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栩 周麗華
摘 要:美國是近代通識教育的起源地,其通識教育理念及實踐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影響力。近年來,美國大學和研究機構發(fā)表了很多關于通識教育的調查報告,文章希望通過分析這些報告,總結出美國通識教育所取得的經驗和面臨的問題,并結合我國高等美術院校的實際情況和通識教育的現狀,圍繞教學質量、組織結構、教師隊伍和課程設置四個方面提出建議。
關鍵詞:美國;通識教育;高等美術院校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01-0001-03
Abstract: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origin of modern general education, its concept and practice are representative and have influence on the world. In recent years, 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have published a lot survey reports about gener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se reports, this paper hopes to sum up experiences of and problems in the general education, and,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s higher art academies and general education,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cusing on four aspects of teaching quality,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eacher team and curriculum setting.
Keywords: united states; general education; higher art academy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教育擺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地位,強調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優(yōu)化高等教育結構。通識教育是實現該目標的主要途徑之一,目前我國大部分高等美術院校都是重視專業(yè)教育而忽視通識教育,或者僅僅把通識教育看成僅僅開設幾門選修課。這種狀況不但會影響美術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長遠來說也不利于提高我國的高等教育質量。其中,美國作為世界上高等教育最為發(fā)達的國家,在其發(fā)達的教育體系中,通識教育是最為引人矚目的。近年美國大學和研究機構發(fā)表了不少關于通識教育的調查報告,本文希望通過分析這些報告,發(fā)掘美國通識教育所取得的經驗和面臨的問題,試圖從中找到一些適合我國高等美術院校實施通識教育的一些建議。
一、美國通識教育的發(fā)展歷史
(一)美國通識教育產生
以耶魯大學發(fā)表《耶魯報告》(The Yale Report of 1828)為背景,由派加德(A.S.Packard)最早提出通識教育,從而開啟了第一次的“通識教育運動”。但是,派加德所提倡的“通識教育”理念和今天的“通識教育”理念是不一致的。其本質是屬于一種文雅的教育。
(二)選修課模式的形成與改革
雖然有保守勢力的阻擋,但在社會發(fā)展的強烈推動下,自然學科與實用性學科日趨強勢。美國選修課最早出現于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但主要由哈佛大學校長艾略特(Charles Eliot)不斷完善和發(fā)展,他于1886年建立了自由選修課制度。自由選修制度極大地改變了美國的高等教育面貌,它大大提高了科學與實用性課程的地位,而且加速了大學課程的專業(yè)化發(fā)展,然而自由選修制存在著學習缺乏系統性和難以形成共同文化的弊端。針對這些弊端,哈佛大學校長羅爾(Lowell)實施主修的制度,其要求學生畢業(yè)的16門課當中,必須要有6門是集中于主修某一個學科的門類或則是領域方面,從而科系在哈佛產生。而科系的產生直接促進了現代意義上專業(yè)教育的發(fā)展。
二、新世紀以來美國通識教育的經驗和問題
二十一世紀以來,為了克服通識教育實施過程中產生的諸多問題,美國多所大學進一步展開了通識教育改革。哈佛大學于2007年發(fā)布了《通識教育特別小組報告》。麻省理工學院于2006年發(fā)布了《本科共同教育特別小組報告》,對該校課程體系進行了反思和重構。加州大學于2007年發(fā)布了《21世紀的通識教育》報告。此外,哈特研究協會(Hart Research Associates)于2009年發(fā)布了《通識教育發(fā)展走向與新興實踐》調查報告。在我國的通識教育尚處在摸索階段的今天,作為先行者的美國眾多高校和研究機構發(fā)表的調查報告中所提出的經驗和問題,能夠很好地被我們所借鑒和避免。
(一)美國通識教育的經驗
一是重視通識教育課程。美國大學現行通識課程的主流模式有必修和核心課程兩種,通識教育課程是本科生的主課和基本課程,這些課程除了課堂教學、分組討論,還有課后學習任務和作業(yè)。此外,美國的通識課程知識結構領域較廣,除了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外,還要求學習自然科學領域的課程,很多大學將定量推理的科學研究方法和寫作技能放在了顯著的位置。而在我國美術院校中,公共必修+選修的模式是現行的主流,由于教育部統一設置本科層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和限于美術院校本身自然科學領域教學資源的不足,因此公共必修課和選修課都主要集中于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這類課程在美術院校中更多地看成只是專業(yè)課程以外的附加課,這類課程在實際的教學中大多以課堂灌輸與多媒體教學為主,小組討論極少,幾乎沒有課外作業(yè)和課余閱讀,考核形式多以論文或期末考試進行,這樣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并不好。
二是通常有較明確的培養(yǎng)目標。我國大多數美術院校都只是把通識教育作為“厚基礎、寬口徑”培養(yǎng)的途徑,但哈特研究協會的報告顯示美國大多數大學對通識教育的教學目標都有明確的要求。盡管通識教育較難被定義,其內涵和外延也很豐富,理念也需要不斷的調整完善,因此較難建立確定的學習目標以及課程體系。目前美國大多數大學對通識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主要集中在學生的知識以及技能這兩方面,其中,在知識領域方面主要涉及到的是社會、人文、科學領域和全球文化及數學知識方面;而在技能領域方面,則是主要集中在了寫作以及批判性思維和定量推理與語言溝通技巧方面。
三是重視學生的共同參與和自主發(fā)展。通識教育有六種主要的課程形式:分布型課程、核心課程、學習共同體課程、專題必修課程以及高層級必修課程和共同知識體驗課程方面。我國目前主要采取的是前三種課程形式,哈特研究協會的報告顯示近年美國高校通識教育的發(fā)展趨向于后三種課程形式。學習共同體通常來說是由一定數量的跨學科的學生來組成的,對于這些共同體的組成來說,其要么是基于共同的課程學習、要么是基于相近的居住區(qū)域,成員一般是保持一定形式以及時間的相互交流的,分享知識以及價值觀并提供相互的幫助。共同知識體驗的重點在于在課程學習中相互展現、分享知識或者經歷、情感。學習共同體和共同知識體驗課程一般針對大學一年級學生開設,課程的指導者除了教師以外,還經常會由高年級的學生來擔任。高層級的必修課程通常來說是針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開設,其內容通常為要求研究和寫作。以上三類課程的發(fā)展可以刊出,美國的通識教育是更加著重于大學一年級的教育以及本科生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其也表明了美國的通識教育更進一步的突破了課程以課堂、教師、學科為中心的框架,而是以追求學生主體性參與以及自主發(fā)展為目標來建立更為靈活的開放性課程。
(二)美國通識教育的問題
盡管美國通識教育發(fā)展最成熟,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也是我國美術院校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所面臨的或相近的。
一是專業(yè)教育和通識教育矛盾的問題。社會需求越來越需要綜合復合型人才,目前培養(yǎng)綜合復合型人才的主要途徑是促進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融合,美國跨學科人才培養(yǎng)制度的發(fā)展與建立即是在這方面的良好嘗試。然而,美國跨學科人才培養(yǎng)制度還存在很多問題,根據哈特研究協會的報告,只有不到一半的大學管理者認為本校的通識教育很好地結合了學生的專業(yè)發(fā)展需求,其中僅11%的管理者認為本校的通識教育很好地融入了大學生的專業(yè)需求,37%的管理者則認為其較好的融入了專業(yè)需求,37%的管理者認為融入的不多,而15%的管理者則認為其無所融入。而哈特研究協會2004年的調查也顯示,很多學生并不把通識教育視為其專業(yè)教育的有益補充及提升專業(yè)能力的一種方式,而是認為其不切實用、甚至是認為它們分散了自己對專業(yè)學習的注意力。從以上調查證明,大學在整合專業(yè)教育及通識教育方面和促進學生理解通識教育價值方面尚需做出更多的努力。
二是組織架構和制度設計的問題。美國大學都有專門的通識教育管理部門,我國的美術院校目前基本上都沒有類似的部門。盡管如此,美國的通識教育在組織上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就美國各大學的實際情況來看,一般由本科學院的院長或教務長負責通識教育事務,這一職位處于大學管理系統的中層,并非學校決策中樞的成員,難以對學校層面的決策產生絕對性的影響力。因此在學校的各項重大管理決策中,本科學院院長或教務長在競爭資源和撥款時,并不能確保每年有足夠的財政撥款去推行通識教育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事務。
三是主流的課程模式有待進一步的改革。課程模式是通識教育的一個核心問題,以往來說,重大的通識教育改革一般都會涉及到課程模式的改革。自1973年哈佛大學推行核心課程以來,核心課程模式成為通識教育的主流形式之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核心課程模式逐漸被各大學所放棄。當前,分類選修模式是各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模式的主流。然而,加州大學“21世紀通識教委員會”的《21世紀的通識教育》報告顯示,分類選修模式也面臨著諸多的困境,主要是每個領域都是由多門課程組成的,而這些課程之間也有難易之分,這就導致了學生們熱衷于選修那些難度小的課程,而回避那些難度教大的課程,這在實際上已使通識教育課程淪為了整個課程體系中的邊緣角色。
三、對我國高等美術院校的建議
針對美國大學的經驗和問題,結合我國高等美術院校的實際情況和通識教育的現狀,下面嘗試提出一些建議:
一是重視通識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當前我國大部分高等美術院校大規(guī)模擴招暫告結束,如何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學生的就業(yè)競爭力成了迫切的問題,因此加強通識教育是今后一段時間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大趨勢。通識教育的本質和作用不僅僅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更不是簡單的知識疊加,而是知識的融會貫通。除了模仿學習美國大學通識教育的辦學理念,我國高等美術院校更要立足本校的辦學資源,根據本校的辦學特色建立自己的教育理念,將通識教育作為一個整體,用整體系統的觀念來思考它,擬出一個完整的、全而的、清晰的、明確的通識教育目標,且這個目標是多層次的,功能是多重的。
二是建立合理的組織結構。盡管各高等美術院校根據通識教育的教學作了一些適應性的改革,但是作為專業(yè)性較強的美術院校實際上并不太重視通識教育,大部分美術院校沒有單獨設立通識教育管理部門。通識教育的教學負責人一般是人文學院院長或教務處處長,與美國高校一樣,人文學院院長或教務處處長是大學里面的中層干部,日常行政事務繁雜,也不能對大學的最終決策有較大影響力。而通識教育需要大學層面上的教師和資金支持,需要持續(xù)地對課程進行創(chuàng)新和實驗,因此當前的組織結構并不能滿足實際需要。高等美術院校應該考慮設立專門的通識教育主管,該主管作為大學核心決策層的一員,應從與通識教育不相干的事務中解脫出來的,以全身心的投入到通識教育的改革及創(chuàng)新事務當中。
三是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加強高校間聯合辦學。目前高等美術院校對專業(yè)教師和科研成果的認同感較強,對從事通識課程教學的教師認同感不夠強。因此美術院校要積極的宣傳通識教育的理念,以爭取教師及學生對于通識教育價值的認同,同時激發(fā)任教教師的榮譽感和成就感。由于美術院校開展通識教育的教學資源普遍不足,特別是缺乏自然科學領域的教學資源,因此可以與綜合性高校聯合辦學,以實現優(yōu)勢教學資源互補。同時通過高校間聯合辦學,也能定期進行教學經驗交流以提高教學效果。這樣既能解決師資缺乏的狀況,又能提高教學資源的利用率,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果。
四是構建合理的通識教育課程模塊。當前我國高等美術院校普遍采用的選修課程模式過于散漫,使得通識教育異化為學生掙學分的課程,這使得通識教育已經失去了其教學的意義。因此可以借鑒美國的通識課程模式,并根據各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及定位、發(fā)展傳統和自身的特點,將公共必修課歸納為基本技能、人文藝術以及科技基礎和政治理論等幾類課程組。然后根據課程組按比例抽取課程,建立多個結構化及跨學科的課程模塊,如可按照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性、科學技術與社會及軍事和社會等主題來建立課程模塊,每個課程模塊都包括幾門不同課程組且互相聯系的課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某個課程模塊修讀,當然,選擇后就必須要修完該課程模塊的所有課程。這種課程模塊模式將有利提高學生修讀通識教育課程的興趣,并使學生獲得深入的跨學科學習的經驗。
參考文獻
[1]劉拓,陳秀平,李平康.中美部分大學通識教育實踐比較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3):156.
[2]周良君.淺論美國通識教育-美國著名大學之旅對我院通識教育的啟示[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0,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