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根
【琦君簡介】
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臺灣著名女作家。她古典學養(yǎng)深厚,代表作品有《三更有夢書當枕》《細雨燈花落》《水是故鄉(xiāng)甜》等,被譽為“臺灣文壇上閃亮的恒星”。其多篇作品入選中學語文教材,為大家熟知的電視劇《橘子紅了》也是根據(jù)她的小說改編的。
琦君是20世紀臺灣文壇的散文大家。她寫普通人、身邊事,詮釋親情、友情,回憶童真童趣,用清麗的文字、疏淡簡約的風格營造出一個和諧寧靜的世界。
【作家說琦君】
一生兒愛好是天然
林海音
潘琦君女士出版了一本散文集子《煙愁》,書名和封面的設(shè)計,正符合了這位玉潔冰心的作者的那份情致。琦君的散文,乍看來,文字是樸實無華的,但仔細的玩味,就會覺得那種淡雅,也是經(jīng)過作者細心琢磨的。
這本包括了三十八篇散文的集子,是作者十年來作品的精選。在這以前她出版過散文及短篇小說集《琴心》《菁姐》《百合羹》。大部分的散文作品都是往懷憶舊的,所以常常在那里面可以看到笑影中閃著淚光。會有人把現(xiàn)在散文加以類別,使這位一向溫柔的作家,也忍不住對她個人寫作方向做坦白的傾訴,她說:“……許多童年的故事,寫下我對親人師友的懷念,也寫下我在臺灣的生活感想。這些,也許會被認為是個人廉價的感傷,雞毛蒜皮不值一提的身邊瑣事,或老生常談卻自以寫了了不起的人生哲學。對于這些批評,我都坦然置之。我是因為心里有一份情緒在激蕩,不得不寫時才寫。每當我寫到我的父母和師友,我都禁不住熱淚盈眶,我忘不了他們對我的關(guān)愛,我也珍惜自己對他們的這一份情。像花草樹木似的,誰能沒有一個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忘掉故鄉(xiāng),我若能不再哭,不再笑,我寧愿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然而,這怎么可能呢?”
琦君生長在山明水秀的浙江杭州,先就愛上了大自然的鐘秀。她的家境很好,父親是叱咤風云的軍官,在她的原籍溫州和卜居多年的杭州,都有過顯赫的名聲,但無論在風光如畫的西子湖或是那十八灣頭的水鄉(xiāng),琦君的童年卻也充滿了憂傷。她是之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的,但是完成這段大學教育,卻也經(jīng)過了一段坎坷的命運。這便是造成她的作品的那股“愁”味的根源吧!
琦君服務于司法界,還兼在兩間大學教授文學課程,她自認為教書的樂趣最高。她有堅強的意志,卻有一個相反的身體,但是她常說,無論她在怎樣的頭痛欲裂的情形下,只要上了講臺,侃侃而談,古今文學的比較,李杜詩章的講述,病魔立刻就無影無蹤了,她在大學讀書時,是江南詞宗夏承燾的得意弟子,因此她對詩詞有特殊的愛好和造詣。對于寫作的風格,她喜歡引用牡丹亭里的兩句詞:“一生兒愛好是天然,卻三春好處無人見?!?/p>
這也該是人生的最好境界了吧!
(選自《天下閱讀》,有刪節(jié))
【琦君憶母親】
母親的書
琦君
母親沒有正式認過字、讀過書,但在我心中,她卻是博古通今的。
從小到大,我上過那么多年學,后來又教書,生活天天不離書,和書打的交道最多,也讀過很多本書,而母親的書卻是我怎么也讀不完的。
母親在忙完一天的煮飯,洗衣,喂豬、雞、鴨之后,就會喊我:“小春呀,去把媽的書拿來。”我就會問:“哪本書呀?”“那本橡皮紙的?!蔽揖椭缷寢尳裢硇睦锔吲d,要在書房里陪伴我,就著一盞菜油燈,給爸爸繡拖鞋面了。橡皮紙的書上沒有一個字,實在是一本“無字天書”。書里面夾的是紅紅綠綠、色彩繽紛的絲線,用白紙剪的朵朵花樣。還有外婆給母親繡的一雙水綠緞子鞋面,沒有做成鞋子,母親就這么一直夾在書里,夾了將近十年。外婆早已過世了,水綠緞子上繡的櫻桃仍舊鮮紅得可以摘來吃似的;一對小小的喜鵲,一只張著嘴,一只合著嘴。母親告訴過我,那只張著嘴的是公的,合著嘴的是母的。母親每回翻開書,總先翻到夾得最厚的一頁。對著一雙喜鵲端詳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地,像在專心欣賞,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頁,用心地選出絲線,繡起花來。好像這雙鞋面上的喜鵲、櫻桃,是母親永久的樣本,她心里的圖案和顏色,仿佛都是從這上面變化出來的。
橡皮紙的書頁是雙層對折,中間的夾層里,有時會夾著母親心中的至寶,那就是父親從北平的來信,這才是“無字天書”中真正的“書”。母親當著我面,從不抽出來重讀,直到花兒繡累了,菜油燈花也微弱了,我背《論語》《孟子》背得伏在書桌上睡著了,她才會悄悄地抽出信來,和父親隔著千山萬水,低訴知心話。
母親生活上離不了手的另一本書是皇歷。她在床頭小幾的抽屜里、廚房碗櫥的抽屜里,各放一本,隨時取出來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日子。日子的好壞,對母親來說太重要了。她萬事細心,什么事都要圖個吉利。買豬仔、修理牛欄豬圈、插秧、割稻都要揀好日子,臘月里做酒蒸糕就更不用說了。只有母雞孵出一窩小雞來,由不得她揀在哪一天,但她也要看一下皇歷。如果逢上大吉大利的好日子,她就好高興,想著這一窩雞就會一帆風順地長大;如果不巧是個不太好的日子,她就會叫我格外當心走路,別踩到小雞,在天井里要提防被老鷹攫去。有一次,一只老鷹飛撲下來,母親放下鍋鏟,奔出來趕老鷹,還是被它銜走了一只小雞。母親跑得太急,一不小心,腳踩著一只小雞。她手捧受傷的小雞,后悔不該踩到它,又心痛被老鷹銜走的小雞,眼淚一直流,我都要哭了。
皇歷上一年二十四個節(jié)氣,母親背得滾瓜爛熟。每次翻開皇歷,要查眼前這個節(jié)氣在哪一天,她總是從頭念起,一直念到當月的那個節(jié)氣為止。我也跟著背:“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但每回念到白露、秋分時,不知為什么,我心里總有一絲凄凄涼涼的感覺。小小年紀,就興起“一年容易又秋風”的感慨。還有老師教過我《詩經(jīng)·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蔽耶敃r對“宛在水中央”不大懂,而且覺得有點滑稽。最喜歡的是頭兩句。“白露為霜”使我聯(lián)想起“鬢邊霜”,老師教過我那是比喻白發(fā)。我時常抬頭看一下母親的額角,是否已有“鬢邊霜”了。
《本草綱目》是母親做學問的書,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頭的字,母親實在也認不得幾個。但她總把它端端正正擺在床頭幾上,偶然翻一陣兒,說來也頭頭是道。其實都是外公這位山鄉(xiāng)郎中口頭傳授給她的,母親只知道出典都在這本書里就是了。
母親沒有正式認過字、讀過書,但在我心中,她卻是博古通今的。
(選自《人民周刊》2017年第3期)
[解讀]白先勇說:“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閱一本舊相簿,一張張泛了黃的相片都承載著如許沉重的記憶與懷念?!痹谶@篇散文中,琦君以母親的書為線索,勾勒母親的形象,不能不說是別出心裁。她以一雙不諳事理的小女孩的眼光“探究”母親的書,捕捉母親的情感世界,令人感慨萬千。琦君將母親的書如數(shù)家珍般娓娓道來,將母親的愁緒與自甘淡泊的無奈,由一雙天真無邪孩子的眼睛得以展示,既純樸又親切自然,率真中隱含著對母親悲苦一生的體認與同情,讀來令人愴然淚下。
【琦君憶童年】
下雨天,真好
琦君
一清早,拉開窗簾看看,窗上已布滿了水珠。啊,好極了,又是個下雨天。雨連下十天半月,甚至一個月,屋里掛滿萬國旗似的濕衣服,墻壁地板都冒著濕氣,我也不抱怨。雨天總是把我?guī)У搅硪粋€處所,在那兒,我又可以重享歡樂的童年。
那是在浙江永嘉老家,我才6歲,睡在母親暖和的手臂彎里。天亮了,聽到瓦楞上嘩嘩的雨聲,我就放了心。因為下雨天長工不下田,母親不用老早起來做飯,可以在熱被窩里多躺一會兒。我舍不得再睡,也不讓母親睡,吵著要她講故事。母親閉著眼給我講雨天的故事:有個盲人,雨天沒打傘,一個過路人見他可憐,就打著傘送他回家。盲人到了家,卻說那把傘是他的。他說他的傘有兩根傘骨用麻線綁住,傘柄上有一個窟窿。說得一點也不錯,原來他一邊走一邊用手摸過了。傘主笑了笑,就把傘讓給他了。
我說這盲人好壞??!母親說,不是壞,是因為他太窮了。傘主想他實在應當有把傘,才把傘給他的。在熹微的晨光中,我望著母親的臉,她的額角方方正正,眉毛細細長長,眼睛瞇成一條線。我的啟蒙老師說菩薩慈眉善目,母親的長相一定就跟菩薩一樣。
雨下得越來越大。母親一起床,我也跟著起來,顧不得吃早飯,就套上叔叔的舊皮靴,頂著雨在院子里玩。我把伯公給我雕的小木船漂在水溝里,中間坐著母親給我縫的大紅“布姑娘”。繡球花瓣繞著小木船打轉(zhuǎn),一起向前流。
天下雨,長工們不下田,都蹲在大谷倉后面推牌九。我把小花貓抱在懷里,自己再坐在伯公懷里,等著伯公把一粒粒又香又脆的炒胡豆剝了殼送進我嘴里。胡豆吃夠了再吃芝麻糖,嘴巴干了吃柑子。大把的銅子兒一會兒推到東邊,一會兒推到西邊。誰贏誰輸都一樣有趣,我只要雨下得大就好。下雨天老師就來得晚,他有腳氣病,穿釘鞋走田埂路不方便。老師喊我去習大字,伯公就會去告訴他:“小春肚子痛,睡覺了?!崩蠋煵粫沃鴤銇碚椅摇D赣H只要我不纏她就好。
5月黃梅天,到處黏糊糊的,父親卻端著宜興茶壺,坐在廊下賞雨。院子里各種花木,經(jīng)雨一淋,新綠的枝子頑皮地張開翅膀,托著嬌艷的花朵,父親用旱煙袋點著它們告訴我這是丁香花,那是一丈紅。大理花與劍蘭搶著開,木樨花散發(fā)著淡淡的幽香。墻邊那株高大的玉蘭花開了滿樹,下雨天謝得快,我得趕緊爬上去采,采了滿籃子送左右鄰居。玉蘭樹葉上的水珠都是香的。
唱鼓兒詞的總在下雨天從我家后門摸索進來,坐在廚房的條凳上,唱一段《秦雪梅吊孝》《鄭元和學丐》。母親一邊做飯,一邊聽。晚上就在大廳里唱,請左鄰右舍都來聽。寬敞的大廳正中央燃起了亮晃晃的煤氣燈,發(fā)出嘶嘶的聲音。煤氣燈一亮,我就有做喜事的感覺,心里說不出的開心。雨嘩嘩地越下越大,盲人先生的鼓咚咚咚地也敲得越起勁。唱孟麗君,唱秦雪梅,母親和五叔婆聽了眼圈兒都哭得紅紅的,我就只顧吃炒米糕、花生糖,父親卻悄悄地溜進書房作他的“唐詩”去了。
(選自《智慧背囊》)
[解讀]本文是一篇回憶性散文,回憶了作者幼時在下雨天享受歡樂的童年的情景。下雨天為什么真好呢?因為那時到了下雨天,作者就不要讀書習字了,可以聽母親講故事,可以頂著雨在院子里玩,可以吃好多零食,可以看大人們打牌、聽唱鼓兒詞。
【琦君憶故鄉(xiāng)】
月光餅
琦君
月光餅也許是我故鄉(xiāng)特有的一種月餅。每到中秋,家家戶戶及商店,都用紅絲帶穿了一個比臉盆還大的月光餅,掛在屋檐下。廊前擺上糖果,點起香燭,和天空的一輪明月,相映成趣。月光餅做得很薄,當中央上一層稀少的紅糖,面上撒著密密的芝麻。供過月亮以后,拿下來在平底鍋里一烤,掰開來吃,真是又香又脆。月光餅面積雖大,分量并不多,所以一個人可以吃一個,我總是首先搶到大半個,坐在門檻上慢慢兒的掰開嚼。家里親友們送來的月光餅很多,每個上面都有一張五彩畫紙,印的是“嫦娥奔月”“劉備招親”“西施拜月”等等的圖畫,旁邊還印有說明。我把這些五彩畫紙抽下來,要大人們給我講上面的故事。幾年的收藏積蓄,我有了一大疊。長大以后,我還舍不得丟掉,時常拿出來看看,還把它釘成一本,留作紀念。
我有一個比我只大兩歲的表姑,她時常在我家度過中秋節(jié),她喜歡吃月光餅。有一次,她拿了三張五彩畫紙要跟我換一個餅,我要她五張,她不肯,兩個人就吵起來。她的臉很大很扁,面頰上還長了不少雀斑。我指著她的臉說:“你還吃月光餅!再吃,臉長得更大更扁,雀斑就跟餅上的芝麻那么多了?!边@句話真?zhèn)怂男?,就掩面哭泣起來,把一疊畫紙撕成片片地扔掉,我也把月光餅扔在地上,用腳一踩踩得粉碎,心里不免又心疼又后悔,也就哇的一聲哭起來。母親走來狠狠地訓我一頓,又捧了個剛烤好的月光餅給表姑,表姑抹去眼淚,看看餅,抬眼望著母親問道:“表嫂,你說我臉上的雀斑長大以后會好嗎?”母親撫著她的肩說:“你放心吧!女大十八變,變張觀音面。你越長大,雀斑就越隱下去了。”母親又說又笑:“你多拜拜月亮菩薩,保佑你長得美麗。月光餅供過月亮,吃了也會使你長漂亮的。”表姑半信半疑地摸著月光餅上的芝麻,和我兩個人呆愣愣地對望了好一會兒,她忽然掰下半個餅遞給我說:“我們分吧!我跟你要好?!蔽铱纯吹厣纤核榱说漠嫾埮c踩爛的餅屑,感激萬分地接過餅,跟表姑手牽手悄悄地去后院里,恭恭敬敬地向天上的月亮拜三拜,我們都希望自己長大了都有一張觀音面。
表姑長大以后,臉上的雀斑不但沒有隱去,反而更多了??墒腔楹蠓蚱迾O為恩愛,她生的兩個女兒,都出落得玫瑰花兒似的,我們見面時談起幼年搶吃月光餅和拜月亮的事情,她笑笑說:“月亮菩薩還是聽我的禱告的。我自己臉上的雀斑雖然是越來越多,而她卻保佑我有一對美麗的女孩子?!?/p>
臺灣是產(chǎn)糖的地方,各種餡兒的月餅,做的比大陸上更膩口,想起家鄉(xiāng)的月光餅,那又香又脆的味兒好像還在嘴邊呢!
中秋節(jié),一年又一年,來了又過去,什么時候回家鄉(xiāng)去吃月光餅呢?
(選自《成長閱讀》)
[解讀]“月光餅”是本文的題目,也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作者在臺灣生活多年,可她仍感覺臺灣的各種月餅“做的比大陸更膩口,想起家鄉(xiāng)的月光餅,那又香又脆的味兒好像還在嘴邊呢!”這流露出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深深眷戀之情。在文章中,作者通過對月光餅的描寫,回憶了童年的美好生活。
[作者通聯(lián):江蘇東臺市秀峰華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