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熠
摘 要:不同的運動項目對無氧工作能力或有氧工作能力的影響是不同的。本文主要論述的是以100米跑為代表的短跑項目對無氧工作能力的影響。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1,無氧工作能力的組成及無氧供能系統(tǒng)的特點;2,100米跑項目的運動特點;3,100米跑項目的訓練手段和方法特點;4,對國內外的關于百米跑對無氧工作能力的測評和影響的優(yōu)秀文獻進行分析和總結;5,得出最后結論。
關鍵詞:100米跑;無氧工作;能力的影響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1-002-02
一、無氧工作能力的組成及無氧供能系統(tǒng)的特點
無氧工作能力是指運動中人體通過無氧代謝途徑提供能量進行運動的能力。所謂無氧代謝,就是肌肉劇烈運動時氧供應滿足不了氧的需求,肌肉即利用三磷酸腺苷 (ATP)、磷酸肌酸(CP)的無氧分解和糖的無氧酵解生成乳酸,釋放能量,再合成 ATP供給肌肉需要這樣一種代謝過程。
而人體運動時的無氧供能系統(tǒng),依其運動強度和運動持續(xù)時間的不同可分為ATP—CP(磷酸原)系統(tǒng)、無氧糖酵解(乳酸)系統(tǒng)。運動項目不同,參與的供能系統(tǒng)自然也不同,經過針對專項的多種多樣的訓練,功能系統(tǒng)的特征也不同,因此,對于100米跑這個項目來說,對無氧工作的能力的影響是明顯的。
磷酸原系統(tǒng)的特點是:①分解供能速度快,重新合成ATP速度最快。②不需要氧。③不產生乳酸。④ATP—CP供能系統(tǒng)最大輸出功率為50W /Kg體重,是三個供能系統(tǒng)中輸出功率最高者。⑤維持供能的時間短。糖無氧酵解系統(tǒng)供能的特點:①糖原酵解供能速度快,比有氧氧化供能來得及時,故稱其為應急能源。②糖原酵解供能不需要氧,是脂肪酸、甘油、氨基酸等供能物質所不及的。③糖無氧酵解系統(tǒng)供能的最大輸出功率為25W/kg體重,約為磷酸原系統(tǒng)的1/2。因此,利用以糖無氧酵解系統(tǒng)供能為主的運動,表現的速度與力量都不如磷酸原系統(tǒng),但維持供能時間比較長。④糖酵解產生的能量有限,但可積少成多。⑤糖酵解的代謝產物為乳酸。乳酸在肌細胞中的大量增多,不僅對ATP的合成起抑制作用,且引起肌細胞代謝性酸中毒,工作能力降低,易發(fā)生疲勞。
二、100米跑項目的運動特點
100米跑是以無氧代謝供能為主的極限強度運動,主要由ATP一CP系統(tǒng)供能。此項目是短距離的典型代表,它強度大,持續(xù)時間短, 單位時間內能量消耗多,是以無氧化供能為主要的供能形式。糖酵解是在ATP和CP耗盡前開始參與工作。從理論上推算,ATP和CP儲備可能在6秒至8秒內完全消耗,然后由糖元無氧酵解接替供能。
三、100米跑項目的訓練手段和方法特點
談到專項對無氧工作能力的影響,就不得不談專項訓練方法,因為每個運動項目都有獨特的關于其專項的訓練方法,100米跑也不例外, 以袁運平為代表的百米跑訓練方法認為,現代的短跑訓練除了一般身體素質訓練方法中的力量訓練、速度訓練、耐力訓練、靈敏協(xié)調訓練、柔韌性訓練,以及環(huán)境效應訓練方法群、恢復能力訓練方法群等等以外,還有對百米跑運動員的代謝能力的訓練。
例如,百米跑運動員ATP-CP無氧供能能力負荷安排時,一般強度會控制在最大強度的95%左右,這樣能保證機體動用CP能源物質。力量訓練也要盡快或盡力練習。對于練習量總的原則是練習不宜太長,每次練習的持續(xù)時間一般要控制在大于5秒,小于8秒左右??傊?,發(fā)展百米跑運動員無氧耐力的方法主要是重復跑和專門性練習動作,通常多采用間歇訓練法和重復訓練法。
由此可見,對于100米跑這個以無氧代謝供能為主的極限強度運動,在專項訓練中,由于專項的需求,針對運動員的無氧工作能力的訓練也較多。
四、關于百米跑對無氧工作能力的測評和影響的優(yōu)秀文獻的分析和總結
現在對百米跑運動員的無氧工作能力進行測試,并且與其他項目進行對比將會有明顯的發(fā)現。對于無氧工作能力的測評有很多的方法,主要從兩個大的方面:動力學測評和生理學測評。
例如,張慶來,李豐祥,宋光春的“不同體育專項大學生的無氧工作能力”一文中,得出了結論:Wingate無氧功率試驗是評價無氧運動能力的經典方法,具有良好的準確性和有效性,是目前最好的無氧功率間接測試方法。但人體的主觀意識和意志力影響無氧功率試驗的有效性和準確性,因此測試時操作者需要不停地鼓勵受試者,可通過對受試者的遙控心率間接了解用力情況。
再如,劉洋波的:不同項目優(yōu)秀男子短跑運動員無氧代謝能力特征研究“一文中的研究結果顯示: 100m、200m、400m 運動員的無氧代謝能力具有顯著的項目特征,而100m 運動員的磷酸原代謝能力最強; 400m 運動員的糖酵乳酸能供能能力強200m 運動員,200m 運動員強于 100m 運動員; 100m、200m、400m 運動員各自在接近于自己項目所需時間的 10s、30s、60s 無氧功率測試中均表現出顯著的專項特點。
王燕的“無氧功率自行車模式訓練對田徑運動員無氧能力及相關指標的影響”一文中的關于專項對無氧工作能力的研究中也有值得參考的地方。從實驗所采用的儀器來看,功率自行車主要針對是下肢,因此,只用一種手段來檢測運動員的無氧工作能力是有局限性的。
研究發(fā)現,一級運動員能在更短的時間內達到自己無氧做功水平的極限,表現出比二級運動員更為優(yōu)秀的爆發(fā)力即磷酸原系統(tǒng)供能能力;運動員訓練水平越高,其身體成分與無氧代謝能力的各項指標相關度越高,其中肌肉重量比去脂體重與無氧代謝各項指標相關度更高,這說明肌肉重量在對運動員無氧代謝能力研究中應比去脂體重更具有參考價值。
五、結論
1、無氧峰值功率反映磷酸肌酸系統(tǒng)的供能功率,百米跑運動員無氧峰值功率的值最高,因此百米跑的訓練可以提高運動員的爆發(fā)力。
2、平均無氧功率反映無氧供能代謝系統(tǒng)的供能功率,平均無氧功率測試結果顯示百米跑運動員平均無氧功率和最大功率指標較其他的運動項目較高,并且存在運動水平的差異,100米的專項訓練可以改善人體ATP-CP供能能力,提高人體無氧功率能力,提高肌肉的瞬時爆發(fā)力,加快運動啟動速度。
3、最小無氧功率測試結果分析,最小無氧功率是運動員在30 s內做功的最小值,也就是運動員疲勞運動最小值,百米跑相對長跑組稍低。
4、疲勞指數測試結果分析,無氧功率遞減率也稱疲勞指數,體現了Wingate無氧功率試驗中最大無氧功率的下降幅度,反映機體的無氧抗疲勞能力,它的高低取決于無氧峰值功率和最小無氧功率,體現了機體的無氧耐力水平。百米運動員的無氧工作能力較強,疲勞指數較低,
5、相比較200m、400m 運動員的無氧代謝能力,100m 運動員的磷酸原代謝能力最強; 但是,100m 運動員的糖酵乳酸能供能能力低于200m、400m 運動員。
6、運動員訓練水平越高,其身體成分與無氧代謝能力的各項指標相關度越高,其中肌肉重量比去脂體重與無氧代謝各項指標相關度更高,這說明肌肉重量在對運動員無氧代謝能力研究中應比去脂體重更具有參考價值,百米運動員經過訓練,肌肉重量普遍得到提高。
7、磷酸原供能能力具有明顯的性別和訓練水平差異;男子運動員的磷酸原供能能力和爆發(fā)力優(yōu)于女子運動員,優(yōu)秀組百米跑運動員的磷酸原供能能力和爆發(fā)力優(yōu)于普通組。
8、通過對百米跑運動員對無氧工作能力影響的結果可以發(fā)現,競技運動機體的無氧運動能力是不斷變化的,可以依靠訓練有一定的改變,呈現專項的特點。
9、采用Wingate無氧功率試驗是評價無氧運動能力的經典方法,具有良好的準確性和有效性,是目前最好的無氧功率間接測試方法。但測試中應結合百米運動特點,測定運動中血乳酸的變化,以便更客觀地評價人體無氧工作能力。
10,30s Wingate 無氧實驗中體重是無氧功率的重要影響因素,以功率相對值同時結合疲勞指數和運動前后血乳酸變化及其他各個評價無氧工作能力的方法進行評價更為科學和客觀。
參考文獻:
[1]汪 鴻. 短跑項目的能量代謝與能力訓練[J]. 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02:93-95.
[2]袁運平. 我國高水平男子百米跑運動員體能訓練理論體系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2.
[3]無氧功率自行車模式訓練對田徑運動員無氧能力及相關指標的影響[D].重慶大學,2011.
[4] 劉洋波. 不同項目優(yōu)秀男子短跑運動員無氧代謝能力特征研究[J]. 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3,10:32-34.劉洋波.
[5] 王燕. 張慶來,李豐祥,宋光春. 不同體育專項大學生的無氧工作能力[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8,42:8303-8306.
[6] 男子短跑運動員無氧代謝能力特征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
[7]劉海濤. 100m跑訓練中身體機能的評定與訓練后的恢復手段[J]. 體育世界(學術版),2009,08:13-14.
[8]張國海. 體育教育專業(yè)大學生無氧工作能力的分析[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05:642-643+686.
[9]羅尼·利多爾,約夫·麥克爾,朱凱,許淑萍. 100米跑的生理學、技能發(fā)展和運動知識分析[J]. 田徑,2004,08:54-56.
[10]張國海. 武術散打訓練對人體無氧工作能力影響的研究[J]. 體育科學,2004,10:69-70+80.
[11]陳小媛,高松. 100米跑供能特點及訓練方法[J]. 田徑,1998,08:9-11.
[12]李宏印. 短跑運動員能量代謝特點及其訓練[J]. 漢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1999,06:68-70.
[13]陳涵新. 短跑的供能特點及其訓練方法[J]. 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1996,02: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