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美琴
在現(xiàn)今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為了追求高分而忽略了學生審美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古詩詞教學這塊也深受其害,很多教師僅把古詩詞教學當成任務,課堂由此變得平淡,缺少生命原色。由此可見,審美教育有必要貫穿于初中古詩詞教學的始終,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古詩詞教學更應該以審美教育為抓手,以點帶面,促進初中語文高效課堂良性發(fā)展。
為此,本文將結(jié)合蘇軾《水調(diào)歌頭》的教學,淺談初中高效課堂古詩詞教學的審美教育的四點思考。
一、在情境導入中感受穿越美
好的“導入”能引領學生穿越時空隧道,身臨作者所處情境,體會古詩中的詩情畫意,讓學生領略到妙不可言的穿越美,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對民族文化的無限敬仰之情。
例如《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導入情景設置:中秋是一段美麗的傳說,嫦娥曾經(jīng)在桂樹下的傾訴,千百年來化作相思無斷絕。今夜月又圓,愁緒仍滿懷,皎潔的月光灑碎成滿地的思念,仰望蒼穹,月下的人在思念誰?
不知不覺中學生已然穿越到了一千年的那個中秋夜,與蘇軾一起花前賞月,淺吟低索,那輪圓月那頭的人是誰呢?此時此刻,學生的盎然興趣已經(jīng)充分調(diào)動起來,形成了進攻性的學習狀態(tài),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在聯(lián)想想象領悟意境美
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景隨筆走、境由心生,詩人往往借助意象表情達意,而意象離不開聯(lián)想和想象。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創(chuàng)造的意象能給人帶來韻味無窮的審美體驗,從而滿足學生在優(yōu)美的詩歌意境中的審美追求。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應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去領悟古詩中的意境美。
例如《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就借助“明月”這一意象,完成了今與古的完美契合。
詞人由“我欲乘風歸去”突發(fā)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脫離人世、超越自然。然而,“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詞人想到天上的“瓊樓玉宇”盡管金碧輝煌,但地處高處,難耐凄寒,矛盾隨即在詞人的心里產(chǎn)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能與自己的清影相伴,“天上”不如人間。詞人經(jīng)歷了“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聯(lián)想和想象過程,抓住“明月”描繪了一幅虛幻而開闊的意境,形象地展示了蘇軾波瀾起伏的情感,給人神游的美感,撩撥人的內(nèi)心,促使學生體會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情感和開闊豁達的胸襟,從而充分體會到了詩歌的意境美。
三、在欣賞品味中體會情感美
南朝劉勰《文心雕龍·明詩》中也說“詩者,持也,持人情性”,道出了詩歌的本質(zhì)即情感。古詩詞的情感元素很多,常見的有“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的朋友情,有剪不斷理還亂的兒女情,有回歸自然的快樂,有借酒澆愁的憂思等等。不同的情感能折射出不同的精神力量,欣賞品味詩歌的過程即是體會詩歌情感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性情得到陶冶和提升,精神獲得美的享受。
“古今一輪月,千載寄情思”,詞人蘇軾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著酒興,傾訴心中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即表達自己對前途的信心;又發(fā)泄自己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消極避世的情緒。這種情感既是蘇軾人格魅力的體現(xiàn),也是他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偉大精神的展現(xiàn),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心靈為之振奮,為之鼓舞,為之充滿力量。
四、在課堂練筆中品嘗創(chuàng)造美
美學家朱光潛說:“凡是美都必須經(jīng)過心靈的創(chuàng)造?!币虼耍旁娫~教學必須學生放飛心靈,激勵創(chuàng)造。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在全面理解、深入體會詩情的基礎上于課堂練筆中將所學古詩詞融會貫通,這樣,課堂小作文才會文采飛揚,韻味無窮,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這樣的寫作訓練中能夠品嘗到創(chuàng)造美的快樂。
練筆的方式有很多。例如《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師可以采用續(xù)寫的方式:在那個中秋之夜,蘇軾因太思念弟弟,淺斟低吟,對月獨酌,不免痛哭流涕,一夜未眠……同僚劉庭式知道這件事后,放心不下,第二天找到蘇軾,欲知后事如何,請?zhí)峁P續(xù)寫故事。學生經(jīng)過此種創(chuàng)作訓練,能夠“涵詠玩索”詩意,既提高了對詩詞的審美能力,又品嘗到創(chuàng)作的快樂,既拉近了與作品的情感,又能喚起心中美好的愿景。
總之,以上四個步驟適合所有的古詩詞教學。實踐證明,這是一個由淺入深的審美過程,這樣的過程不僅可以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審美能力得到提高,還可以使他們感悟人生、思考社會、美化心靈。上下五千年,悠悠詩詞情,古詩詞文化博大如海。在今后的初中古詩詞教學中,為了讓課堂活力四射,讓我們蕩起審美教育的生命方舟,將初中語文高效課堂古典詩詞的審美教育駛向美麗的彼岸。(作者單位:江西省永豐縣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