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
摘要:隨著計算機在會計領域應用的日益深入,會計電算化在會計崗位的優(yōu)勢和地位越來越凸顯。重點培育會計專業(yè)技術人才的中職學校,也已經把會計電算化作為會計專業(yè)的主干必修課,各種硬件和軟件設施設備逐步完善。但由于電算化課程的特殊性以及中職學生固有的特點,導致課堂教學效果并不十分明顯,學生到工作崗位后仍舊缺乏實際操作能力。本文分析了中職學校電算化教學的現狀和中職學生的特點,并針對提高中職會計電算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中職學校 會計電算化 課堂教學 有效性
會計電算化是把當代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應用到了會計實務中,集管理學、計算機科學和會計學的知識于一體。
一、會計電算化課程的特殊性
1.知識的復雜性
會計電算化課程是會計知識與計算機知識的綜合應用。會計知識以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稅法、經濟法等專業(yè)內容為主。計算機知識包含計算機應用與維護、數據庫、信息管理、網絡技術等通用課程。因此,會計電算化課程是在學生熟練掌握會計理論知識和計算機基本知識后才開設的,一般安排在二年級下半學期,對計算機知識薄弱和會計基礎知識掌握得不扎實的學生而言存在著一定的難度。
2.操作過程逆向的困難性
會計電算化比傳統的手工賬多了一項系統初始化的過程。初始化工作是手工會計向電算化會計過渡的橋梁,工作量大,考慮的問題多,綜合性強,且不能出現絲毫差錯,若出現差錯,修改起來非常麻煩,甚至不能修改,因而影響了電算化會計工作的順利實施。
3.教師多重身份的制約性
傳統的會計電算化教學模式是教師在講臺上面一邊講解、一邊演示,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進行操作。中職學生上課注意力較難集中,教師既要講解,又要操作,很難注意學生的動態(tài)。此外,教師重點講的是方法,但在實際操作中還會遇到很多新問題,學生需要教師的指導。所以教師一般是一邊自己操作,一邊在學生需要幫助時下去指導,在講臺上下來回奔跑,一個教師指導幾十個學生,常常分身乏術。另外,如果計算機本身出現問題,特別是專業(yè)性的,會計教師很難解決。
二、中職學生學習能力和基礎的不足
中職學生一般都是因為初中階段成績較差,中考不理想才被迫進入中職學校學習的,在學習能力和基礎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1.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較薄弱
中職學生在初中時基礎不扎實或者偏科嚴重,教師講解的知識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前面沒有打好基礎,導致知識脫節(jié),后面學起來更困難。會計電算化需要會計和計算機兩方面的知識,但很少有學生完全具備。即便是一些學生自認為電腦很在行,但也僅僅局限于電腦游戲上,真正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弱。
2.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信心
中職學生往往被認為是中考的“失敗者”,自卑、脆弱、敏感,自尊心受到很大的打擊,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被人看不起。因此,一部分學生沒有學習目標,對學習產生抗拒心理。還有一部分學生想認真學習,但由于基礎較差,上課聽不懂,課后又不主動請教,作業(yè)遲交或應付,造成系統知識的脫節(jié),久而久之,更難趕上,甚至導致放棄了學習。
3.學習主動性差,依賴性強
90后的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父母的溺愛使他們缺乏責任感,他們的主動性和自制力較弱,學習無目的、無計劃,無耐心,遇到問題不愿意主動思考解決,就等著教師和同學幫忙。由于學生人數多,老師一時難以全面顧及,學生往往就放棄了學習。
三、提高會計電算化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建議
1.明確學習目標,使學生對課程有一個整體性的認識
會計電算化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課程,不像理論課知識點繁多、知識結構錯綜復雜,它實際上就是一種流程的掌握,只要認識了流程,了解了各個流程模塊之間的關系,學習起來就會事半功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系統數據處理流程進行詳細的討論,并著重講解系統處理的具體步驟,使學生對電算化處理流程有一個總體的認識。
2.挑選一名學生,充當教師的操作員
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師身份的多重性不僅會使教師的在教學中非常疲憊、分身乏術,而且無法及時解決學生的操作問題,影響學生的操作進程。因此,可以挑選一名學生充當教師的操作員,在講臺上演示,教師站在講臺下用語言指導,其余的學生跟著演示的學生操作。這樣,教師不僅可以完成講解和操作,還可以時時關注學生的動態(tài),適時指導學生操作。挑選操作演示的學生尤其重要,這名學生既要有扎實的會計基礎,還要有熟練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如果教師能在課下先對這名學生進行指導,使他提早掌握操作步驟,演示效果會更好。
3.合理分組,指定組長分擔教師的指導工作
雖然可以挑選出一名學生代替教師操作,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關注學生,但畢竟學生人數太多,很難在有限的時間內解決所有學生的問題。為解決這個困難,教師可以把班級學生按8~10人分為一組,每一組選出一個組長,組長除了要有扎實的會計基礎、熟練的計算機操作能力,還要有耐心和凝聚力。在平時操作時,組長要做好檢查監(jiān)督工作。在組員的操作遇到問題時,首先在組長的帶領下解決,實在解決不了,再來向教師尋求幫助。這樣不但可以節(jié)約時間,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知識穿插,著力培養(yǎng)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
在會計電算化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講授學生會計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運用計算機解決相應問題的能力。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分析計算機發(fā)生故障的規(guī)律,歸納操作方法。在課堂上,對出現的各種軟件、硬件及網絡問題,如果僅依靠教師個人對故障進行排查和處理,不但費時費力,而且還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出現的問題,理解計算機屏幕提示信息的含義,講明產生該問題的原因,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總結類似問題的解決方法。
5.開展競賽活動,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競賽是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責任感、集體榮譽感,增強學生自尊心、自信心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競賽活動一般安排在教學的后期,這時的學生已經對操作流程和操作方法有了較深入的了解,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大幅提升,對不同的會計職位職能也有了全面的認識,非常適合開展競賽活動。在競賽活動中,組長根據組員的個人情況,分配不同的崗位角色,解決不同的問題。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制定競賽規(guī)則,布置競賽任務。同組學生要互相討論,發(fā)揚集體精神,按照正確的操作過程完成任務。教師對優(yōu)先完成的小組給予適當的表揚和獎勵,對沒有完成的或完成較慢的小組要一起找出原因。
四、小結
會計電算化是當今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會計電算化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同許多新生事物一樣,會計電算化的實現需要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摸索、總結和完善,才能為社會創(chuàng)造更多的財富。中職學校是培養(yǎng)會計電算化人才的重要力量,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做學生與企業(yè)之間的橋梁,不斷探索和改進會計電算化教學,培育出真正適合社會的會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