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紅嶺中學(xué) 時瀟含
送別
——尼泊爾“燒尸廟”見聞
○廣東省深圳市紅嶺中學(xué) 時瀟含
戰(zhàn)人世。他剛上路,而父親已經(jīng)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對岸的山坡上,供奉著林伽。年輕男女祈求生子,雙雙在眉心鄭重地點下一個紅點,用額頭輕觸神像。
青石板上只剩未燒盡的原木和一堆黑灰。兒子靜靜地站著,看著父親進入“圣河”,升天,快樂得痛徹心扉。再也不見了。他木訥地接過別人遞來的桶去河中打水。水倒在灼熱的青石板上,冒出縷縷青煙。他木呆呆地看著,竟迷住了。良久,他才緩慢蹣跚地走開,在最后一級臺階一個趔趄,踏入水中,水花四濺,驚得一旁的鴿子慌忙飛走。他緩緩低頭俯視水面。水中有他的父親,也有別人的父親。他失魂落魄地踏上石階,連桶也被孤零零地留在原地。家人忙上前替他打水。水灑在石板上哧哧地響著。他仿佛被驚著似的急退幾步,望著青煙出神。直到早等在一旁的人推了推他,他才木然地接過一袋米,繞著石臺一把把地撒著。只撒了幾把,就索性把袋子一倒,成堆的米堆在青煙裊裊的青石板上。袋子給隨手扔在地上,被風(fēng)吹起,窸窣地在一片白煙中隱沒了。鴿子飛下來啄食,落在石板上,燙著了腳,疾邁幾步,撲棱幾下翅膀,沒飛起來,落進了河里,驚得翻滾幾圈,張著小紅嘴慘叫著飛走了。
兒子渾然不覺,盯著米堆,目不轉(zhuǎn)睛,默然不語。他不曾留一滴淚,但我明白,恒河水就是他的淚。
此岸彼岸,兩重世界。黃昏已至,苦行僧們紛紛隱入黑暗中。幾張空空的石臺散著白天的余熱。黑暗中依舊有人的聲音,但這分明叫人寂寞無語。生與死,在印度教中都是平凡的事,但人的心總是要痛的。孤獨的人獨自飲泣,別人照舊載歌載舞。
鴿子歸了巢,咕咕叫著。一彎冷月輕輕吻著那緩緩涌入恒河的焦灼的靈魂。
(插圖:楊雪琳)
《送別》讀后我很有感觸。文章描寫非常細膩,有寫實,有想象,兩者相得益彰。其中既有對生命流失的感喟,同時又不過于悲觀;既有父子間樸實親情的展現(xiàn),又有將肅穆、莊重情景舉重若輕的描述。這一切都源自作者那顆善感、淡定和超然的心。文中鴿子反復(fù)出現(xiàn),具有很強的象征意味,死亡和生存的宏大主題,經(jīng)作者細膩自然的描繪,不經(jīng)意間就表現(xiàn)出來了。正如孔子所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生命亦然。送別,既是對親人離去的不舍,又是一種形而上的儀式,更是對生命葆有的熱情和憧憬?。ㄓ耆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