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朝霞
【摘 要】語文教學應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因此,課標要求我們必須重視語文活動課的開展。在活動中進行語文教學,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是一個極大的促進,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能夠發(fā)展和鍛煉健康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在活動過程中體驗了成功的喜悅。
【關鍵詞】初中語文;活動課教學
語文教學應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因此,課標要求我們必須重視語文活動課的開展。但對于現實生活中十分缺乏“生活”感覺的學生,很多老師仍然覺得束手無策。我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如何開展初中語文活動課教學。
一、語文活動教學的形式
自古以來,我國教育就重視活動。孔子強調“聽言觀行”,荀子認為“行高于知”,王夫之提出“行先知后”。先哲們早就意識到人的知識、思維以及道德、情感、價值觀的形成,都必須經過實踐,即主體自覺參與、全心投入的活動來實現。語文教學有著廣闊的天地,不應人為地把它囿于區(qū)區(qū)的四十分鐘之內。我們在向課堂要效率的同時,也要把眼光投向語文學習的外延。我們應該溝通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廣泛地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語文教學活動。
活動教學以人為本,語文活動教學應采取有利于激發(fā)學生主體性的豐富形式,如即席發(fā)言、演講、討論、辯論、采訪等。配合教材重視人文教育的要求,可以開展朗誦、配音、創(chuàng)辦班級文學雜志、編演課本劇等研究型、體驗型、創(chuàng)造型的活動。
新課標語文教材中有好多故事性很強的文學作品。文學是人學,表現人性、人道、人生,表現人對自然對社會的認識和情感。文學給中學生展示鑒賞真善美的審美領域,創(chuàng)設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藝術環(huán)境。因此語文課不能變成肢解真善美的工具,而要成為培養(yǎng)高尚情操、健全人格的沃土。文學鑒賞是一個需要融入個人閱歷情感的內化過程,因人而異,千人千面。語文活動教學正是文學鑒賞的有效途徑。
二、活動教學實操步驟例談
下面以組織九年級學生編演課本劇為例,談談語文活動教學的實操步驟。
(1)激趣——教師介紹前人編演課本劇的成功經驗和收獲的喜悅,讓學生產生過一把癮的強烈的渴望,為活動的順利開展鋪下思想和情感基礎。
(2)分組——讓學生以自愿為原則,給合成若干小組,推舉出負責人,人人動手改編課文。由于是自由組合,大家都不想落后,學習熱情明顯提高。
(3)選擇——選擇過程完全是學生自主的過程,學生充分討論,積極參與。選擇過程實質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學生必須了解戲劇的特質,選擇矛盾沖突激烈、情節(jié)性強、人物性格鮮明的課文,而這正是活動成功的關鍵。
(4)閱讀——我們要求學生把課文改編為劇本,如果課文是劇本,就要有自己創(chuàng)作的成分。要改編、創(chuàng)作課本劇,閱讀時需要具備戲劇常識,如了解幕、場、人物說明、舞臺說明等,體會“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的特點,理解個性化、動作化的戲劇語言。閱讀的時候要了解背景,熟悉內容,理解主題,把握人物形象等。
(5)改編——學生在編寫課本劇時,往往照抄課本里的人物對話,舞臺說明也照抄課本里的敘述句。應讓學生明確:改編時可適當增刪。因為演出時間限制在十五到二十分鐘內,所以枝節(jié)應該大刀闊斧地砍掉,保留和創(chuàng)作一些能強化戲劇沖突、突出人物性格的對話、動作的內容。當然,無論是人物對話、舞臺說明還是矛盾沖突的設計,都是為主題服務的。刪簡或增添,既要適合于劇情發(fā)展及人物性格的需要,又要適合舞臺演出。
(6)排練——我們在班內眾多改編的劇本中選擇一個最優(yōu)秀的作為本班的演出劇目,安排三周排練時間。這個過程要求學生盡量正規(guī)化,不要成為胡亂湊合的烏合之眾。為了貫徹編劇的改編、創(chuàng)作意圖,編劇順理成章地當上導演、副導演。導演、副導演根據劇情和人物氣質特點在班上選擇合適的演員。為了排練能順利、落實,還可以安排燈光師、音響師、化妝師、道具組、劇務組等人員和機構。各人分工合作,同心協(xié)力,為的是最后把自己班的心血結晶搬上舞臺。
(7)匯演——到了激動人心的一天,經過抽簽決定演出次序后,各班傾注了全部的熱情,把最精彩的演出帶給了觀眾,使匯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8)評價——應該把評價作為教學活動的一部分,讓其成為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教學實際過程的認識及改進教學工作的重要手段。對課本劇編演的評價包括三部分:一是評委評價。我們對學生在“劇本改編”“表演語言”“形體動作”等方面分別打分,評出一二三等獎和最佳表演獎、最佳舞臺效果獎。二是學生評價。在匯演后,組織學生討論,評論編演的水平及得失,重點是指出創(chuàng)新和成功之處,同時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三是學生評課文。編演后學生對原課文的理解已提高到另一層次,此時,可提出幾個高要求的具有挑戰(zhàn)性、激勵性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將從外部實踐活動中獲得的感性經驗轉化為理性思維,實現語文素質水平的新的飛躍。
三、語文活動教學的效果和意義
教師在課本劇的編演過程中,充當的是指導者、參與者和配合者的角色,學生才是主角。這種新型的教學方式促進了教學,鍛煉了才干。具體表現在:
(1)促學習熱情。學生由于擁有了學習的主動權和充分的自由,在課本劇編演過程中無不透露出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學習熱情,不需要往常的“威迫”“利誘”,不需要語重心長苦口婆心的教育,充分表現了“我要學”的積極心態(tài)。
(2)促競爭意識?,F代社會是競爭的社會,語文教學應培養(yǎng)學生良性競爭意識。這次編演課本劇,首先是班內各小組最佳劇本改編之爭,隨后就是各班劇目之間的比拼,充分體現了作為學習主人的健康精神。
(3)練創(chuàng)造能力?!耙磺€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鑒賞是一種創(chuàng)造,改編課本劇是一種創(chuàng)造,表演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匯演時,觀看的學生把臺上形象與自己創(chuàng)造的形象進行對照,把別人對形象塑造表現的技巧與自己的努力結果相對照,不斷調整充實,使形象更為豐富,臺上臺下,創(chuàng)造成果在會聚、交流、深化。活動教學讓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培育創(chuàng)造種子的佳壤。
在活動中進行語文教學,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是一個極大的促進,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能夠發(fā)展和鍛煉健康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在活動過程中體驗了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