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晚清天主教會在還堂案中的經(jīng)濟掠奪

2017-06-01 11:29:58趙樹好
關(guān)鍵詞:中央研究院近代史傳教士

趙樹好

(聊城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山東 聊城 252059)

論晚清天主教會在還堂案中的經(jīng)濟掠奪

趙樹好

(聊城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山東 聊城 252059)

晚清時期,西方來華天主教會依靠法國的支持,借口“還堂”,強行索要原址,攫取行宮等重要場所,在換地之際勒索,甚至憑空訛詐,給官紳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使其更加仇恨教會和列強。鑒于清前期沒收教產(chǎn)合乎情理,教會要求“還堂”違反國際法,因此,還堂案并非像有些學者所說的“合理”行為,而是強權(quán)威逼下的經(jīng)濟掠奪。

晚清;天主教會;還堂案;強權(quán);經(jīng)濟掠奪

所謂還堂案,系指鴉片戰(zhàn)后天主教會要求歸還清前期被沒收的教堂、學堂、墳塋、土地等財產(chǎn)引起的案件。由于法國長期擁有對各國來華天主教會的保護權(quán),因而這些案件均由法國駐華公使、領(lǐng)事與中國總理衙門(簡稱總署)或地方官共同處理。

還堂案源于明末清初。其時,天主教會繼元朝之后二度來華,并建立許多教堂。據(jù)清初欽天監(jiān)監(jiān)正楊光先所著《不得已》記載,在明末,天主教堂遍布各省。到了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天主教在中國所建教堂已多達200余所①王治心:《中國基督教史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14頁。。這些教產(chǎn)或為教會購買,或為中國政府賞賜和官員贈送。如意大利籍天主教士羅明堅(Ruggieri,Michele)出資在廣東肇慶建立一座教堂,取名“仙花寺”。此后,另一意大利籍天主教士利瑪竇(Ricci,Matteo)分別在韶州(今廣東省韶關(guān)市)、南昌和南京建立住院②顧裕祿:《中國天主教的過去和現(xiàn)在》,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年,第6-7頁。。信奉天主教的禮部尚書徐光啟贈送給傳教士徐家匯地產(chǎn)③[美]賴德烈(Latourette, Kenneth Scott ):《基督教在華傳教史》,雷立柏等譯,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有限公司,2009年,第264頁。。清朝初年,清政府賜給德籍天主教士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墓地,湯氏在此建立了一座小教堂。他去世后,康熙皇帝又為他賜銀建墳④[韓]李寬淑:《中國基督教史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第69、71、73頁。。另外,康熙帝還將北京蠶池口一塊地基賜給外國天主教士,教會在此建立了北堂⑤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第34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3-24頁。。康熙后期,羅馬教廷發(fā)布敕令,規(guī)定中國天主教徒不得從事祭祖、祀孔等與天主教義相沖突的活動,這是對中國內(nèi)政的粗暴干涉。清政府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被迫禁止天主教在華傳播。雍正元年(1723年),清廷下令沒收教會財產(chǎn)。鴉片戰(zhàn)后,列強以炮艦撞開了清帝國緊鎖的國門,并給予外國傳教士在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傳教的權(quán)利。1845年,法國特使拉萼呢(Lagrené ,Théodore Marie Melchior Joseph de)與上海道臺宮慕久交涉,要求歸還清前期被沒收的上海舊天主教堂,宮以沒有條約依據(jù)為由加以拒絕⑥[法]衛(wèi)清心:《法國對華傳教政策》(下冊),黃慶華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第506-510、584-588頁。,然而,這一事件也標志著還堂案的開端。1846年,法國又脅迫道光皇帝發(fā)布上諭,允許將“所有康熙年間各省舊建之天主堂,除改為廟宇民居者毋庸查辦外,其原舊房屋各勘明確實,準其給還該處奉教之人?!雹賉清]李剛已輯錄:《教務(wù)紀略》,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年,卷首,諭旨,第3-4頁。由于舊堂經(jīng)過100多年的風雨變遷,大都不復(fù)存在,或被改為廟宇民居,因而此類案件并不多。1860年,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打了勝仗的法國又強迫中國簽訂《北京條約》,規(guī)定“將前謀害奉天主教者之時所充之天主堂、學堂、塋墳、田土、房廊等件應(yīng)賠還,交法國駐扎京師之欽差大臣,轉(zhuǎn)交該處奉教之人?!雹谕蹊F崖編:《中外舊約章匯編》(第一冊),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57年,第147頁。這就將還堂的范圍擴大到歸還一切教產(chǎn),并取消了上述限制,致使此類案件迅速增加。

晚清還堂案始于1845年上海還堂案,1873年,爆發(fā)了最后一起還堂案——湘潭還堂案③劉燕:《晚清咸同年間“還堂案”研究》,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第23頁。。1895年,南陽還堂案結(jié)案④(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wù)教案檔》(第六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0年,第744頁。。至此,歷時50年的還堂案才宣告結(jié)束。晚清還堂案對當時社會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也引起了學術(shù)界的關(guān)注,出現(xiàn)了多項研究成果,如(臺北)呂實強著:《中國官紳反教的原因(一八六0 ——一八七四)》⑤(臺北)“中國學術(shù)著作獎助委員會叢書”之十六,1973年,第63-82頁。、張力,劉鑒唐著:《中國教案史》⑥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第342-347頁。、戚其章,王如繪編:《晚清教案紀事》⑦北京:東方出版社,1990年,第46-58頁。、柴俊青:《南陽教案與近代首座圩寨的出現(xiàn)》⑧《史學月刊》,1992年第5期。、拙文:《南陽還堂案述評》⑨《黃淮學刊》,1993年第2期。、劉燕:《晚清咸同年間“還堂案”研究》、[美]柯文(Paul A Cohen)著:《中國與基督教,1860—1870年間傳教運動與排外主義的增長》⑩Paul A Cohen ,China and Christianity ,the Missionary Movement and the Growth of Chinese Anti-foreignism 1860-1870,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3.、[美](Alan Richard Sweeten)著:《1860—1900年間基督教在江西農(nóng)村的沖突與融合》?Alan Richard Sweeten, Christianity in Rural China Con fl ict and Accommod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1860-1900, Michiga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01.Wolferstan, Bertram ,The Catholic Church In China from1860-1907, London ,1909.(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wù)教案檔》(第一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年印行,第739頁。、[英]吳費斯坦(Wolferstan, Bertram)著:《中國之天主教會》(1860—1907)?Alan Richard Sweeten, Christianity in Rural China Con fl ict and Accommod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1860-1900, Michiga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01.Wolferstan, Bertram ,The Catholic Church In China from1860-1907, London ,1909.(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wù)教案檔》(第一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年印行,第739頁。等。這些成果探討了還堂案的歷史淵源、晚清還堂案概況、中法雙方對還堂案的態(tài)度、策略及影響、若干典型案例等,但無人弄清天主教會在還堂案中通過什么方式進行掠奪,給中國造成多少兩白銀的損失,攫取了多少土地和房屋等問題。本文擬對此加以探討,以期有助于晚清教案史、基督教會史、經(jīng)濟史和中外關(guān)系史的研究。

一、強行索要原址

迄止鴉片戰(zhàn)后,被沒收的天主教堂經(jīng)歷了100多年的變遷,面目皆非。教會則不顧現(xiàn)實,執(zhí)意攫取,遭到紳民激烈反對。此類案例以1861年山西絳州還堂案比較典型。

絳州教堂原為明朝一所王府,清初改為天主堂。雍正二年(1724年),該堂被官府沒收。

三年(1725年)四月,地方官紳將其改為“東雍書院”。此后,官府多次整修,并買入房地若干,“共有大小房屋六十一間,東西空地各一塊,戴進賢私產(chǎn)窯院”,以及“天門康家巷學門前共四所,統(tǒng)共十一窯十二孔,房屋二十九間,又地一塊?!?Alan Richard Sweeten, Christianity in Rural China Con fl ict and Accommod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1860-1900, Michiga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01.Wolferstan, Bertram ,The Catholic Church In China from1860-1907, London ,1909.(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wù)教案檔》(第一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年印行,第739頁。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天主教會要求歸還該堂,中法雙方圍繞著以下兩個問題展開交涉:

第一,歸還原建教堂與擇地建堂之爭。1861年8月,法國天主教士梁多明(Dominicus ,Sgarriglia P.)面見山西巡撫英桂,請求歸還該堂,遭到拒絕??偫硌瞄T也認為不妥。乃照會法國公使布爾布?。˙ourboulon,Alphonse de),指出“中國崇奉儒教,與貴國信奉天主教無異,勢不能廢棄其建立日久之書院,致該士民有所不服?!睕r且該書院奉祀至圣先賢,且為青年學子肄業(yè)之所,關(guān)系國家培育人才大計,實難驟移。并且于照會中告誡教會要搞好民教關(guān)系:“貴國傳教士現(xiàn)來中土,與我國士民相接,彼此聚處之日甚長,總須化去畛域之見,相孚以信,相接以和,永無嫌隙,方可日久相安,共為保護,于傳教士甚為有益。倘主教及傳教士必欲固執(zhí)己見,偏護習教之人,恐不習教者心懷不服,將來必致激成事端,殊非兩全之道。”①(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wù)教案檔》(第一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年印行,第735-736頁,第737頁,第739頁,第743頁,第242頁。因而主張另行擇地,為教會建堂。但是布爾布隆態(tài)度蠻橫,完全不顧紳民感受,聲稱中方的建議“耽延時日”②(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wù)教案檔》(第一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年印行,第735-736頁,第737頁,第739頁,第743頁,第242頁。,要求按照傳教士的意見迅速查還??偸鸨黄惹?,于1862年正月行文山西巡撫英桂,請其據(jù)此辦理。

絳州知州李廷樟等遂與當?shù)厥考潊f(xié)商。士紳表示:“書院本前明王府,至今亦未改建,相傳萬歷年間,招[召]集西洋人念經(jīng),是以在內(nèi)居住。至國朝雍正二年,自教士何天章去后,當將戴進賢私產(chǎn)存案,并無書院并碑記所載房地在內(nèi),戴進賢私產(chǎn),理應(yīng)給還。至書院,不在給還之例?!雹郏ㄅ_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wù)教案檔》(第一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年印行,第735-736頁,第737頁,第739頁,第743頁,第242頁。經(jīng)李等規(guī)勸,士紳勉強同意將書院和戴進賢私產(chǎn)讓與教會。

第二,是否歸還書院后置產(chǎn)業(yè)等之爭。按說,絳州士紳已做出了重大讓步,此案應(yīng)該結(jié)案。然而,梁多明卻因書院后置房地等產(chǎn)業(yè)未能交給教會,拒絕接收。意籍天主教山西和山東主教江類思(Bishop Luigi Moccagatta, O.F.M.)復(fù)因地方紳士將書院的匾額、楹聯(lián)、碑記等項移往別處,鼓動法國駐華代理公使哥士耆(Kleczkowsky ,Michel Alexandre)與總理衙門交涉。總署指出,東雍書院后置之產(chǎn)應(yīng)歸地方所有,不能移交教會;至拆取物件,“因其字句文理與天主教相悖,不但天主教留之無用,第恐天主教有所忌諱 ?!雹埽ㄅ_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wù)教案檔》(第一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年印行,第735-736頁,第737頁,第739頁,第743頁,第242頁。哥士耆在弄清真相后,也感到傳教士的的要求過分,催促其盡快結(jié)案。傳教士遂于9月29日接收書院,此案了結(jié)。

在這一教案中,書院雖為天主教堂舊址,但經(jīng)當?shù)丶澝穸啻涡蘅槪瑪U充面積,耗費巨資;書院又系傳承中國統(tǒng)治思想——儒學的場所,而教會在法國公使的支持下,完全不考慮紳民的利益和感受,分文不出,執(zhí)意攫取,這不僅使紳民在經(jīng)濟上蒙受巨大損失,也使儒家思想遭到沉重打擊。

二、攫取行宮等重要場所

晚清時期,天主教會還以“還堂”為借口,攫取行宮等重要場所。此類案件特指1861年直隸(今河北)還堂案。

1861年10月11日,總署收哥士耆函稱:“天主教人在直隸者,舉出正定、順德、定、趙等府州,有從前遵旨所建天主堂七十二座,均應(yīng)按約交還。”但他并未拿出證據(jù)。接著,他聲稱如果查還72座教堂,會耗費很大精力,非常麻煩,請將“宣化城原有天主堂”和“正定府崇因寺行宮”給與教會建堂。并表示“但得此兩處辦成,余皆可不必辦理?!雹荩ㄅ_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wù)教案檔》(第一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年印行,第735-736頁,第737頁,第739頁,第743頁,第242頁。接著,法方又聲稱“此地從前雖充行宮,現(xiàn)在坍塌已久,僅存數(shù)宇,并無人住。如能酌給,即可抵償七十余處天主堂,以寡易多,不為奢望等情。”總署認為,此時“既欲借外國之兵力幫同剿匪”(指太平天國等農(nóng)民起義軍——引者按),“不能不許以一二事以示羈縻。”并擔心倘若拒絕,法國“尋出確切證據(jù),必欲賠償七十余處之多,彼時則更難于查還?!币蚨靶兄彪`總督,轉(zhuǎn)飭正定府將此地查明交付去后?!雹拗袊谝粴v史檔案館等編:《清末教案》(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 224-225頁。

法國方面復(fù)請在柳川書院或郭姓民房之間酌給一處,總署遂咨直隸總督文煜飭屬辦理。宣化知府李培祜等認為柳川書院系“國家雅化作人,培植士林”之所①(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wù)教案檔》(第一輯),第262頁,第870頁,第883頁。,斷不能讓與教會。于是出資5000兩白銀,購買郭宅,贈與教會,此案了結(jié)。

行宮是皇帝外出巡幸的棲身之所,在國人心目中占據(jù)重要地位,絕對不容外人覬覦。正定行宮雖然破舊損毀,但可以修繕。而法國公使和天主教會根本不把大清皇帝放在眼里,咄咄逼人,執(zhí)意將行宮改為教堂。清政府為了“借師助剿”,一味妥協(xié)退讓,滿足教會的要求,暴露了它反動賣國的嘴臉。

三、借換地之際勒索

在還堂過程中,因種種因素,一些教堂不便歸還,只能擇地抵換,教會往往借機敲詐。此類案例以1865年江蘇江寧(今南京市)還堂案最具代表性。

江寧城內(nèi)原有天主教堂一所,清前期入關(guān)后,改建倉廒。道光年間,經(jīng)紳民添置房屋,改為豐備倉。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后的第二年(1865年),法國要求歸還該堂,中法雙方圍繞著以下兩個問題展開交涉:

第一,歸還原址與城外擇地抵還之爭。1865年正月,法國駐華署理公使柏洛內(nèi)(Bellonet,Henri de)照會總理衙門,請求將江寧城內(nèi)舊天主教堂歸還教會。地方官表示此地久為倉廒,備米防荒,不便查還,只可于城外購地置換,以服輿情。

11月11日,署蘇松太道應(yīng)寶時與法國駐上??傤I(lǐng)事白羅呢(Brenier de Montmorand , Vicomte)、法籍天主教江南宗座代牧郎懷仁(Msgr. Adrien Languillat,S.J.)等商議,白羅呢等同意另換一地,但堅持在城內(nèi)擇地,雙方相持不下。法國駐華公使柏爾德密(Berthémy,Jules Francis Gustave)出面干預(yù),中方被迫同意在城內(nèi)選擇無礙民居之地抵換。然而,當?shù)丶澝裾J為,江寧甫經(jīng)克復(fù)②1853年3月太平軍攻占南京,在此建都,改為天京。1864年7月,天京被湘軍攻陷,紳民稱此舉為“克服”。,難民尚未全部返回,城內(nèi)房地產(chǎn)不能強動。

是年底,郎懷仁派法籍傳教士雷遹駿赴江寧商議③未查到雷遹駿的外文名字。。士紳提出三條理由反對教會在城內(nèi)建堂:“其一,兵燹后城內(nèi)房屋不過十之二三,有的已經(jīng)業(yè)主認領(lǐng),還有尚未稟認者,轇輵不清,易滋訟端。其二,近來強壯百姓,大半當過兵勇,氣習不盡平和,與教民錯雜而居,易生嫌隙。其三,無知愚民紛紛傳說教堂剜目取心,迷惑婦孺,百姓因疑生畏,因畏生憤,難保永遠相安。”④戚其章、王如會編:《晚清教案紀事》,第55頁。雷遹駿感到眾怒難犯,當即表示“城內(nèi)城外均無不可”⑤(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wù)教案檔》(第一輯),第262頁,第870頁,第883頁。。地方官遂與士紳在南京儀風門外擇定一地,等待傳教士前來議定。

第二,給予教會城內(nèi)一處還是兩處房地產(chǎn)之爭。1866年3月l6日,柏爾德密照會總署,對南京地方官員不肯按法方意見辦理此案表示不滿,并要求中方在三個月內(nèi)歸還教堂。教會方面也自食其言,稱不愿在城外擇基。3月23日,清政府發(fā)布上諭,指示署理兩江總督李鴻章作出讓步。李飭屬開導(dǎo),擇定城北鼓樓附近一處空閑地給予教會。但傳教士認為該地偏僻,仍然拒絕。士紳又與教會協(xié)商,議定以小桃園之地做抵。然而,郎懷仁得寸進尺,要求將小桃園及其現(xiàn)居之螺絲灣公所一并撥給。地方官認為傳教士貪得無厭,予以拒絕。

1866年7月11日,柏洛內(nèi)照會總理衙門,以出動兵船,并由中方負擔軍費相威脅。此時為太平天國運動被鎮(zhèn)壓后的第三年,捻軍和西南少數(shù)民族仍在進行反清斗爭,清政府焦頭爛額,被迫妥協(xié)??偸鹬潞铠櫿?,稱“際此多事之秋,不得不稍事羈縻,以維大局”⑥(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wù)教案檔》(第一輯),第262頁,第870頁,第883頁。。李鴻章遂指示南京地方官辦理。該案以給予教會小桃園空地一處,抵還舊堂;另將螺絲灣傳教士寓所由官府購買,贈作公所,完全滿足教會要求結(jié)案。

江寧還堂案說明,清政府把維護封建統(tǒng)治,鎮(zhèn)壓人民起義作為首要目標。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不惜損害紳民權(quán)益,對法國和教會妥協(xié)退讓,這進一步暴露它的賣國面目。

四、憑空訛詐

晚清時期,教會還常常以還堂為借口,憑空訛詐。其中,最典型的案例當數(shù)1862年直隸深州大染莊還堂案。

深州位于直隸東南部。1862年7月20日,該州天主堂執(zhí)事劉樸訥向知州陳瑞呈稱:“大染莊天主堂地畝連堂基二十余畝,查禁教門之時,該村將堂拆毀,隨堂地畝,現(xiàn)在李洛聚、魏洛宣、孟洛美、魏洛子、魏洛能等霸占承種,交租與書院義學,懇恩傳訊追還。”①(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wù)教案檔》(第一輯),第288頁,第284頁,第288頁,第296-297頁。但并未提供任何證據(jù),州志亦無記載。

陳瑞將大染莊鄉(xiāng)長李洛聚傳案,據(jù)供,與魏洛宣承種書院地共10小畝,每年向書院董事繳納租金,“歷年并無聽聞系天主教堂地”,其它村民的供詞與李洛聚相同②(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wù)教案檔》(第一輯),第288頁,第284頁,第288頁,第296-297頁。,說明村民對此事并不知情。由此可見,教會要求歸還土地系屬憑空訛詐。

總理衙門咨直隸總督飭屬妥辦,表示“如果查明實系天主堂舊址,自應(yīng)準其給還?!雹郏ㄅ_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wù)教案檔》(第一輯),第288頁,第284頁,第288頁,第296-297頁。陳瑞以“奉總理衙門原咨,未便拘泥”,遂將該地轉(zhuǎn)交傳教士??偸饘﹃惾饑兰佑柍狻!氨狙瞄T原系飭該州查有確據(jù)始行照辦,并無令該州不得確據(jù)徑行查還之語?!薄澳嗽撝莶⑽床槌龃_據(jù),擅將地畝斷給該教士收領(lǐng),已屬辦理錯誤,轉(zhuǎn)籍詞奉總理衙門原咨未敢拘泥,更屬顢頇?!比欢膊桓业米锿鈬?,同意將此地交給教會,但要傳教士“立一收據(jù),嗣后不準再生別論,并將逕呈本衙門以憑查復(fù)?!雹埽ㄅ_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wù)教案檔》(第一輯),第288頁,第284頁,第288頁,第296-297頁。

上述20多畝地本不屬于教會,地方官偏聽教徒一面之詞,就稀里糊涂第判給教會,給村民造成了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

五、余論

綜上所述,在晚清還堂交涉中,天主教會采取各種手段,對中國人民進行進行無恥掠奪,此外,還有32起類似案例⑤劉燕:《晚清咸同年間“還堂案”研究》,第12-23頁。。據(jù)筆者統(tǒng)計,還堂案給中國造成了203,159.2兩白銀的經(jīng)濟損失(見下表)。

晚清還堂案中方損失表

還堂案除了給中方造成直接經(jīng)濟損失外,教會還通過1861年山西絳州還堂案、直隸還堂案、1862年直隸深州大染莊還堂案、1865年江蘇江寧府還堂案、1866年順天府宛平縣還堂案①(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wù)教案檔》(第一輯),第222頁。、1873年湖南湘潭縣還堂案,攫取了包括行宮和書院在內(nèi)的三處重要場所,以及320余畝土地。由于這些房屋、土地的價格沒有明確記載,無法折算成銀兩。另有四塊土地,因為資料記載不明確,不知有多少畝,更不能換算成銀兩。

如何評價歷時50年的還堂案呢?韓國學者李寬淑認為:“‘給還’教堂是一件宗教事務(wù),也并不是一件不合理的事”②[韓]李寬淑:《中國基督教史略》,第172頁。。在筆者看來,這一觀點是值得商榷的。首先,清前期沒收教會財產(chǎn)是合乎情理的。如所周知,清初禮遇天主教,允許其在中國傳播,清政府和某些地方官還給予來華傳教士許多土地、房屋等財產(chǎn)??滴鹾笃冢_馬教廷發(fā)布禁令,不許中國教徒祭祖祀孔,服從地方官政令,這就嚴重地破壞了中國的主權(quán)。在此背景下,清政府為了維護國家主權(quán),不得不禁止天主教在華傳播,沒收教會財產(chǎn)。由此可見,清政府此舉是完全正當?shù)?。既然沒收教會財產(chǎn)沒有什么過錯,因而就不必歸還。其次,還堂要求違反國際法準則。國際法規(guī)定:“一個國家永遠不能要求另一個國家同意在其國內(nèi)給予任何一個教會——比如本國教會——好處和特惠;它無權(quán)要求另一個國家接受傳播這種或那種信仰的傳教士?!雹踇法]衛(wèi)清心:《法國對華傳教政策》(上冊),黃慶華譯,第215頁。由此可見,法國等國強迫清政府解除對基督教的禁令,歸還清前期被沒收教會財產(chǎn)的舉動完全是違反國際法的。再次,還堂案是掠奪行為。如前所述,清前期被沒收的教堂和土地相當一部分來源于中國政府或官紳贈送,并非都由傳教士出資購買,對于這部分財產(chǎn),教會似乎沒有理由索還。即使是教會購買的房屋,在教堂被沒收后,歷經(jīng)100多年的風雨變遷,有的經(jīng)過輾轉(zhuǎn)購買;有的經(jīng)過屢次擴建,改造為書院、民宅等,教會要求還堂時分文不出,就予以攫取。教會還以還堂為借口,霸占公共場所,甚至憑空訛詐,并給中方造成了20多萬兩白銀的經(jīng)濟損失,并無償霸占了大量土地和房屋。所有這些。都是對中國人民的無恥掠奪。

綜上所述,晚清還堂案并非所謂“合理”之事,而是天主教會在法國的支持下,違反國際法的掠奪行為。還堂案給國人帶來了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使他們更加仇恨天主教會,并波及來華的新教、東正教及其支持者西方列強。

[責任編輯 山陽]

On Economic Plunder of Return Church Cases by Catholic Church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ZHAO Shu-hao
(School of History and Tourism,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59,China)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period, western Catholic church in China relying on the support of France, excused“the cases of return the church”have imposed the site, grab Palace and other important places, In the change of blackmail. Even blackmail out of thin air,caused a huge loss to officials,gentry and people, to make it more hate church and powers. In view of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o confiscate property reasonable, the church demands return“church”in viol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therefore, the cases of return the church is not as some scholars call“reasonable”behavior, but is economic plunder under the coercion.

Late Qing Dynasty; the Catholic church; the cases of return the church; power; economic plunder

K254

A

1672-1217(2017)03-0070-06

2017-03-13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4BZS041):晚清教案賠款研究。

趙樹好(1958-),男,聊城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教授,碩士導(dǎo)師,歷史學博士。

猜你喜歡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傳教士
試析朱家驊對中央研究院的貢獻
開創(chuàng)學術(shù)的自主空間:蔡元培與史語所
品讀《中國近代史》背后的“近代史”
近代史上的幾個問題(三)
近代史上的幾個問題(二)
近代史上的幾個問題
60歲再創(chuàng)業(yè)邰中和當“光的傳教士”
海外星云(2015年15期)2015-12-01 04:17:40
早期西方傳教士的漢語量詞觀
語言與翻譯(2015年3期)2015-07-18 11:11:04
早期傳教士作品中的新詞創(chuàng)制
民國時期中央研究院設(shè)立教育研究所的動議、結(jié)果及其原因探析
高教探索(2014年3期)2014-07-09 12:05:09
娄底市| 东乡| 水城县| 瓦房店市| 太原市| 革吉县| 锡林郭勒盟| 色达县| 庆安县| 渑池县| 庆城县| 宜城市| 安塞县| 嫩江县| 宜黄县| 甘洛县| 友谊县| 宜春市| 南平市| 华容县| 遂宁市| 马公市| 皮山县| 牙克石市| 香港 | 禄丰县| 武乡县| 望都县| 绥阳县| 桐城市| 泽州县| 阳朔县| 台安县| 湟中县| 黄石市| 福泉市| 溧阳市| 江北区| 台南县| 特克斯县| 怀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