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小千
無論是倡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讀寫心得也好,也無論是提出“博覽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腹有詩書氣自華”“多為之而后工”的讀寫主張也好,還是闡發(fā)“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有識才有文”“以讀促寫”“以讀輔寫”“讀寫結合”的讀寫觀點也好,古人今人的這些見解,都對我們研究閱讀與寫作起到了十分寶貴的借鑒作用。
筆者以為,閱讀與寫作是相得益彰、齊頭并進的,它們各有自己的內在規(guī)律,互不為“附庸”。除此之外,閱讀與寫作還有一種關系,那就是“寫作虹吸效應”。所謂“寫作虹吸效應”,指的是寫作時的表達,其實是一種與讀書時的“吸收”反向的、正效應的、“抽奪”式的“傾吐”,而這種“傾吐”的內容,就是“吸納了(讀書時)相關的知識,把‘碎片化的知識整理融合后成為一種可以積淀下來的關于‘寫作思維的比其他知識能量更大的核心知識”。(見《光明日報》2016.12.05葉開《寫作是現(xiàn)代人的核心競爭力》)基于此,筆者主要談談在閱讀與寫作中自己對“寫作虹吸效應”的一些體會和理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碎片化”的讀寫與“整本書”(或專題式的讀寫)的讀寫
“碎片化”的讀,只能帶來支離破碎的寫,無法形成真正的具有完整性的讀寫能力。只有“整本書”的讀寫,才能建構起讀寫知識與讀寫能力的框架,形成真正的完整的較高的讀寫能力。
研究表明,青少年的閱讀“完整性不夠”[1],存現(xiàn)出“碎片化”的不良現(xiàn)象。較大部分的青少年,由于“應試”的原因,對于“新課標”規(guī)定的初高中生課外閱讀的篇目(包括整本的文學名著的閱讀)并不熱心,有的甚至反感。他們“兩耳‘盡聞天下事,一心只讀‘段子書”,他們關心的是互聯(lián)網(wǎng)和手機里的海量信息,他們大量閱讀的是“一些支離破碎的、互不關聯(lián)的信息,一些好笑的段子,一些奇崛的短語,一些機智的跟帖,等等”[2]。他們有時也逢場作戲,湊湊熱鬧,親力親為,發(fā)送自己“創(chuàng)作”(他們自己是這樣認為的)的段子和笑話,從事著這樣“碎片化”的閱讀和寫作。這些看似“創(chuàng)作”的支離破碎的讀與寫,并沒有如讀與寫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或者一部書那樣,以其結構、內容、思想和藝術完美結合的整體性示人,而是僅僅展現(xiàn)出文章、書籍的整體性的一鱗半爪,而這些竟然讓青少年們誤以為自己已經(jīng)窺見了藝術和思想的堂奧而沾沾自喜,樂此不疲。長此以往,他們的讀與寫最多也只能在“玻璃缸里航行”,而不能在遼闊的大海里劈波斬浪;在他們的眼里滄海、巫山至多只能是水和云,而沒有“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那樣的眼光,其真正的具有完整性的讀與寫的能力不可能形成,充其量只能是插科打諢,自娛自樂罷了。
我們知道,“整本書”的閱讀對青少年的閱讀和寫作乃至成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楊振寧博士說:“讀《孟子》使我終生受益,《孟子》里很多儒學影響了我后來的人生和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對于社會結構、物理結構的認識也有很大的影響,這些遠比父親那個時候教我微積分要有用得多?!盵3]楊振寧博士的體會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整本書的閱讀比“碎片化”的閱讀給人的益處和影響是終生的。蔣軍晶甚至預言,“四年級前從未完完整整讀過一本書,那么,這個孩子就有可能缺乏讀完整本書的能力”。[4]更重要的是,這種能力可能會遷移到孩子對整個事物的把握能力的缺失,這“不僅危害了語文本身,更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利影響”。[5]因此,筆者認為,“碎片化”的讀,只能帶來支離破碎的寫,形不成真正的具有完整性的讀寫能力。只有“整本書”的讀寫,才能建構起讀寫知識與讀寫能力的框架,形成真正的完整的較高的讀寫能力。
那么,怎樣矯正“碎片化”的讀寫帶來的弊病呢?特級教師于樹泉認為,應引導學生從讀有字之書到讀無字之書。他說:“相對于語文教育而言,語文課本充其量只是滴水,課本之外則是浩瀚的海洋,而真正的語文教育必須擴大閱讀面,去引導學生‘讀整本書,把世界當課本,而非把課本當世界。否則,以課本畫地為牢去培養(yǎng)‘人,就如同玻璃杯里載松樹、小水溝里賽龍舟,到頭來,至多養(yǎng)養(yǎng)綠蘿、放放紙船。遠離了讀書的滋養(yǎng),學生精神的土地就會板結,情感的田園就會荒蕪,心靈的泉眼就會枯竭,最終難免視野狹窄,情感蒼白。”[10]特級教師顧德希先生曾經(jīng)針對寫作能力差的學生,要求他們抄寫作文,規(guī)定必須看完一句甚至一段后默寫下來,絕不允許看一個字寫一個字,現(xiàn)在想來,其中也蘊含著“拒絕碎片化的寫,倡導寫作的完整性”的道理,并且不失為一種方法。(見顧德希所著《怎樣學習高中語文》一書)
二、“消遣性”的讀寫與“經(jīng)典性”讀寫的關系
“消遣性”的讀,只能是“快餐式”的閱讀,帶來的只能是淺層次的寫,形不成真正的讀寫能力。只有“經(jīng)典性”的讀,才能帶來有完整的、有長度的和有縱深的思考以及深層次的寫,形成真正的較高的讀寫能力。
根據(jù)一項讀者調查顯示,青少年的閱讀“消遣性”有余而“經(jīng)典性不夠”,有人以閱讀作為消遣已經(jīng)實屬不易為由,拒絕“經(jīng)典性”的閱讀,認為沒有必要深究讀什么書。[6]眾所周知,消遣性閱讀是一種“快餐式”的閱讀,只能聊博一哂,不會給人任何精神上的滋養(yǎng),勞而無功,讀有何益?
消遣性閱讀不能完成的任務,只能由“經(jīng)典性”的閱讀來完成。集中的經(jīng)典性的閱讀,有關于閱讀內容的完整的、有長度的和有縱深的思考,以及將這些思考充分地表達出來的要求。因為“我們主張讀經(jīng)典名著,實際上是指要讀經(jīng)典的精神,去體味思想的深度和文化的厚度,提高文化上的修養(yǎng)?!盵7]片段式的閱讀,不是“碎片化”的閱讀,因為它有相對的完整性,是整本書的具體而微,而且它還有“召喚效應”“遠期效應”。因為“經(jīng)典名著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很多人在學生時代讀過片段,有了印象后,便想去看整本書,可見其魅力。”[8]一位名為“花想容”的網(wǎng)友在“知乎”上說,讀名著初時不懂,隨著成長和經(jīng)歷的增多,突然發(fā)現(xiàn)世界就是那個樣子,道理就像書里說的那樣。就像吃天然的食物,語言不一定華麗,卻在咀嚼中越來越覺得余味無窮。[9]
怎樣摒棄“消遣性”的寫,著力“經(jīng)典性”的寫,首先要對寫作有全新的認識,“寫作不僅體現(xiàn)寫作者基礎知識的長度和寬度,更包含了他認知世界和理解社會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才能展現(xiàn)他感受人生,想象未來和編織夢想的能力?!逼浯?,“要用文學的石子激活作文這潭死水”?!皯撟尯⒆釉谒锘鹄?,在人生里。在社會里,學會生活,學會理解,學會愛,而不僅僅是在作文紙上排列字句”?!敖夥潘麄兊南胂罅Γ岣咚麄冋J知世界的能力,充分展示他們的才華,進而才能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具有獨立人格的現(xiàn)代青年。”[10]
三、一般表達與“特殊表達”的讀寫
一般表達是與“特殊表達”相對而言的一種口頭表達形式,它以能夠傳達信息為目的,具有隨意性大,場景性強,語序不規(guī)范,糾偏性靈活、易于操作等特點。而“特殊表達”,指的是文章形式的“書面化”的表達,它具有一次性、流暢清晰、完整的特點。它的表達必須借助一套公共性的詞法、句法和文法。而這些所謂“書面化”的表達,并不一定跟天然的語言能力成正比。它是后天習得的,甚至,它往往是對日??谡Z的表達方式的“扭曲”,是以特殊的修辭手段,強行塞進一個特定的篇幅、體裁和文體的文章模式當中。這種“扭曲”的表達,是需要訓練的。為此,教師在講解課文的時候,需要特別強調文章意義的整體性和統(tǒng)一性,并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在有限制的篇幅里表達完整。仿寫、續(xù)寫和默寫都要注意文章的整體性和規(guī)范性,其標準是:所有的書面表達,句子之間、段落之間都要有做到彼此之間有聯(lián)系、意義要完整,小的段落也應該是長文的具體而微。
質而言之,“整本書(或專題式的讀寫)”的讀和“經(jīng)典性”的讀就具有“寫作虹吸效應”,它可以把“碎片化的知識”以“抽奪”的方式吸納過來并整理融合,積淀下來,產(chǎn)生比原先的知識能量更大的效應。只有這種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才是最有效的,也是具有完整的持續(xù)性。而“碎片化”的讀寫、“消遣性”的讀寫,因為它們不具有相互聯(lián)系性,因而不能相互影響,也就不具備 “虹吸效應”?!耙话惚磉_”因其具有隨意性大,場景性強,語序不規(guī)范,糾偏性靈活、易于操作等特點,也不具有相互聯(lián)系性,也就不具備“虹吸效應”?!疤厥獗磉_”具有一次性、流暢清晰、完整的特點,反復練習,熟能生巧,就具備了“虹吸效應”。如果我們能夠處理好以上三組關系,那么,閱讀與寫作就會出現(xiàn)新的局面。
參考文獻:
[1][2]張閎.作文是一種特殊表達[J].上海采風.2016.05
[3]潘林.楊振寧:讀孟子一生受益.羊城晚報.2009.12.19
[4][5]樊未星.國人平均每年讀一本書[J].中國青年報.2015.05.02
[6][7][8][9][10]葉楠.經(jīng)典名著的精神跨越古今[J].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