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wèi)濤
記憶里,在老房子的土墻上,常常掛著一個葫蘆。那是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從院子里自己種的葫蘆架上摘的,然后自己掏了里邊的瓤子,在葫蘆腰上拴了一根細繩子,又找了個小木頭塞子,塞住葫蘆嘴子,然后掛在土灶邊的土墻上。
那應該是我七歲那年冬天,家里窮得連買油的錢都沒有了,母親整天罵父親沒本事,養(yǎng)不活一家老小,日子沒法過。面對母親的指責、抱怨,父親像悶葫蘆一樣,依舊不言不語,早早出了門,將一把長把兒的斧頭磨得發(fā)亮,扔進了背簍,背上坡去砍柴。母親整整罵了好幾天,父親也這樣縮頭縮腦地在坡上呆了好幾天。直到幾天后,父親將那些砍回的木柴鋸短,劈開,背到十里外的集市上賣了,然后提回了一葫蘆油,依舊掛到了灶房土墻上的木頭橛子上,母親才不再罵他了。
又一年的春天過去了,父親種的葫蘆又長出了嫩嫩的小苗。他每一次去地里的時候,都會不厭其煩地看一看他的葫蘆有沒有長高,缺不缺水。甚至常常會給我安排些我并不情愿的活兒。在葫蘆成熟的時候,父親依然摘了好多的葫蘆,挑上兩個個大點的,掛在屋檐下風干。
我考上初中的那年,家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我不得不面臨著輟學的危險。母親整天都在埋怨父親,父親的情緒也壞到了極點。有很多時候,我甚至能聽見他將牙齒咬得咯嘣咯嘣響,但隨之而來的,并沒有聽見他的怒吼,而是低沉的抽泣。
那一年就要過春節(jié)了,父親給我一個提籃子,里邊裝著家里的雞下的幾斤雞蛋,讓我去集市上賣了,稱上兩斤醬油,再灌上二斤醋。那時候的供銷社賣東西,都沒有包裝,也不給你用來裝東西的器具,都是自己帶東西裝。父親遞給我兩個葫蘆,對我說,這個你拿去灌醋,那個你拿去裝醬油。他說:這東西肚子大,很能裝,還不容易灑出來。你人小,拿別的東西我怕你走路上不小心灑了,這東西拿著安全。就這樣,我們土灶的墻上,又多了兩個葫蘆,多了兩味調(diào)料。
隨著我們姊妹一年又一年地長大,土房換成了磚房,土灶也換成貼瓷片的磚灶,但是,父親在墻上掛葫蘆的習慣卻依然沒有改變。而且,那些葫蘆又多了好幾個,有裝鹽的,有裝堿面的,有裝醬油的,有裝糖的,反正,只要能裝進去的,他都想辦法裝到了葫蘆里,掛在了墻上。
去年,我們姊妹一塊兒回老家去看他,只見院子里又有一架葫蘆長勢喜人,掛了好多小葫蘆。父親坐在葫蘆架下的躺椅上,一邊給我們講我們小時候的過往,一邊從腰間解下一個小葫蘆,隨著葫蘆嘴兒上的木頭塞子“砰”的一聲打開,一股子又香又醇厚的味道飄散開來。父親拔出塞子,給一個個小酒盅里盛滿,全家一起碰杯而飲。此刻,所有過去的酸甜苦辣,都在父親的葫蘆里釀出如此醉人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