露出,當前我國影響國民休閑生活的因素還很多,問題比較突出,至今還沒有形成理性、科學的休閑觀念和休閑方式,“非真實性休閑”還大量存在,這已經(jīng)成為許多城市面臨的一大困惑和難題。
四、結論:打造城市青年休閑生活之都幾點建議
“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結合蕪湖市民針對提高休閑生活質量所提出的建議來看,我們認為蕪湖市未來城市規(guī)劃和策略是:打造真正的休閑城市。
(一)改善城市休閑環(huán)境,大力發(fā)展休閑產(chǎn)業(yè)
其一,完善城市交通、秩序和安全管理等公共服務設施以方便市民出行。其二,蕪湖作為安徽南部最有吸引力的城市之一,給城市青年一個安全的生活環(huán)境,為城市休閑創(chuàng)造一個必須的前提條件。其三,鑒于目前蕪湖休閑、文化設施供不應求的局面,政府和社會應該大力發(fā)展休閑產(chǎn)業(yè),建設更多更好的休閑設施,將城市休閑場所盡可能地免費或微利向廣大市民開放。
(二)開展休閑宣傳,普及休閑教育
建立城市休閑媒體宣傳體系,包括廣播影視、報刊雜志、網(wǎng)絡、開辦休閑宣傳講座、開展娛樂活動等。此外要采取政府財政支持、社會組織、個人適當付費的方式建立社區(qū)休閑機構,為廣大市民提供及時需要的休閑服務。
(三)完善青年勞動者的工作與休假制度,還法定閑暇時間給廣大市民
我們建議政府制定和完善科學合理的工作與休假制度,加強對勞動部門貫徹執(zhí)行勞動法的法律監(jiān)管,企事業(yè)單位要深刻認識到休閑的重要性,還法定閑暇時間給勞動者。
參考文獻
[1][美]杰弗瑞·戈比著;張春波等譯.21世紀的休閑與休閑服務[M].昆明:云南人們出版社,2000:43-51.
[2]龍應臺.誰的城市誰的家——我的市民主義.[N]南方周末,2003年5月15日.
[3]徐明宏.休閑城市[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255-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