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擬對初中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教科書中鄭振鐸《貓》一文的文本從關鍵詞語、心理描寫、主旨探究等方面進行分析。文章對第三只貓的描寫細膩靈動,尤其以“蜷伏”這個動作為最,充滿深情和歉疚?!坝啦火B(yǎng)貓”寫出了人性的復雜,而“不能語之”的表白寫出了“我”內心因為無法補救而產生的苦悶悲涼,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當時相當一部分知識分子的社會關懷。
關鍵詞:文本解讀;鄭振鐸;貓
貓是人類豢養(yǎng)的寵兒。清代官修的大型類書《淵鑒類函》就有關于“貓”的條目。有人或因友人唱和,或因自身鐘愛,將講與“貓”有關文字事輯錄成專書。古人曾經為貓?zhí)匾庵谱鳌敦堊V》,對不同種類和毛色的貓命名,或者“雪里拖槍”,或者“將軍戴甲”,或者“烏云蓋雪”……“貓”的形象在古代文學中豐富繁雜,并且在經、史、筆記、詩詞和畫中對于貓的種類、形相、蓄養(yǎng)、品藻、靈異等內容都有詳細記錄,足見我們古人對貓的喜愛。
民國時期,許多文化大家都專門寫過貓,也有人養(yǎng)貓,以豐子愷最為有名,貓丟失后不惜用重金尋求。老舍、梁實秋、鄭振鐸、夏丏尊、冰心等都將自己養(yǎng)貓的經歷寫成故事,讀來生動感人。老舍筆下的貓是靈動可愛的,寫小貓在花盆里打鬧:“它們在花盆里摔跤,抱著花枝打秋千,所過之處,枝折花落。你見了,絕不會責打它們,它們是那么生機勃勃,天真可愛!”梁實秋的“白貓王子”、冰心的“鞭打繡球”咪咪、季羨林的“咪咪二世”都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貓是文人們日常生活情趣的點染,是天真可愛的生命靈動。
在諸多民國愛貓人士中,鄭振鐸愛貓有些許不同。這些貓似乎充滿了人的喜怒,他們的經歷處處直指人性??此评潇o的筆觸下的貓,或者死去,或者失蹤,或者亡失,他心中從“一縷辛酸”到“悵然憤恨”,再到“永不養(yǎng)貓”的決絕,變化清晰可見。
一、揮之不去的“蜷伏”
鄭振鐸的《貓》一文中最令人難忘的就是第三只貓,盡管“大家都不喜歡它”。它從進入我家開始到最后死在鄰家的屋脊上,始終有一個經典動作“蜷伏”。當我們回顧它的經歷的時候,這個形象便揮之不去?!岸斓脑绯浚T口蜷伏著一只很可憐的小貓……”它蜷伏在門口,祈求溫暖和收留,“它伏著不去”,雖然在家里并不招人喜歡,但是,“大家在廊前曬太陽閑談著時,它也常來蜷伏在母親的足下”,這蜷伏里有對人陪伴的渴求,有對人愛撫的希冀,然而什么也沒有,于是它便愈加的憂郁,也不去捉鼠,“終日懶惰地伏著,吃得胖胖的”。
這幾處蜷伏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了一只憂郁、渴求安撫卻無人問津的貓的形象。這一切也為后來“我”的懲戒埋下了伏筆。當我誤以為是貓吃了鳥的時候,用木棒打它,以為懲戒得沒有快意時,被委屈的貓“很悲楚地叫了一聲‘喵嗚”,這一聲“喵嗚”含了多少莫名其妙,含了多少不明所以,含了多少疼痛傷心!
作者用終日的“蜷伏”和一聲“喵嗚”,為我們勾勒出這第三只貓的形象,簡單的描述卻形成了巨大的張力,讓我們更加感到了這只貓的無助、無奈的悲哀。
二、決絕復雜的“永不”
鄭振鐸在《貓》一文的結尾說:自此,我家永不養(yǎng)貓?!坝啦弧币辉~不僅寫出了作者曾經歷的美好,最終盡數(shù)喪失的痛苦,這看似決絕的“永不”,更顯作者對錯怪貓卻不能補救自己過失的苦澀。
“永不”是對心靈的磨難。開頭說“我家養(yǎng)了好幾次貓,結局總是失蹤或死亡” 。對三只貓或主動或被動的離我而去,我感到“一縷辛酸”,到后來的“悵然”“ 憤恨”與“詛罵”,于是“我家好久不養(yǎng)貓”。似乎不養(yǎng)貓,便可以不經受這樣的痛苦。這種痛苦皆是因為快樂的喪失,是人之常情。然而這第三只貓卻不同,他的離去因著我的誤解,因此我心生愧疚,是痛苦的愧疚。而這種無法言說的愧疚才是巨大的打擊,才是人之磨難。
“永不”是人性的寫照。只有不養(yǎng)貓,才能避免各種再次主觀臆斷犯錯的可能,人的趨利避害盡顯無疑。更重要的是,這里作者帶著對自己內心的關照,最后的“永不”似乎帶著對自我的懲戒的味道,寫出了人性的復雜。對前兩只貓的愛美嫌丑,對第三只貓第一印象之后的主觀臆斷,所有相關的恩恩怨怨,都隨著這“永不養(yǎng)貓”和從前的一刀兩斷。
三、不能語之的“表白”
文章中最觸動人心的就是我的悔過。作者用了兩段懺悔自己的過失。作者先是統(tǒng)稱自己的后悔,我的“妄下斷語”和貓的“無抵抗的逃避”將這種悔恨推向高潮,作者不禁感嘆這些“都是針,刺我良心的針!”強烈的悔意浸于字里行間。
但這還不是最痛心之處,最痛心之處是我的痛苦無法補救,是無法言說的。因為貓是不能說話的,貓也無法聽到我的“表白”。這種不可語之的情緒是最折磨人的,魯迅曾經在《風箏》一文中寫到過這種情緒,他為幼年時候自己曾經弄壞弟弟的風箏,成年之后道歉,然而對方并不記得了,使得我的道歉和陳壓心底的多年的悔恨變得“無處安放”?!拔摇睂ω埖牟豢裳哉f的“表白”也是如此,即便這只貓沒有死,我有機會對它表白,“但它是不能說話的,我將怎樣地對它表白我的誤解呢?”作者這一問,實際上流露出了一種焦慮,這種焦慮、悲哀是“五四”之后中國知識分子普遍具有的一種情緒。
《貓》這篇文章寫于1925年。這一年,“五卅”慘案發(fā)生后,鄭振鐸與葉圣陶、胡愈之等創(chuàng)辦《公理日報》,揭露和抨擊帝國主義暴行。同年,他參加發(fā)起“中國濟難會”,并與郭沫若、茅盾、胡愈之等人簽名發(fā)表《人權保障宣言》。不難看出,《貓》這篇文章并非敘寫了“平平淡淡的家庭瑣事與脈脈溫情中輕籠的哀愁”,更是帶著血與淚對人性深刻的剖析。
其實,文中的第三只貓象征了一切微小生命和弱勢的人們。他們經歷悲慘,“蜷伏”地活著,遭遇苦難,只能悲楚地“喵嗚”一聲。作為有良知的知識分子,鄭振鐸對弱小的生命和人們充滿了同情,深切同情他們“無抵抗地逃避”,最使人感到悲哀的是,他們最終命運是死在鄰家屋脊上,如若真的有機會向他們悔過,他們也是“不能說話的”,他們也不能理解自己遭到的苦難和冤屈,讓懺悔者無處表白,這種對遭受苦難的弱小者,對于底層掙扎于黑暗的人們的“不能語之”,才是鄭振鐸這一輩知識分子最最悲哀之處。
鄭振鐸寫貓,亦是對人的寫照;對貓的愧疚,亦是對人充滿悲憫。讀罷《貓》,從歡喜,到悔恨,從自責,到愧疚……復雜的情緒糾纏,無法說清。木心說:“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時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蔽蚁?,這便是讀完《貓》之后許多人生發(fā)的感慨,面對那些弱小的生命,憐愛卻終將失去,愧疚卻不可語之,希望永不相干卻不能夠……凡此種種,竟不知如何是好。
這是三只貓的故事,又也許,是許多人的命運的故事吧!
參考文獻:
[1]黃昊文.貓到底為何物——雨中的貓意象解讀[J].山花月刊,2011,(5).
作者簡介:王春紅(1984— ),女,天津市濱海新區(qū)大港同盛學校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語文閱讀教學以及學生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