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wèi)
江風起,桐葉落,秋意漸濃。
那天在外面辦完事已近中午飯點,徜徉大街,果腹的地方還真不少,但這些快餐都吃膩了。一路前行,突然聞到一陣久違的煨湯味道,抬眼望去,見了“這間湯好”的招牌。我夾裹著寒氣進去,選了個靠里邊的座,點了一碗排骨藕湯和一盤蛋炒飯。
在等飯時,環(huán)顧四周,我發(fā)現(xiàn)門口擺著六只煤爐,上面架著有些年頭的大號老湯罐,里面分別燉著排骨藕湯、牛肉蘿卜湯、肚尖蘑菇湯、羊雜碎胡蘿卜湯等。厚重的蓋子虛掩著,陣陣香氣裊裊飄出,刺激著食客的味蕾。店面不大,充其量能坐二十幾個人,可處處拾掇得干凈整潔。盛湯用的是已經(jīng)不太多見的花邊瓷碗,還有擦拭得干干凈凈的木筷子和瓷湯勺,給人一種質(zhì)樸沉穩(wěn)的感覺。
后堂坐著一位鶴發(fā)童顏的老者。他看著報紙,一會兒又對一對中年夫妻作指導,偶爾起身掀開罐蓋把里面的食材攪動一下,香氣更加濃郁了。
見老者悠閑,我便邊吃邊與他交談起來。這才知道他是這家店的實際掌門人,煨了一輩子的湯。煨湯有很多規(guī)矩,譬如食材不能馬虎,要到一級批發(fā)市場進貨,選最新鮮和最正宗的,當日進貨當日用——在冰柜里放久了的食材挑剔的食客能品得出。以前他一直用木柴作燃料,現(xiàn)在木材不好找了,就改成燒煤爐了,這是煨湯用燃料的最后底線。為保持煨湯的質(zhì)量,店里每天只熬六大罐,不講多,只求質(zhì),一般到下午三點左右就打烊。
之前的店在巷子里,食客都是些老街坊,沒有招牌,街坊想喝湯,就說去老譚店里。后來舊房改造,經(jīng)營場所也蕩然無存,他們只好到了這里。中年人說服老爺子取了個“這間湯好”的店名。這些年,食材不斷漲價,他們不得不把價格微調(diào)了幾次,但也充分考慮了顧客的心理承受能力。由于店里最根本的“老規(guī)矩”沒變,許多老街坊跟了過來,他們喝湯就喜歡以前的那個老味道。
我意猶未盡地喝完最后一口湯,感覺身上暖和多了。在講求速食,快速賺錢的年代,老人恪守商規(guī),對美食孜孜不倦地追求的精神實在難能可貴。
對我這個吃貨來說,能遇到這樣一間溫馨別致的老湯店著實幸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