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鈺
陌上花開流光舞,濤聲依舊昔人非。
——題記
午夜的濤聲,拍打著洪崖洞的青石墻,泛起了記憶中料峭時節(jié)里的青苔。山城角落里的落寞城門,沿街燈火下的窗景,穿越十數(shù)年的距離,一剎那,定格為記憶里的光影:
她,一襲華衣,對鏡梳妝,略施粉黛,鏡中光華照人;他,長衫青袍,清秀俊朗,泯然頷首,照片中溫文爾雅。
我清楚地記得,師大老房子的鋼琴上,安靜地立著這幅老照片,一如上世紀的周旋與趙丹——那是我的外公和外婆。
從小在外公外婆家長大的我,是那種隱沒在人群里就找不到的孩子。我愛坐在書房的角落里,安靜地感受文字間的奔騰不息,偶爾也會抬頭看看黃桷樹里藏著的陽光,繼而沉默不語。不上學的時候,我總是蟄伏在房間里,像冬眠的蟲似的,睡在自己的小光陰里,衣食無憂的我睡得又踏實又安穩(wěn)。而那些小光陰像只可愛的小黑貓,躡著腳,輕輕走過我的夢境。
是外婆用輕柔的歌謠,將我從酣睡中喚醒。她用那把泛黃的紅木梳輕捋著我滿頭的“雜草”,穿過發(fā)梢,靈巧地將它們挽成兩個不安分的“蜻蜓”。是她,讓我在那些個日光傾城的午后,一路狂奔到中文系那古堡般的教學樓下,喘息著張開雙臂擁抱夢想的氣息;是她讓我懂得,隨著臉頰滑落的,既有淚水的咸澀,亦有奮斗的甘甜。
師大的時光里彌散著夢想的味道。
傍晚,外公牽著我游走在校園里,四面都是蔥郁蔽天的綠蔭,彎彎曲曲看不到盡頭。背著雙手,我在外公身后學步,那時他還沒有長出很多皺紋,黑發(fā)也還遠遠多于白發(fā)。伴著外公吟誦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我們一起走過舊樓的朱墻碧瓦,看過操場上的暮色夕陽,嗅到圖書館里的柏濃書香。外公總是用他蒼勁的大手握著我的小手,讓我的筆端汩汩流動出滿滿的文字,讓筆端在白紙上劃滿光與影的變遷,一草一木的枯榮,一顰一笑的瑣碎……
時光流轉,生命起伏,這是人生的日常;我們都在步履匆匆地前行,奔向自以為海闊天空、閃著光芒的夢想。無暇停留,也不敢喘息。從前的大屋,只剩下外公、外婆守著,風吹過無遮擋的樓前,有空曠寥落的況味。外公站在一圈橙紅的夕照里,他的發(fā)已全白了,面部有些浮腫。只有外婆瘦小的身形,在屋里屋外不斷地來來回回。
我安靜地立在鋼琴旁,輕撫那黑白的影像,淚水氤氳了雙眼。在迷霧的彼端,巴山夜雨,濤聲依舊。今夜就讓我收藏這一窗的山水,垂釣這一江的春光,映出你的光影,我的流年。
點評
本文作者在巴山夜雨中回憶了兒時與外公、外婆在一起生活的場景。鋼琴、老照片、陽光下的黃桷樹、外婆的歌謠、古堡般的教學樓、操場上的暮色夕陽、筆端流轉的文字……這些看似泛黃的意象告訴讀者,雖已時過境遷,但“我”與外公、外婆的濃濃親情卻依舊未變、歷久彌新。文章以景襯情,將景物描寫與人物感情結合起來,起到了很好的渲染烘托作用,從而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