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 王清隆 王祝年
摘要根據龍血樹的形態(tài)結構和植物生理的特點,以海南龍血樹莖干為試驗材料,探討龍血樹莖干的石蠟切片制作條件。該研究結果可為進一步觀察龍血樹莖干的微觀形態(tài)結構提供參考。
關鍵詞 海南龍血樹;莖干;石蠟切片
中圖分類號S718.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0517-6611(2017)10-0005-03
Study on the Paraffin Section Technology of Dracaena cambodiana Stems
CHEN Lin1,WANG Qinglong2,WANG Zhunian2*(1.College of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inan University,Danzhou,Hainan 571737; 2.Tropical Crops Genetic Resources Institute,CATAS,Danzhou,Hainan 571737)
AbstractTaking the stems of Dracaena cambodiana as test materials,according to the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cambodiana,the production conditions of their paraffin sections were discussed.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basis for observing the microscopic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of D.cambodiana stems further.
Key wordsDracaena cambodiana;Stem;Paraffin sections
海南龍血樹(Dracaena cambodiana)又名小花龍血樹、柬埔寨龍血樹,其植物形態(tài)、生理特性和劍葉龍血樹極為相似,劍葉龍血樹樹脂也可作為血竭的代用品。海南龍血樹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在海南儋州、東方、樂東、昌江、三亞、文昌等市(縣)均有分布,生于熱帶季雨林或石灰?guī)r山季雨林中背風區(qū)的干燥砂土上,同屬多種和變種植物用于園林觀賞。石蠟切片技術是組織學常規(guī)制片技術中應用最廣泛的制片方法,石蠟切片技術是觀察研究動植物形態(tài)發(fā)育和內部構造的重要技術,但是對于不同植物、不同器官及不同組織制片時需要的具體條件各不相同,切片的質量不僅與材料自身及試驗操作相關,還與固定、脫水、透明、浸蠟、包埋、切片、染色等步驟的操作和時間相關[1-9],因此應根據植物的組織結構特點選擇合適的制片方法。筆者在傳統植物石蠟切片技術的基礎上,結合海南龍血樹莖干的結構特點[10],對脫水、透明、切片、染色等環(huán)節(jié)的操作技術進行了改善,以期為進一步觀察龍血樹莖干的微觀形態(tài)結構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1.1.1試驗材料。試驗材料采自海南省儋州市熱帶植物園,經王祝年研究員鑒定為海南龍血樹(Dracaena cambodiana),選取新鮮龍血樹的莖干進行石蠟制片。
1.1.2主要試劑。無水乙醇(φ乙醇=99.7%)、冰醋酸、二甲苯、甲醛,均為分析純,由廣州化學試劑廠生產;藏紅T(即番紅)、固綠、切片石蠟(60~62 ℃)、中性樹膠,均為分析純,由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生產。
1.1.3主要儀器。光學顯微鏡、輪轉式切片機、塑料載玻片染色缸、鼓風干燥箱、烤片機、酒精燈、切片盒等。
1.2試驗方法
依據傳統的石蠟切片流程中的固定、脫水、透明、浸蠟、包埋與修蠟、切片、粘片、脫蠟與染色、封片環(huán)節(jié),根據龍血樹莖干的結構特點,著重對脫水、透明、切片、染色等流程進行了改善。選取染色效果優(yōu)良、完整的切片在顯微系統下進行顯微觀察并拍照。
1.2.1試劑的配制。FAA固定液:V70%乙醇∶V冰醋酸∶V37%甲醛=90∶5∶5。番紅染液:將1.0 g番紅溶于100 mL 70%乙醇中。固綠染液:將0.5 g固綠溶于100 mL 95%乙醇中。其他試劑均按照常規(guī)方法進行配制。
1.2.2取材與固定。
從龍血樹植株上取下莖干后立即進行分割,并迅速固定。分割莖干要快、準,分割長度為5~8 mm,放入有FAA固定液的廣口瓶中,并貼上標簽。固定用50 mL玻璃廣口瓶,每個小瓶中放置4~5段莖干,固定24 h。
1.2.3脫水與透明。對于脫水與透明環(huán)節(jié),時間是關鍵,而脫水與透明二者密切相關。脫水越充分,透明效果也就越好。按照以下流程進行透明與脫水:50%乙醇20 min → 70%乙醇20 min → 80%乙醇20 min → 95%乙醇20 min →無水乙醇 Ⅰ 30 min →無水乙醇 Ⅱ 30 min → 1/2 100%二甲苯+1/2無水乙醇30 min → 100%二甲苯 Ⅰ 30 min → 100%二甲苯 Ⅱ 30 min。
1.2.4浸蠟與包埋。按照以下流程進行浸蠟(在60 ℃恒溫箱中操作):
2/3 100%二甲苯+1/3 純石蠟→1/3 100%二甲苯+2/3 純石蠟→純石蠟 Ⅰ→純石蠟 Ⅱ。 2/3 100%二甲苯+1/3 純石蠟中可放置4~8 h或過夜,1/3 100%二甲苯+2/3 純石蠟中放置2 h,再轉入融化的純石蠟中2次,每次放置2 h。然后,將浸蠟后的試驗材料倒入固定槽中靜置、冷卻至凝固狀。
1.2.5切片、貼片與烤片。
將蠟塊修成上、下兩邊平行的正方形或長方形,粘在小木塊支座上。用切片機夾好小木塊支座,將蠟塊切成9~12 μm的薄片。切下的薄片自然形成蠟帶,把切好的蠟帶用毛筆輕放在干凈的紙上,光面朝下。用膠頭滴管在玻片中央滴少許蒸餾水,蒸餾水的用量視蠟帶長短而定。若蠟帶比較窄,可在載片上放置1~2排蠟帶。用鑷子和解剖針將蠟帶轉移到蒸餾水上,蠟帶慢慢平展。待完全平展后,用解剖針將切片位置撥正,傾去載玻片上多余的水或用吸水紙放在載玻片邊緣吸去多余水后,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從烤片機左上角依次排列載玻片,在45 ℃烤片機上干燥24 h以上[2]。
1.2.6脫蠟、透明、染色與封片。切片先按照以下流程進行脫蠟與透明:100%二甲苯 Ⅰ 20 min → 100%二甲苯 Ⅱ 20 min → 1/2 100%二甲苯+1/2無水乙醇20 min →無水乙醇 Ⅰ 5 min →無水乙醇 Ⅱ 5 min → 95%乙醇5 min → 80%乙醇5 min → 番紅染色22 h → 70%乙醇3~5 s→ 50%乙醇3~5 s → 70%乙醇5 min → 80%乙醇5 min → 95%乙醇5 min → 固綠染色3~5 s → 95%乙醇5 min →無水乙醇5 min →無水乙醇5 min → 1/2 100%二甲苯+1/2無水乙醇5 min → 100%二甲苯Ⅰ 5 min → 100%二甲苯 Ⅱ 5 min。采用番紅和固綠對切片進行染色,先在染色缸中用番紅溶液染色22 h,然后在固綠溶液中染色3~5 s。完成以上過程后就可用樹膠封固,制成永久裝片。
1.2.7顯微結構觀察。利用顯微鏡對海南龍血樹的莖干結構進行觀察,并通過顯微成像系統軟件對制作的石蠟切片進行拍照。
2結果與分析
海南龍血樹的莖干結構(圖1)與劍葉龍血樹十分相似,莖干的初生結構由外至內依次為:表皮、皮層及基本組織、散生的初生維管束。在老莖中栓化層是皮層外部細胞通過壁加厚栓化后形成的能代替表皮起保護作用的層次。皮層及基本組織由一條環(huán)帶的形成層來劃分。基本組織由大量排列緊密的、徑向排列的、近圓形或長方形或方形的薄壁細胞組成,有的細胞中還可見草酸鈣針晶束。初生外韌有限維管束大而稀疏,分布位置靠近老莖的中央即散生于內基本組織中。次生周木有限維管束小而密,輪廓呈橢圓形或近圓形,數目眾多,徑向排列于外基本組織中[10]。
針對海南龍血樹的結構特點以及在石蠟制片中出現的問題,經過大量摸索得到其合適的石蠟切片制作方案,與普通的石蠟切片方法[11-14]相比,對脫水、透明、切片、染色等環(huán)節(jié)進行了改進,提高了制片成功率,制片效率得以提高,切片質量(圖2 A~D)也有所提高。
2.1取材與固定環(huán)節(jié)
取材時應立即對材料進行分割,并放入有FAA固定液的廣口瓶中。FAA固定液具有滲透快、不使組織膨脹或收縮能夠保持原形、硬化組織的程度適中、能增加染色能力、具有保存劑的作用等特點。每個廣口瓶中固定的材料不能過多,若材料過多會相互碰撞造成組織受損,或固定不充分,以4~5個材料為宜。材料固定的時間至少24 h。
2.2脫水與透明環(huán)節(jié)
脫水先用低濃度乙醇,然后遞增乙醇濃度,直至無水乙醇。脫水必須在有蓋的玻璃器皿中進行,防止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在低濃度乙醇中每級停留時間不能太長,否則易使組織變軟,助長材料的解體;在高濃度乙醇中每級也不能停留太長時間,否則可使組織收縮變硬,影響切片[8]。在透明這個環(huán)節(jié),脫水越充分,透明效果就越好。在進行透明時,隨著時間的推移,能夠觀察到組織逐漸變得透明,最終整個組織都呈透明狀。二甲苯是有毒試劑,且易揮發(fā),因此在進行透明時要帶上口罩、手套,使用二甲苯后要隨時蓋緊蓋子,更換試劑時動作要快。
根據海南龍血樹莖干的結構特點,為使試驗材料在試驗過程中不收縮,設計了5個乙醇濃度梯度,同時也使龍血樹能夠保證徹底脫水,與傳統的石蠟切片方法相比,縮短了脫水環(huán)節(jié)所需要的時間(每個梯度20 min),但又不影響后期切片的質量。在透明環(huán)節(jié),設置2個濃度梯度,對透明時間也進行了調整。通常制片時建議采用以下流程:1/3二甲苯+ 2/3無水乙醇、1/2二甲苯+ 1/2無水乙醇、2/3二甲苯+ 1/3無水乙醇[12]。為了使材料能夠充分透明,將透明過程改為:1/2 100%二甲苯+1/2無水乙醇→ 100%二甲苯 Ⅰ→ 100%二甲苯 Ⅱ,試驗結果表明在每個濃度梯度處理30 min能達到試驗預期的目標。
2.3浸蠟與包埋環(huán)節(jié)若浸蠟時溫度過高,會引起材料變硬變脆而收縮,造成切片質量不高甚至失??;若溫度過低,石蠟就不能完全熔化,難以均勻地滲透到組織內部,造成組織與石蠟脫離,蠟塊中出現氣泡﹑裂隙。浸蠟期間要保持恒溫箱的溫度恒定,切忌忽高忽低。移材料的鑷子最好一起放在恒溫箱中,否則鑷子插入或移出后,尖端的石蠟容易凝固,造成操作困難[15]。為了節(jié)省時間,可以提前將蠟塊溶解,而浸蠟前一定要將石蠟溶解并過濾后再使用,減少其他因素的影響。包埋過程最好在恒溫箱中操作,避免溫差過大,影響石蠟浸入組織的均勻度,在切片時會出現植物組織從臘帶上脫落的情況,時間上也要盡量縮短,否則也會出現同樣的情況。包埋后的石蠟塊應呈均勻的半透明狀態(tài),但有時會出現白色混濁結晶、氣泡等,影響切片。
2.4切片環(huán)節(jié)
切片前要將蠟塊修成上、下兩邊平行的面,這樣切成的蠟帶呈直線。如果上、下兩邊不平行,蠟帶容易彎曲。要將蠟塊修得盡可能小,在材料的周圍不要留太多的蠟,否則一張玻片只能貼幾個切片。通常修整蠟塊時留蠟邊3 mm左右較合適。為了保證石蠟塊牢固地黏在木塊上,可用解剖刀粘取少許石蠟碎屑放在固著蠟塊的木塊四周,解剖刀加溫后迅速將石蠟碎屑熔化燙平。石蠟塊固著后要放置幾分鐘,使其完全凝固,否則切片時蠟塊易脫落[15]。
在對組織進行切片時,選擇9、12、16、20 μm等厚度進行切片試驗,發(fā)現在16、20 μm切片容易出現重疊現象(圖2 E),9 μm厚度的切片效果最好。在切片時片刀必須鋒利,沒有缺口,最好使用新刀片。若刀片太鈍,會使蠟帶自行卷起或皺起(圖2 F和G),或使組織出現傷痕,甚至使切片破碎(圖2H)、不完整,從而導致試驗失敗。
2.5染色環(huán)節(jié)
染色是利用石蠟切片觀察和診斷的關鍵步驟,該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切片染色對比不清晰和容易脫片。染色對比不清晰有以下原因:①固綠染色太深;②番紅染色不夠或過深。因此,染色液的濃度要準確配制,酸堿度要適中,且不能有沉淀。染色時脫片是由于組織切片在染色的系列溶液中浸泡時間較長或貼片不好造成的[5]。染色時最好選用染色缸進行染色,可以一次對多個切片進行染色,還可以減少對切片的移動而造成的脫片。
在試驗過程中也對染色時間進行了摸索,通過番紅的染色時間10和22 h等時長進行染色條件摸索,結果表明在番紅染色10 h的效果不如22 h的染色效果。固綠能夠迅速染色,所以3~5 s即可得到具有較好染色效果的切片。
2.6封片環(huán)節(jié)
在進行封片時,要盡量縮短操作時間,
避免組織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被氧化,滴加中性樹膠和用蓋玻片進行封片時也要避免氣泡的產生(圖2 I)。封片時要根據材料與蓋玻片的大小來評估所需樹膠的滴數。若樹膠過多,蓋玻片容易滑動,對封片造成影響;若樹膠過少,不能將組織完全覆蓋,部分組織會被氧化。封片時動作要輕而快,盡量避免口﹑鼻呼吸對切片的影響;在樹膠未干前,不能用手去動蓋玻片,避免蓋玻片移動對切片質量的影響。
3結論
經過“取材、固定、脫水、透明、浸蠟、包埋、切片、貼片、烤片、脫蠟、透明、染色、封片”一系列環(huán)節(jié)制得永久制片,其切片染色清楚,細胞界限清晰,植物組織完整,石蠟切片干凈,表皮細胞被染成紅色,基本組織被染成綠色。通過對切片進行顯微觀察,可以清楚看到表皮、皮層及基本組織、維管束等組織結構。
石蠟切片技術是組織學常規(guī)制片技術中應用最廣泛的制片方法,也是觀察研究動植物形態(tài)發(fā)育和內部構造的重要技術,但是對于不同植物、不同器官、不同組織制片時需要的條件各不相同。切片的質量不僅與材料自身結構特點相關,而且與固定、脫水、透明、浸蠟、包埋、切片、染色等環(huán)節(jié)的操作和時間相關。
參考文獻
[1]
王健,林清鵬.樟子松松針石蠟切片制備[J].科技經濟市場,2014(12):5-6.
[2] 帥煥麗,楊途熙,魏安智,等.杏花芽石蠟切片方法的改良[J].果樹學報,2011,28(3):536-539.
[3] 李曉梅.大豆莖頂端分生組織石蠟切片的制備[J].大豆科學,2008,27(4):708-710.
[4] 蔡海濱,涂敏,胡彥師,等.一種優(yōu)化的橡膠樹木質部石蠟切片制作方法[J].熱帶農業(yè)科學,2015,35(6):25-28.
[5] 李素坤,張秋芝,郝玉蘭,等.玉米成熟期莖稈石蠟切片方法的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38(8):3935-3937.
[6] 陳土娟,黃子娟,潘海玉,等.茴香成熟葉柄石蠟切片技術的研究[J].韶關學院學報,2014,35(12):41-45.
[7] 康海岐,常紅葉,許育彬,等.水稻籽粒胚乳的石蠟切片方法改良及其結構發(fā)育觀察[J].西北植物學報,2008,28(5):1069-1074.
[8] 王金平,張俊梅.白頭翁花的石蠟切片制作[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1(4):573-576.
[9] 趙云,李濤,陳增潔.含羞草石蠟切片的制作[J].寧夏農林科技,2011,52(4):45-46,封3.
[10] 周瓊,黎樺,謝義林,等.靖西珍稀藥用植物劍葉龍血樹(Dracaena cochinchinensis)生態(tài)解剖研究[J].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2014,19(2):137-142.
[11] 劉桂芝.石蠟切片標本的制作過程[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4,25(11):90-91.
[12] 李正理.植物制片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129-137.
[13] 李景原,谷艷芳.生物制片原理與技術[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88-102.
[14] 林加涵,魏文玲,彭宣憲.現代生物學實驗(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0-99.
[15] 楊捷頻.常規(guī)石蠟切片方法的改良[J].生物學雜志,2006,23(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