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等傳輸距離下的無線功率傳輸鏈路

2017-05-30 10:48車文荃王清華FrancoMASTRIGiuseppinaMONTI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報 2017年1期
關鍵詞:最優(yōu)化諧振

車文荃 王清華 Franco MASTRI Giuseppina MONTI

摘要

中程無線功率傳輸(WPT)可以采用幾種不同的方式實現,如通過電感或電容耦合、諧振或非諧振網絡實現。本文主要研究了通過感應耦合諧振器實現的WPT鏈路,而且只著重研究了利用2個諧振器的鏈路(直接鏈路)并工作在主諧振頻率下的情況。研究結果表明,當工作在主諧振頻率下,可以根據網絡參數來對傳輸效率或負載功率進行優(yōu)化。

關鍵詞中等傳輸距離;無線功率傳輸鏈路;電感耦合;諧振/非諧振網絡;最優(yōu)化

中圖分類號TN01

文獻標志碼A

收稿日期20161128

作者簡介Mauro Mongiardo,男,博士,教授,IEEE Fellow,研究方向為無線能量傳輸和計算電磁學。mauro.mongiardo@unipg.it

Giuseppina Monti,女,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無線能量傳輸。giuseppina.monti@unisalento.it

1DE, University of Perugia,Perugia 06123,Italy

2南京理工大學電子工程與光電技術學院,南京,210094

3DEI,Schoo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University of Bologna,Bologna 40126,Italy

4DII,University of Salento,Lecce 73100,Italy

0 引言

第一次無線功率傳輸(WPT)的演示可追溯到1891年,是特斯拉開發(fā)電容耦合的一個實驗。近年來,WPT技術獲得了新的關注,其中采用電感耦合系統諧振器以實現中程無線功率傳輸(WPT)[110]也得到了特別的關注。一般來說,不同的應用場合具有不同的要求,如在傳輸距離、效率和負載功率方面。因此,已有文獻提出并研究了不同的架構和操作方式。例如,研究使用附加諧振器的間接耦合方案,不直接將發(fā)射端連接到負載端,以延長整個鏈路的傳輸距離[1112]。在這些方案中,同步諧振器(中繼元素)被添加在發(fā)送諧振器和接收諧振器之間[1318]。

針對使用直接方案諧振的WPT鏈路情況(即對于只有2個諧振器的情況),研究者討論了實現最大化負載功率或傳輸效率的可能性,該問題已經在文獻[1920]中解決。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文獻[19]中已經證明,對于給定的WPT鏈路,不可能同時獲得最大化負載功率和效率,也就是說,最大化負載功率和最大化效率對應著不同的負載。另一方面,在文獻[20]中已經表明,當設計的WPT鏈路必須用于實現特定輸入阻抗和負載并使其性能最優(yōu)化時,僅存在一個最優(yōu)設計,能夠同時允許最大化傳輸效率和負載功率。值得強調的是,在文獻[1920]中,假定WPT鏈路的2個諧振器具有相同頻率的諧振ω0,簡稱為主諧振,同時假定其為工作頻率。根據文獻[1921]的理論分析,這種工作方式導致了系統的性能由磁耦合系數決定。因此,采用耦合獨立的工作方式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選擇。文獻[21]提出的負載功率和傳輸效率是磁耦合獨立的。這種工作方式可以采用強耦合的WPT鏈路,通過調節(jié)使其工作在2個次級諧振頻率上來實現。更具體地說,次諧振頻率僅僅只是在耦合系數高于某個閾值時才存在。

人們對用來分析基于電感/電容耦合的WPT鏈路的方法也進行了一些研究。在早期的研究中,使用諧振方案來最大化感應/電容WPT鏈路的效率,都是基于耦合模式理論[1,22]的。但是,最近發(fā)表的論文已經表明,對于在工作頻率低于幾百兆赫的系統,可以通過使用集總電路理論進行建模,將WPT鏈路作為集總元件的二端口網絡[19,23],從而可以得到準確的結果。

本文的貢獻為,使用集總電路理論討論分析工作在主諧振頻率(即作為發(fā)射器和接收器的2個同步諧振器的諧振頻率)處諧振感應式WPT鏈路的性能。下面將會給出具體的分析并予以討論,以獲得實現最大化負載功率或效率的相關公式。

文本結構如下:在第1節(jié)介紹WPT鏈路的網絡表示式;在第2節(jié)討論2種工作方式的諧振感應鏈路;第3節(jié)給出能實現最優(yōu)化WPT鏈路性能的表達式。 最后,對諧振感應WPT鏈路的性能進行實驗測試及相關分析。

1 二端口網絡表示式

此處針對一個用于無線功率傳輸的從發(fā)射端到負載的線性互易鏈路進行分析。采用網絡形式,將WPT鏈路表示成一個互易的二端口網絡。為了引入關鍵的變量,假設電源在端口1上,負載在端口2上,ZL=RL+jXL。根據圖1,從電源端傳輸到二端口網絡的有功輸入功率Pin可以表示為

2 工作模式的分類

到目前為止,已經考慮了通用的雙端口網絡的情況。在WPT中,最常用的一種結構是耦合電感器和適當的補償電容,如圖3所示。所謂的補償電容是指在所選擇的工作頻率f0=ω0/(2π)下實現串聯諧振。這有助于考慮對于給定情況下的輸入阻抗特性。下面給出一個例子,表1中列出了相關參數值,其輸入阻抗與歸一化頻率u=ω/ω0的關系如圖4所示。注意到,當輸入電抗Xin在u=1時,即在主諧振頻率下總是為零。對于高耦合系數k的情況,除了上述的頻率外,輸入電抗還在其他2個頻率處為零,稱之為次級諧振頻率。

對所選例子,只考慮負載上的功率和傳輸效率也同樣具有指導意義。從圖5可以看出,效率η隨著耦合系數的增大而增加。但是,與直覺相反的是功率的變化:隨著耦合系數的減小而增大。下面將會看到,這種現象與負載電阻RL的選擇緊密相關。對于一個給定的負載電阻,存在一個k值,稱作臨界耦合kc,能夠實現最大化的負載功率。或者,相反地,對于給定耦合系數k值,存在優(yōu)化的電阻值以實現最佳負載功率和最佳效率。

完全同步的諧振器是純理想的。實際上,2個諧振器的諧振頻率(ω1和ω2)總會有所不同。通過引入參數a=ω1/ω2,可以描繪出不同a值下輸入電抗的變化。圖6給出了不同a值時的情況。我們注意到,當a減小時,主諧振頻率增加,但是,當a值超過某個值之后,這種情況將不再存在,如觀察到的a=0.96的情況。上述的這種a值下,仍然會存在一個頻率值使得電抗部分消失,但是這個頻率對應于分叉頻率u1,這種情況將在論文第2部分中討論。

對于a>1,情況也是類似的,如圖7所示。在這種情況下,隨著a增加,電抗曲線下移。對于a=1.02,僅存在上部諧振頻率,對應于上部分叉頻率u2,使得電抗部分消失。

通過理論分析可知,輸入電阻和二端口網絡的輸入功率不隨a參數的變化而變化。相反,效率和負載功率取決于a,如圖8所示。

3 WPT Link的優(yōu)化設計

在本節(jié)中,通過回顧文獻[1920]中的結果,對在主諧振頻率下工作的諧振感應WPT鏈路的優(yōu)化設計進行了探討。最優(yōu)化性能設計的表達式是基于最大化負載功率(傳輸到負載的最大功率MPDL的解決方案)或效率(最大功率傳遞效率MPTE的解決方案)2種情況??紤]2個不同的問題:

1)對于給定WPT鏈路,找到對應的負載值,使傳輸到負載的功率最大化或效率最大化[19];

2)對于給定的負載,找到最佳參數,以實現特定輸入阻抗及最佳性能[20]。

3.1 最優(yōu)化負載

參考圖2,考慮利用阻抗矩陣描述的二端口網絡,本文解決了其最優(yōu)網絡配置(即實現最優(yōu)化性能的源和負載)問題。為了簡化表達式,引入以下參數:

對于最大功率傳遞理論,實現最大化負載功率的優(yōu)化負載,即負載實現MPDL解,是通過戴維南定理所計算出的輸入阻抗(即當端口1短路,在端口2看到的阻抗)的復共軛。對于MPTE解決方案,它可以通過使效率表達式對負載阻抗的實部(RL)和虛部(XL)的偏導數等于零來計算。2個解決方案已在文獻[19]中計算,相關公式列在表2中。文獻[19]表明,需要使用不同的復數負載來實現MPDL或MPTE方案。另外,文獻[19]中的結果證明,2種方案均需要在端口1上串聯同一補償電抗Xc1,以實現最大的功率傳遞。相應的優(yōu)化設計如圖9所示。從表2中可以看出,當網絡參數給定時,可以有2種不同的最優(yōu)解決方案,即MPDL和MPTE。這意味著,對于給定的網絡,不可能同時在負載上獲得最大化的功率和傳輸效率。

下面給出一個簡單的應用例子,考慮2個耦合電感器L1,L2的情況。假設阻抗矩陣的項是Z11=R1+jωL1,Z12=jωM和Z22=R2+jωL2。在這種情況下,通過使用表2中的公式,不難驗證:串聯到端口1和端口2的補償電抗Xc1和Xc2的表達式在MPDL和MPTE 2種方案中是相同的。特殊情況,假設Xc1和Xc2為

根據式(14)—(15),串聯到端口1和端口2的補償電抗是電容器,它可以使發(fā)射器和接收器諧振在工作頻率ω0處。用于實現MPDL(RpL)和MPTE(ReL)的負載電阻的表達式為

對于一般的二端口情況,公式已經羅列在表2中,顯然,用以實現MPDL方案和MPTE方案所需要的電阻負載不同。

3.2 在特定的源和負載時的最優(yōu)化

在大多數WPT實際應用中,電源是給定的,并希望連接輸入阻抗Zin的網絡工作在最優(yōu)狀態(tài)。另外,在大多數情況下,負載也是指定的。因此,感興趣的問題是找到最優(yōu)WPT鏈路設計,實現特定的輸入阻抗Zin和給定電阻性負載RL下實現最優(yōu)化性能,這個問題已經在文獻[20]中得到解決。研究表明,當給定負載R0,對輸入阻抗為Zin的WPT鏈路進行設計時,只有一個最優(yōu)化設計可以同時實現最大負載功率和效率。事實上,從式(7)可以看出,指定輸入阻抗Zin的值,則相當于指定有效輸入功率Pin。因此,從式(3)可以看到,在這種情況下,最大化效率η等效于最大化負載功率PL。最優(yōu)化參數設計可以根據二端口網絡的共軛鏡像阻抗的定義獲得。

4 實驗設計

為了實驗測定WPT鏈路的性能,在文獻[25]中已經搭建了測量系統。如圖11所示,這種系統的測量對象為初級有效功率、負載有效功率和效率。為

此,在所考慮的電路中獲得3個節(jié)點處的正弦電壓,表示為V1,V2和VL。間接利用分流電阻器Rshunt兩端的電壓降來測量輸入電流I1,以進行能量傳輸的性能評估。分流電阻的值應該盡可能低,以避免對效率產生負面影響,從而影響測量精度??紤]到負載為純電阻,通過測量負載兩端的電壓降,就可以測量輸出電流。

在輸入端,信號是由函數發(fā)生器產生的具有振幅0.5Vpp的正弦信號,頻率范圍設置為[15 kHz 35 kHz],500 Hz步長,并通過緩沖器連接到WPT電路中。 A NI PCI5105數據采集板(DAQ)用于數字化3個考慮的電壓V1,V2和VL。在電路中,每個相應節(jié)點連接到DAQ通道中。3個通道為同步采樣1 MSa/s,分辨率為12位,范圍為6 V。對于每個頻率,數據存儲時間為10 ms。在PC上使用正弦擬合算法來數字處理樣本。通過上述方法獲得其相量,并用于WPT參數估計。

5 實驗結果

5.1 試驗裝置

試驗中使用的是2個空心圓形線圈,如圖12所示,直徑為140 mm,20圈。線圈的標準電感為128 μH?;谶@種線圈,為了實現2個諧振器具有相同的標稱諧振頻率24.48 kHz,可以將標稱值為330 nF

的離散電容器與線圈串聯。

分流電阻的標稱值為Rshunt=1 Ω,而負載電阻的標稱值為RL=5 Ω。分流電阻和負載電阻在進行WPT系統試驗前,先使用萬用表的四線電阻測量模式來測量其電阻值。

如圖11的框圖所示,OPA541功率運算放大器作為單位增益電壓緩沖器。這種器件提供了所需的低阻抗電源,以便更好地表征WPT系統。需要注意的是,標準的50 Ω網絡分析儀不能用于這種特定的電路測量,因為它會影響功率傳輸能力。

5.2 試驗結果

本試驗在不同的距離進行了數據采集,以分析諧振器之間的傳輸耦合系數的變化對負載功率的影響。測量的傳輸效率η隨頻率變化的關系如圖13的左圖所示。此外,負載功率PL的測量結果說明,隨著距離增加,2個共振合并為一個,符合耦合諧振器理論,如圖13的右圖所示。

6 總結

本文采用等效二端口網絡的方法對一個諧振感應WPT鏈路進行了分析。鏈路工作在主諧振頻率下,考慮并解決了2個重要的問題:1)在鏈路固定的情況下,找到最優(yōu)源阻抗和負載阻抗;2)給定源和負載,目標是找到最優(yōu)設計的WPT鏈路。研究已經表明,對于給定的鏈路,不可能同時實現最大化負載功率和傳輸效率。對于一個給定的電阻性負載,如果想要涉及一個優(yōu)化的鏈路,以實現特定的輸入阻抗值并獲得優(yōu)化的性能,只有一種可能的設計能同時實現最大效率和最大功率傳輸。我們搭建了實驗裝置,用以估測WPT鏈路的性能,并對上述的研究結果進行了有效的驗證。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 Kurs A,Karalis A,Moffatt R,et al.Wireless power transfer via strongly coupled magnetic resonances[J].Science,2007,317(5834):8386

[2] Low Z N,Chinga R A,Tseng R,et al.Design and test of a highpower highefficiency loosely coupled plana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09,56(5):18011812

[3] Cannon B L,Hoburg J F,Stancil D D,et al.Magnetic resonant coupling as a potential mean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to multiple small receivers[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09,24(7):18191825

[4] Sample A P,Meyer D A,Smith J R.Analysis,experimental results,and range adaptation of magnetically coupled resonator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11,58(2):544554

[5] Dionigi M,Costanzo A,Mastri F,et al.Magnetic resonant wireless power transfer[M]∥Agbinya J I.Wireless Power Transfer.Gistrup,Denmark:River Publishers,2012:159

[6] Dionigi M,Mongiardo M.CAD of wireless resonant energy links (WREL) realized by coils[C]∥IEEE MTTS International Microwave Symposium Digest,2010:17601763

[7] Dionigi M,Mongiardo M.CAD of efficient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s[C]∥IEEE MTTS International Microwave Symposium Digest,2011:14

[8] Costanzo A,Dionigi M,Masotti M,et al.Electromagnetic energy harvesting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A unified approach[J].Proceedings of the IEEE,2014,102(11):16921711

[9] Monti G,Arcuti P,Tarricone L.Resonant inductive link for remote powering of pacemakers[J].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2015,63(11):38143822

[10] Mongiardo M,Che W Q,Wang Q H,et al.Wireless power transfer between one transmitter and two receivers:Optimal analytical solution[J].Wireless Power Transfer,2016,3(1):6373

[11] Monti G,Tarricone L,Dionigi M,et al.Magnetically coupled resonant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An artificial transmission line approach[C]∥42nd European Microwave Conference,2012,8267(1):233236

[12] Monti G,Tarricone L,Trane C.Experiment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434 MHz wireless energy link for medical applications[J].Progress in Electromagnetics Research C,2012,30:5364

[13] Sun T J,Xie X,Li G L,et al.A twohop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with an efficiencyenhanced power receiver for motionfree capsule endoscopy inspec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12,59(11):32473254

[14] Zhong W X,Zhang C H,Liu X,et al.A methodology for making a threecoil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more energy efficient than a twocoil counterpart for extended transfer distance[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15,30(2):933942

[15] Ahn D,Hong S.A study on magnetic field repeater i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13,60(1):360371

[16] Shimada A,Ito Y,Uehara H,et al.Effect of hop counts on power division ratio in multihop power transfer via magnetic resonance[C]∥IEE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Conference,2013:179182

[17] Dionigi M,Mongiardo M.Magnetically coupled resonant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s with relay elements[C]∥IEEE MTTS International Microwave Workshop Series on Innovative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Technologies,Systems,and Applications,2012,35(8):223226

[18] Narusue Y,Kawahara Y,Asami T.Impedance matching method for anyhop straight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C]∥IEEE Radio & Wireless Symposium,2013:193195

[19] Dionigi M,Mongiardo M,Perfetti R.Rigorous network and fullwave electromagnetic modeling of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links[J].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2015,63(1):6575

[20] Monti G,Costanzo A,Mastri F,et al.Rigorous design of matche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links based on inductive coupling[J].Radio Science,2016,51(6):858867

[21] Mastri F,Costanzo A,Mongiardo M.Couplingindependent wireless power transfer[J].IEEE Microwave and Wireless Components Letters,2016,26(3):222224

[22] Karalis A,Joannopoulos J D,Soljacic M.Efficient wireless nonradiative midrange energy transfer[J].Annals of Physics,2008,323(1):3448

[23] Inagaki N.Theory of image impedance matching for inductively coupled power transfer systems[J].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2014,62(4):901908

[24] Roberts S.Conjugateimage impedances[C]∥Proceedings of the IRE,1946,34(4):198204

[25] De Angelis A,Dionigi M,Carbone P,et al.Characterization and performance measurements of midrang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links[C]∥IEEE International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Conference,2016,DOI:10.1109/I2MTC.2016.7520411

猜你喜歡
最優(yōu)化諧振
復合比例諧振控制在多逆變器并網系統中的應用
淺談初中數學概念的教學
小議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導入
基于學習效果最優(yōu)化的民辦高校教學改革措施芻議
音樂課堂中互聯網運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諧振式單開關多路輸出Boost LED驅動電源
基于CM6901 的LLC半橋諧振開關電源設計
再邁一步,實現教學設計效益的最大化
諧振式浮軌扣件的安裝工藝
基于虛擬磁鏈的APF準諧振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